寻找阅读中失落的情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阅读早已悬坠了沉重的世俗功利,为分数而阅读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景观。正因如此,阅读与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和心灵、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阅读非但没有情感愉悦,相反,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一种无奈。怎样寻找阅读中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呢?
  案例一:(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把文本肢解成几个表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相同的答案。而学生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上述案例的弊病是取其知识之“花”,而不取情感体验之“实”。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从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舟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指定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课后,我在备课笔记写下如下一段反思: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地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地投入情感,自由地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着一种情感享受,以达到和文本、作者、教者的和谐共鸣。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
  上述两则案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一旦失去情感的体验,任何文本都将成为面目可憎的木乃伊。而阅读如注入情感的活水,阅读却会成为一种享受。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让语文课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共享美好的意境,真正还学生一片“情空”。
  宗洁,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笔者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阅读效果显著的关键应当是阅读教学中要放飞学生的思绪,而我们学生的思绪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飞仍然取决于我们教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是怎样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放飞而且又是高效放飞的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番探讨。  一.学生的思绪能够放飞应当值得我们信任  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利用这些人文内涵将会对学生的
杂散光抑制是空间天文望远镜设计的重要部分,其中地气光的抑制较为复杂。为分析空间天文望远镜所处环境的地气光,以一典型空间天文望远镜为例,基于辐射传输理论,建立了其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