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教育是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新课程理念开始推行的新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一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谈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0
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主要借助中学语文教学这一方式或手段,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产生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美,并且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审视社会、他人和生活,并且最终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美的存在,同时及时地缓解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因素而存在的消极情绪。
第二,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社会与生活。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融入活动,融入作品,情真方能意切,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感,才能更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感情。
第三,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去挖掘周围生活中的美,并且及时地表达,从而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去调整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逐步走向“完美”,成为一位真正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个体的同时,又不乏自我的鲜明特点,充分彰显自我个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和谐之美”,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一位具有明显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我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观念,一改传统的教师形象,更多地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不断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的不再是压抑、沉闷,而是收获轻松与快乐。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构建美的场景,并且利用场景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场景之美”。教师讲课时情真意切,神情投入,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的课堂氛围,能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对审美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调动学生鉴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领会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我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些记忆中的场景,如当你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或母亲)为你送行的一些场景。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觉到生活中亲情的珍贵,在这种感受下再去理解《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就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好地培養了学生的感恩情结。
第三,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学习中的快乐。 比如指导学生读美文佳作,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等方面得到熏陶,能感受美、欣赏美,但我更注重指导学生写作相关的文章,促使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又用真情来歌颂美。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通过美读、研读全文,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鼓励学生仿写,用自己美的语言来颂扬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亲形象;还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然后用美的语言来塑造美的形象,歌颂美的情操。例如,几个学生一起结伴去通天岩,饱览了美景,由衷地赞叹家乡的美丽,我建议他们把此行写下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抒写了自然美;有学生在比赛时扭伤脚,两位队友主动放弃比赛,上前救护,若用钦佩的笔调把它写出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人情美,抒写了人情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充分利用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0
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主要借助中学语文教学这一方式或手段,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产生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美,并且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审视社会、他人和生活,并且最终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美的存在,同时及时地缓解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因素而存在的消极情绪。
第二,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社会与生活。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融入活动,融入作品,情真方能意切,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感,才能更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感情。
第三,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去挖掘周围生活中的美,并且及时地表达,从而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去调整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逐步走向“完美”,成为一位真正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个体的同时,又不乏自我的鲜明特点,充分彰显自我个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和谐之美”,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一位具有明显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我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观念,一改传统的教师形象,更多地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不断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的不再是压抑、沉闷,而是收获轻松与快乐。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构建美的场景,并且利用场景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场景之美”。教师讲课时情真意切,神情投入,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的课堂氛围,能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对审美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调动学生鉴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领会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我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些记忆中的场景,如当你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或母亲)为你送行的一些场景。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觉到生活中亲情的珍贵,在这种感受下再去理解《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就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好地培養了学生的感恩情结。
第三,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学习中的快乐。 比如指导学生读美文佳作,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等方面得到熏陶,能感受美、欣赏美,但我更注重指导学生写作相关的文章,促使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又用真情来歌颂美。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通过美读、研读全文,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鼓励学生仿写,用自己美的语言来颂扬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亲形象;还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然后用美的语言来塑造美的形象,歌颂美的情操。例如,几个学生一起结伴去通天岩,饱览了美景,由衷地赞叹家乡的美丽,我建议他们把此行写下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抒写了自然美;有学生在比赛时扭伤脚,两位队友主动放弃比赛,上前救护,若用钦佩的笔调把它写出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人情美,抒写了人情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充分利用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