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是村上春树在后现代语境下创作的成长小说,作品围绕男主人公初的成长经历展开叙述,反映了日本战后一代孤独、空虚、迷惘的精神状态。初在精神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边缘不断挣扎,自我意识在不断失去与找寻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凸显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的生存困境。这部小说与村上春树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并不复杂的结构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小说中的人物是引导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对人物的分析,透视村上春树赋予该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自我意识;精神追求;生存困境
一、自我意识的失落与探寻
作为日本战后一代出生的独生子,初将自身的孤独感,自卑感都归结于这一特殊身份上,并反复强调自身的缺失感与不完美。初的心理障碍扭曲了他的心理,即使在没有人关注独生子身份的高中时期,他也会提醒自己“看来我已经-至少表面上-挣脱了独生子这个紧箍咒”[1] ,甚至在他过上完美的生活--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时,会破坏自己完美的现状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甚至选择出轨来填补心灵上的不完美感。
他将岛本视作理想的自我,认为岛本是连接他与新世界的入口,与岛本共享时光是他填补内心缺失感的最舒适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岛本是初理想寄托的载体,岛本的出现与消失,代表着初理想自我这一希望的点燃与破灭。童年时期岛本给予初的陪伴,是初失落的自我意识重新探寻的一道微光,也是他成家立业之后一直探寻的生命意义。在岛本离开初的朋友圈到岛本重新出现在他身边期间,初一直没有停止对自我意识的探寻,读书期间身边的女朋友并没有让他感受到岛本给予他的安全感,他努力地寻找心灵寄托的精神场所,为了逃避空虚、迷惘的精神状态带给他的冲击感,他将精神寄托于各种欲望满足的娱乐活动中。空虚、迷惘的初是城市文明下诸多年轻人的缩影,他们努力找寻生存的意义却不可得,“人们希望建立信仰,但是建立信仰的基础也已经坍塌了,在人们面前横亘着无意义的深渊。” [2](P72) 初的痛苦在于他过分渴求获得生命意义的真谛,而因不可得而造成的心理平衡使他陷入精神迷途与虚无的怪圈中,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物质生活的富足也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缺失感,挣扎在精神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边缘。
资本主义文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难以平衡生存欲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初选择向现实生活妥协,揭示了城市文明的极速前进中人力的渺小,以及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事实。
二、精神追求向现实生活的妥协
初与岛本惺惺相惜的感情表现了战后一代孤独的心理状态,两个人借相互依存以证明彼此灵魂的存在。但初自我意识的探寻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依靠童年的记忆在失去与找寻的圈子里兜转,竭力挣脱心灵困境。文中有一处细节,初在岛本消失之后拒绝钢琴师再弹起艾灵顿的曲子,岛本的消失与常年陪伴自己的曲子的淡出,意味着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救赎,阻断了他与现实的连接口,同时也暗示着他对现实生活做出让步。初的痛苦与挣扎源于两种力量的较量,一种是现实世界的施压,一种是他内心力量的呼喊,美满的家庭生活与殷实的物质基础是他寻找精神自我的支撑,而岛本认为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只能二者取其一,初无法离开物质基础给予他的安全感,岛本选择离开并带走了与她相关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当岛本被概念化成一个理想符号时,初的抗争仅仅是自我力量与现实力量的搏斗,一个人的斗争固然抵抗不了社会的蛮力,同时,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拜倒在现实社会的石榴裙下。
在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岛本是其理想自我的比照,她甚至已幻化为一种理想符号,初向符号靠近实则弥补内心的缺失感。初对岛本的知觉源于对自己内心缺失感的清晰认知,岛本的形象是其想象力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他梦中的一个角色,而初向现实的妥协是其梦醒后,意识到自身一直追求理想自我不可得的现实。“村上暗示着在这样一个外部世界里,没有人能够逃离,没有人能够回避,以平庸、合理的方式活下去可能是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選择。”[3](P167)
三、“空心病”下的生存困境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中反映了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渴求实现精神自我的痛苦挣扎的精神状态。岛本和初虽一生富足,但也一生孤独,物质层面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两个人在“空心病”的状态中挣扎,却没有理性地解救自己。初过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精神上因‘全共斗’的影响,难以接受资本主义式的盈利方式,并声称有‘罪恶感’” [4](P16),这种矛盾的状态使初感到精神上的压抑与不和谐感,也是他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所面对的生存困境。村上春树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下都市青年内心深处的失落感与虚无感,将其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心灵影响的思考灌注于初这一人物形象中,并引导初挣脱虚无的人生去感受真实的现实生活,从而深刻读者对自我、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现代社会下仍然存在处于空心病状态中的人群,《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传达给我们突破这一生存困境的疗救启示在于,初背后那只蕴藏着力量的手,这双手预示着初将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迎来新的生活与新的救赎,而现代社会下引领人们解脱自我的那双手是精神自我的强大,强大的途径在于建立个人理性的精神信念,不断地审视自我追求个人内心的理性力量。初选择回归家庭并非怯懦,反而是勇敢地迎接新生活,承受心灵的折磨后,他的回归表现了他对“人只能在有限的可能性下生存”这句话的深刻理解,同时接受了“太阳以西”并不存在的事实,准备着迎接现实的温暖,承担自身的责任。初自我意识探寻的过程是他逐渐摆脱心灵困境的过程,小说最后虽然并没有为初的转变画上圆满的句号,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向新生活进军的趋势。
四、结语
村上春树将视角聚焦于都市青年在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心灵创伤,分析时代意义下人类个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温存地引导个体实现心灵的救赎,《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从理性的角度解读了人类个体空心病的症候,并提出了疗救启示,带给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在更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我独立。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彭琳.《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空心病”症候探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3]刘亚钰.失去·寻找·失去—论村上春树《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中的自我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4]安玉萍.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主人公看现代都市人心灵成长[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8).
关键词:自我意识;精神追求;生存困境
一、自我意识的失落与探寻
作为日本战后一代出生的独生子,初将自身的孤独感,自卑感都归结于这一特殊身份上,并反复强调自身的缺失感与不完美。初的心理障碍扭曲了他的心理,即使在没有人关注独生子身份的高中时期,他也会提醒自己“看来我已经-至少表面上-挣脱了独生子这个紧箍咒”[1] ,甚至在他过上完美的生活--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时,会破坏自己完美的现状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甚至选择出轨来填补心灵上的不完美感。
他将岛本视作理想的自我,认为岛本是连接他与新世界的入口,与岛本共享时光是他填补内心缺失感的最舒适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岛本是初理想寄托的载体,岛本的出现与消失,代表着初理想自我这一希望的点燃与破灭。童年时期岛本给予初的陪伴,是初失落的自我意识重新探寻的一道微光,也是他成家立业之后一直探寻的生命意义。在岛本离开初的朋友圈到岛本重新出现在他身边期间,初一直没有停止对自我意识的探寻,读书期间身边的女朋友并没有让他感受到岛本给予他的安全感,他努力地寻找心灵寄托的精神场所,为了逃避空虚、迷惘的精神状态带给他的冲击感,他将精神寄托于各种欲望满足的娱乐活动中。空虚、迷惘的初是城市文明下诸多年轻人的缩影,他们努力找寻生存的意义却不可得,“人们希望建立信仰,但是建立信仰的基础也已经坍塌了,在人们面前横亘着无意义的深渊。” [2](P72) 初的痛苦在于他过分渴求获得生命意义的真谛,而因不可得而造成的心理平衡使他陷入精神迷途与虚无的怪圈中,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物质生活的富足也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缺失感,挣扎在精神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边缘。
资本主义文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难以平衡生存欲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初选择向现实生活妥协,揭示了城市文明的极速前进中人力的渺小,以及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事实。
二、精神追求向现实生活的妥协
初与岛本惺惺相惜的感情表现了战后一代孤独的心理状态,两个人借相互依存以证明彼此灵魂的存在。但初自我意识的探寻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依靠童年的记忆在失去与找寻的圈子里兜转,竭力挣脱心灵困境。文中有一处细节,初在岛本消失之后拒绝钢琴师再弹起艾灵顿的曲子,岛本的消失与常年陪伴自己的曲子的淡出,意味着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救赎,阻断了他与现实的连接口,同时也暗示着他对现实生活做出让步。初的痛苦与挣扎源于两种力量的较量,一种是现实世界的施压,一种是他内心力量的呼喊,美满的家庭生活与殷实的物质基础是他寻找精神自我的支撑,而岛本认为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只能二者取其一,初无法离开物质基础给予他的安全感,岛本选择离开并带走了与她相关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当岛本被概念化成一个理想符号时,初的抗争仅仅是自我力量与现实力量的搏斗,一个人的斗争固然抵抗不了社会的蛮力,同时,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拜倒在现实社会的石榴裙下。
在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岛本是其理想自我的比照,她甚至已幻化为一种理想符号,初向符号靠近实则弥补内心的缺失感。初对岛本的知觉源于对自己内心缺失感的清晰认知,岛本的形象是其想象力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他梦中的一个角色,而初向现实的妥协是其梦醒后,意识到自身一直追求理想自我不可得的现实。“村上暗示着在这样一个外部世界里,没有人能够逃离,没有人能够回避,以平庸、合理的方式活下去可能是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選择。”[3](P167)
三、“空心病”下的生存困境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中反映了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渴求实现精神自我的痛苦挣扎的精神状态。岛本和初虽一生富足,但也一生孤独,物质层面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两个人在“空心病”的状态中挣扎,却没有理性地解救自己。初过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精神上因‘全共斗’的影响,难以接受资本主义式的盈利方式,并声称有‘罪恶感’” [4](P16),这种矛盾的状态使初感到精神上的压抑与不和谐感,也是他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所面对的生存困境。村上春树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下都市青年内心深处的失落感与虚无感,将其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心灵影响的思考灌注于初这一人物形象中,并引导初挣脱虚无的人生去感受真实的现实生活,从而深刻读者对自我、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现代社会下仍然存在处于空心病状态中的人群,《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传达给我们突破这一生存困境的疗救启示在于,初背后那只蕴藏着力量的手,这双手预示着初将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迎来新的生活与新的救赎,而现代社会下引领人们解脱自我的那双手是精神自我的强大,强大的途径在于建立个人理性的精神信念,不断地审视自我追求个人内心的理性力量。初选择回归家庭并非怯懦,反而是勇敢地迎接新生活,承受心灵的折磨后,他的回归表现了他对“人只能在有限的可能性下生存”这句话的深刻理解,同时接受了“太阳以西”并不存在的事实,准备着迎接现实的温暖,承担自身的责任。初自我意识探寻的过程是他逐渐摆脱心灵困境的过程,小说最后虽然并没有为初的转变画上圆满的句号,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向新生活进军的趋势。
四、结语
村上春树将视角聚焦于都市青年在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心灵创伤,分析时代意义下人类个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温存地引导个体实现心灵的救赎,《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从理性的角度解读了人类个体空心病的症候,并提出了疗救启示,带给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在更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我独立。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彭琳.《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空心病”症候探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3]刘亚钰.失去·寻找·失去—论村上春树《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中的自我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4]安玉萍.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主人公看现代都市人心灵成长[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