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活动式课堂呈现出自主开放、和谐民主的氛围,是极具价值的高效课堂。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案例,通过创设情境、内外联动、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学生自主活动,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活动式 自主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49
新课改后,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从教授内容看,教师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对知识本身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更多的是预设好整堂课的内容和思路,教师的多“动”和学生的常“静”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灌输式的结果,缺乏主动记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一个理解和记忆过程,知识遗忘速度快。那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主动、高效地投入课堂呢?活动式课堂是一种可行的尝试。所谓活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高中政治教材中存在着数目较多的活动式课文作为活动式课堂的教材支撑,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设计好的活动式课文可以直接采用,一些简单的或者是过时的课文可以直接忽略。此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一些相对滞后的素材进行更新,用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替换,创造性地使用活动式课文,构建活动式课堂,追求最优化的课堂。
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多个实际案例为例,谈谈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式课堂,以获得较好的课堂效益。
一、创设情境 ,疑问呈现
学习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掌握程度和后续的再学习。我们的活动式课堂应该促使学习内容从“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不能一开始就把完整的知识展现给学生,而应提供辅助的材料和必要的情境提示,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此外,活动式教学还应该促使学习内容从“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知识不完善或者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案例一】
抛出生活小话题:最近气温波动较大,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都在感冒咳嗽,那么平时同学们是如何应对感冒咳嗽的呢?(引出抗生素的话题——图片展示)
[情景展示]
针对“怎样看待抗生素的使用”这一问题,下面三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
甲说:抗生素是家庭必备药品之一,头疼脑热消炎止痛都得用它,是可以经常使用的。
乙说:抗生素的副作用很大,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还是不要用的好。
丙说: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但一定要清楚其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适量服用。
思考1:为什么对同一个事物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思考2:这些对抗生素的认识,是否都是正确的?怎样判别哪个是正确的认识,哪个又是错误的认识?
在这个课堂活动中,笔者引用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即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都有自己的态度,教师可以直观择取并呈现几种典型的态度,让学生来讨论,并谈谈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如何判断哪个认识是正确的,哪个认识是错误的。通过设问的引导,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由生活层面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学注重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从社会生活中收集具有时代气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共鸣,从而深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动指南。
二、内外联动,展示自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实践类、探究类活动能够较好地满足高中生自我展示、创新思维的需求。通过开展课外实践与探究、课内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这种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架构联结的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内外联动”。
【案例二】
[课外活动]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之前,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間查阅“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战略规划等,并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查阅结果(包括图像资料、音频资料及相关文章报道等)。围绕这些课堂外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探究活动。
[课内实录](视频展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简介以及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课堂探究一:通过观看视频和同学们课后的材料搜集,请大家谈谈中国为什么会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积极推进。
课堂探究二: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家得利,人民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你如何看待?
“内外联动”式的实践与探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解释某一观点或理论概念;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促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在实施“内外联动”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给出的课外活动实践要求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学生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要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付出得到回应,从内心认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三、角色扮演,体验快乐
角色扮演是指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中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理论、运用知识,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案例三:
在学习“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情景展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有来自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亚投行“人气”一路攀升,“朋友圈”扩容消息接连不断。但还是不乏反对者和质疑者。
课堂活动:亚投行的“微信朋友圈”。(请若干个同学来分角色扮演)
图片一:中国——想要成立一个银行,求点赞,么么哒!
图片二:“朋友圈”里已经有21个成员啦!
图片三:英国要求加入亚投行“朋友圈”。
图片四:英国表态——人生就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抗旨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图片五:韩国妹纸要求加入亚投行“朋友圈”。
思考:在对待加入亚投行“朋友圈”这一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持不同的态度?
角色扮演的形式不限,根据不同的课堂,还可以采用“听证会”“小品表演”“合作游戏”“某代表发言”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时,要预先对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设计学生有经历体验或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活动内容,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消耗课堂时间。
四、师生互换位置,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反复论证、重复作答,对其他要点避而不谈,造成要点缺失,失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支离破碎,挂一漏万。无论是新课讲授、单元复习还是专题讲解,我们都需要对相关的知识作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碎的知识点放在整体的知识框架中加以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与网络,从而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率。这样的任务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会使学生丧失自己探索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只能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点。因此,师生共同构建甚至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
【案例四】
在复习完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笔者尝试请学生来完成本课两框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一步,着眼于教材微观知识,先选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所学过的内容根据记忆口述,由另一位学生帮助其在黑板上记录要点。第二步,让他就自己列举的知识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环节一定要由学生先尝试,也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教师做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第三步,教师补充一些遗漏的或错误的知识点,再和学生共同修改和完善知識结构图。最后,根据师生的共同分析,让学生把知识做成一个形象的知识图,知识图的形式不限。
正所谓“不愤不启”,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思考、探究知识间的联系,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在困惑和思考后豁然开朗,把知识点牢记于心。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知识面和更为开放独立的思想,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有着自我实践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教师单一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作为假设的前提,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其从原有知识中生长新的知识。活动式教学的课堂就是新知生长的载体,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好这样的载体,使其在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而这也是活动式课堂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 活动式 自主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49
新课改后,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从教授内容看,教师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对知识本身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更多的是预设好整堂课的内容和思路,教师的多“动”和学生的常“静”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灌输式的结果,缺乏主动记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一个理解和记忆过程,知识遗忘速度快。那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主动、高效地投入课堂呢?活动式课堂是一种可行的尝试。所谓活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高中政治教材中存在着数目较多的活动式课文作为活动式课堂的教材支撑,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设计好的活动式课文可以直接采用,一些简单的或者是过时的课文可以直接忽略。此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一些相对滞后的素材进行更新,用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替换,创造性地使用活动式课文,构建活动式课堂,追求最优化的课堂。
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多个实际案例为例,谈谈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式课堂,以获得较好的课堂效益。
一、创设情境 ,疑问呈现
学习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掌握程度和后续的再学习。我们的活动式课堂应该促使学习内容从“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不能一开始就把完整的知识展现给学生,而应提供辅助的材料和必要的情境提示,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此外,活动式教学还应该促使学习内容从“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知识不完善或者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案例一】
抛出生活小话题:最近气温波动较大,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都在感冒咳嗽,那么平时同学们是如何应对感冒咳嗽的呢?(引出抗生素的话题——图片展示)
[情景展示]
针对“怎样看待抗生素的使用”这一问题,下面三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
甲说:抗生素是家庭必备药品之一,头疼脑热消炎止痛都得用它,是可以经常使用的。
乙说:抗生素的副作用很大,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还是不要用的好。
丙说: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但一定要清楚其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适量服用。
思考1:为什么对同一个事物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思考2:这些对抗生素的认识,是否都是正确的?怎样判别哪个是正确的认识,哪个又是错误的认识?
在这个课堂活动中,笔者引用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即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都有自己的态度,教师可以直观择取并呈现几种典型的态度,让学生来讨论,并谈谈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如何判断哪个认识是正确的,哪个认识是错误的。通过设问的引导,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由生活层面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学注重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从社会生活中收集具有时代气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共鸣,从而深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动指南。
二、内外联动,展示自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实践类、探究类活动能够较好地满足高中生自我展示、创新思维的需求。通过开展课外实践与探究、课内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这种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架构联结的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内外联动”。
【案例二】
[课外活动]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之前,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間查阅“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战略规划等,并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查阅结果(包括图像资料、音频资料及相关文章报道等)。围绕这些课堂外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探究活动。
[课内实录](视频展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简介以及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课堂探究一:通过观看视频和同学们课后的材料搜集,请大家谈谈中国为什么会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积极推进。
课堂探究二: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家得利,人民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你如何看待?
“内外联动”式的实践与探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解释某一观点或理论概念;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促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在实施“内外联动”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给出的课外活动实践要求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学生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要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付出得到回应,从内心认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三、角色扮演,体验快乐
角色扮演是指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中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理论、运用知识,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案例三:
在学习“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情景展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有来自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亚投行“人气”一路攀升,“朋友圈”扩容消息接连不断。但还是不乏反对者和质疑者。
课堂活动:亚投行的“微信朋友圈”。(请若干个同学来分角色扮演)
图片一:中国——想要成立一个银行,求点赞,么么哒!
图片二:“朋友圈”里已经有21个成员啦!
图片三:英国要求加入亚投行“朋友圈”。
图片四:英国表态——人生就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抗旨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图片五:韩国妹纸要求加入亚投行“朋友圈”。
思考:在对待加入亚投行“朋友圈”这一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持不同的态度?
角色扮演的形式不限,根据不同的课堂,还可以采用“听证会”“小品表演”“合作游戏”“某代表发言”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时,要预先对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设计学生有经历体验或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活动内容,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消耗课堂时间。
四、师生互换位置,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反复论证、重复作答,对其他要点避而不谈,造成要点缺失,失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支离破碎,挂一漏万。无论是新课讲授、单元复习还是专题讲解,我们都需要对相关的知识作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碎的知识点放在整体的知识框架中加以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与网络,从而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率。这样的任务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会使学生丧失自己探索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只能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点。因此,师生共同构建甚至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
【案例四】
在复习完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笔者尝试请学生来完成本课两框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一步,着眼于教材微观知识,先选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所学过的内容根据记忆口述,由另一位学生帮助其在黑板上记录要点。第二步,让他就自己列举的知识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环节一定要由学生先尝试,也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教师做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第三步,教师补充一些遗漏的或错误的知识点,再和学生共同修改和完善知識结构图。最后,根据师生的共同分析,让学生把知识做成一个形象的知识图,知识图的形式不限。
正所谓“不愤不启”,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思考、探究知识间的联系,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在困惑和思考后豁然开朗,把知识点牢记于心。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知识面和更为开放独立的思想,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有着自我实践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教师单一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作为假设的前提,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其从原有知识中生长新的知识。活动式教学的课堂就是新知生长的载体,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好这样的载体,使其在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而这也是活动式课堂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