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天的朗读活动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本文将重点分析今天朗读形式所承载的目的,并谈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变革。
【关键词】朗读活动;呈现形式;语文教育;有效利用
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朗读活动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是诵读无法比拟的。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在微信、APP等各类移动媒体中朗读美文、讲故事、绘本朗读之类的音频十分丰富。本文将重点分析今天朗读形式所承载的目的,并谈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变革。
一、朗读活动的表现形式
朗读活动依据目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艺术的表现形式
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依托声音的变化来实现艺术性,要求朗读者具备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舞台展现能力;朗读作品的内容一般情感层次较为丰富,在不失掉原有文意的情况下,朗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情感表现的二次创作;朗读者与听众有一定的距离感,仅为单向输出以致互动性不强。
目前朗读艺术性的发展主要从视觉画面的角度扩展,路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朗读与舞蹈、武术、书法等其他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来共同演绎。这一种方法在群众性的集体朗读活动中最为常见。这些形式变化能把听觉和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朗读活动的表现力。
二是朗读与戏剧表演进行一定融合。朗读和戏剧表现都是声音的艺术,但相比较而言,戏剧表现的形式更为丰富,因此一些个人的朗读节目,借鉴了戏剧独白的表现形式来丰富朗读者,中国演诵艺术创始人胡乐民以此提出了“演诵”这一概念。不过这种方式模糊了朗读和戏剧表演的界限,朗读者的独立性消失,是存有争议的发展。
(二)情感的传达方式
从这一目的出发的朗读活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朗读文本的内容在朗读活动中占第一位,朗读者借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情;对朗读的艺术性要求不高,朗读者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口头表达能力,但需要靠真情打动人;这类朗读活动具有指向性,即朗读者想把内容读给具体的某个人听,同时也具有大众性,观众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实现自身的情感体验。
这种朗读表现方式是用靠近人心的深情去打动听众,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入到人心底处的力量,因此常被广泛的运用于媒体节目之中,如央视《朗读者》就是这类的代表。但我们前面提到,这种方式的受众是特定的,因此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性。我们注意到,在朗读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董卿会邀请朗读者先进行一段访谈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就被带入到了故事中,去体验朗读者的内心。所以朗读者的语言可能不是那么标准,朗读技巧也并不那么到位,但是却总能将情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三)文本的分享方式
这种方式总的看来表现出以下的特点:朗读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情感丰富的内容,但一定是深深促动了朗读者某种神经的文字;朗读活动随时随地张口即来,可以没有任何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朗读者不必太在意分享对象的感受,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中,分享的对象要能引起共鸣需要具备共有的知识背景。
这种方式原本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模式,但由于现代媒体技术的加入却迅速的发展起来,孕育而生出了多种“有声读物”,形成了较庞大的商业市场。如“得到”“为你读诗”“为你诵诗”“喜马拉雅FM”等手机APP,“十点读书”、“有书”、“樊登读书会”等微信公众号里开通的听书功能。这种方式,因为听觉阅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又能够解放双眼,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四)人际的交流方式
这一朗读功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朗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朗读的参与者通常是家庭成员或者熟悉的友人;朗读活动中阅读、鉴赏文本的功能淡化,更多的是强调朗读所营造的气氛,促使活动主体相互之间敞开心扉,去感受彼此之间的情谊。
近年来提倡的亲子阅读活动,也可以看做是这一朗读方式的体现。在亲子阅读的时候,父母不仅要带着孩子看,还要有所沟通,有所交流,而且在沟通中父母要更多地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阅读可以帮助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坚持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无间,也只有这样才会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
(五)教学的组织方式
朗读活动是课堂教学较为常见的组织方式,从这一功能出发,朗读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朗读活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求不一致,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字音准确,不多字不少字,断句正确等,在理解文本时,可以要求学生抓住某个词句,反复读,读出某种情感内涵等;朗读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文本的理解,在朗读前后常伴随讲解、分析和讨论,朗读是阅读的一个手段;朗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语感,开展的频率较高;教师范读和学生习读会同时展开,会出现朗读纠正互动的环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朗读,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讀。”因此,大声朗读也是我们教师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基础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美读”和“烂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因其“包含了更多的东西”而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得到自己看文字作品时没看出的甚至看不出的东西。
二、多元朗读的内涵分析
上面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朗读活动的五种表现形式,当然各种类型之间完全割裂是不可能,五种形式都存在多方交织的情况,上面只是从凸显的角度来归类,以明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特点。但是,无论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以朗读为基本点衍生发展而来的。
(一)形式和内容的侧重不同
朗读活动本身包括了两个要素,即声音、文本。在实施朗读的过程中,当我们关注于声音的表现力时,就会发展出朗诵、演诵,文本的内容被弱化,外在的形式包装被不断凸显,听觉和视觉融合在了一起;而反之当我们更多的关注朗读文本的内容时,朗读者的声音包装和一切外在的形式就将被淡化,文字的力量被强化,通过文字来引起朗读者与听众之间的共鸣。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二)朗读者和听众的关注不同
朗读活动的参与者是双方面的,包括了朗读者和听众,两者可以处于同一个时空,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也可以处于不同的时空。在朗读活动中,当关注的重点是朗读者时,情感的表达会占据主要位置,朗读者为什么要表达情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活动开展的目的,听众是否能感受以及接受的程度被弱化甚至忽视,朗读活动表现为单向的输出和输入,两者之间少有交互性的关系。如果朗读活动的重点在于听众,则要考虑听众输入的有效性,包括形式的有效和内容的有效两个方面,要实现这一目的,则要求朗读者能根据听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朗读形式和内容,要实现这种互动性的朗读一般活动的参与双方应该在一个时空下,活动过程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上面提到的五种形式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综上,因为目的的不同,朗读活动在设计时可能侧重点不同,相关的衍生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只要能有效服务语文教育活动就好。因此,语文教育中的“朗读”可以多元化,也应该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家琪.试论演诵对朗诵艺术的新构建及其误区[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06):68-71
[2]朱海燕.朗读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注:①本文同时系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朗读美育的有效性教学(立项批号JG201904)的研究成果;②本文同时系闽南师范大学2020年教材建设立项——《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朗读活动;呈现形式;语文教育;有效利用
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朗读活动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是诵读无法比拟的。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在微信、APP等各类移动媒体中朗读美文、讲故事、绘本朗读之类的音频十分丰富。本文将重点分析今天朗读形式所承载的目的,并谈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变革。
一、朗读活动的表现形式
朗读活动依据目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艺术的表现形式
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依托声音的变化来实现艺术性,要求朗读者具备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舞台展现能力;朗读作品的内容一般情感层次较为丰富,在不失掉原有文意的情况下,朗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情感表现的二次创作;朗读者与听众有一定的距离感,仅为单向输出以致互动性不强。
目前朗读艺术性的发展主要从视觉画面的角度扩展,路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朗读与舞蹈、武术、书法等其他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来共同演绎。这一种方法在群众性的集体朗读活动中最为常见。这些形式变化能把听觉和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朗读活动的表现力。
二是朗读与戏剧表演进行一定融合。朗读和戏剧表现都是声音的艺术,但相比较而言,戏剧表现的形式更为丰富,因此一些个人的朗读节目,借鉴了戏剧独白的表现形式来丰富朗读者,中国演诵艺术创始人胡乐民以此提出了“演诵”这一概念。不过这种方式模糊了朗读和戏剧表演的界限,朗读者的独立性消失,是存有争议的发展。
(二)情感的传达方式
从这一目的出发的朗读活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朗读文本的内容在朗读活动中占第一位,朗读者借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情;对朗读的艺术性要求不高,朗读者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口头表达能力,但需要靠真情打动人;这类朗读活动具有指向性,即朗读者想把内容读给具体的某个人听,同时也具有大众性,观众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实现自身的情感体验。
这种朗读表现方式是用靠近人心的深情去打动听众,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入到人心底处的力量,因此常被广泛的运用于媒体节目之中,如央视《朗读者》就是这类的代表。但我们前面提到,这种方式的受众是特定的,因此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性。我们注意到,在朗读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董卿会邀请朗读者先进行一段访谈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就被带入到了故事中,去体验朗读者的内心。所以朗读者的语言可能不是那么标准,朗读技巧也并不那么到位,但是却总能将情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三)文本的分享方式
这种方式总的看来表现出以下的特点:朗读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情感丰富的内容,但一定是深深促动了朗读者某种神经的文字;朗读活动随时随地张口即来,可以没有任何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朗读者不必太在意分享对象的感受,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中,分享的对象要能引起共鸣需要具备共有的知识背景。
这种方式原本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模式,但由于现代媒体技术的加入却迅速的发展起来,孕育而生出了多种“有声读物”,形成了较庞大的商业市场。如“得到”“为你读诗”“为你诵诗”“喜马拉雅FM”等手机APP,“十点读书”、“有书”、“樊登读书会”等微信公众号里开通的听书功能。这种方式,因为听觉阅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又能够解放双眼,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四)人际的交流方式
这一朗读功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朗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朗读的参与者通常是家庭成员或者熟悉的友人;朗读活动中阅读、鉴赏文本的功能淡化,更多的是强调朗读所营造的气氛,促使活动主体相互之间敞开心扉,去感受彼此之间的情谊。
近年来提倡的亲子阅读活动,也可以看做是这一朗读方式的体现。在亲子阅读的时候,父母不仅要带着孩子看,还要有所沟通,有所交流,而且在沟通中父母要更多地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阅读可以帮助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坚持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无间,也只有这样才会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
(五)教学的组织方式
朗读活动是课堂教学较为常见的组织方式,从这一功能出发,朗读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朗读活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求不一致,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字音准确,不多字不少字,断句正确等,在理解文本时,可以要求学生抓住某个词句,反复读,读出某种情感内涵等;朗读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文本的理解,在朗读前后常伴随讲解、分析和讨论,朗读是阅读的一个手段;朗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语感,开展的频率较高;教师范读和学生习读会同时展开,会出现朗读纠正互动的环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朗读,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讀。”因此,大声朗读也是我们教师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基础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美读”和“烂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因其“包含了更多的东西”而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得到自己看文字作品时没看出的甚至看不出的东西。
二、多元朗读的内涵分析
上面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朗读活动的五种表现形式,当然各种类型之间完全割裂是不可能,五种形式都存在多方交织的情况,上面只是从凸显的角度来归类,以明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特点。但是,无论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以朗读为基本点衍生发展而来的。
(一)形式和内容的侧重不同
朗读活动本身包括了两个要素,即声音、文本。在实施朗读的过程中,当我们关注于声音的表现力时,就会发展出朗诵、演诵,文本的内容被弱化,外在的形式包装被不断凸显,听觉和视觉融合在了一起;而反之当我们更多的关注朗读文本的内容时,朗读者的声音包装和一切外在的形式就将被淡化,文字的力量被强化,通过文字来引起朗读者与听众之间的共鸣。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二)朗读者和听众的关注不同
朗读活动的参与者是双方面的,包括了朗读者和听众,两者可以处于同一个时空,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也可以处于不同的时空。在朗读活动中,当关注的重点是朗读者时,情感的表达会占据主要位置,朗读者为什么要表达情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活动开展的目的,听众是否能感受以及接受的程度被弱化甚至忽视,朗读活动表现为单向的输出和输入,两者之间少有交互性的关系。如果朗读活动的重点在于听众,则要考虑听众输入的有效性,包括形式的有效和内容的有效两个方面,要实现这一目的,则要求朗读者能根据听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朗读形式和内容,要实现这种互动性的朗读一般活动的参与双方应该在一个时空下,活动过程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上面提到的五种形式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综上,因为目的的不同,朗读活动在设计时可能侧重点不同,相关的衍生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只要能有效服务语文教育活动就好。因此,语文教育中的“朗读”可以多元化,也应该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家琪.试论演诵对朗诵艺术的新构建及其误区[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06):68-71
[2]朱海燕.朗读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注:①本文同时系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朗读美育的有效性教学(立项批号JG201904)的研究成果;②本文同时系闽南师范大学2020年教材建设立项——《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