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特恩《项狄传》中的游戏精神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xmm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从探讨《项狄传》中的游戏精神入手,分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表层到深层的游戏态度的体现,并深究其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解读这部奇特的小说。
  关键词:斯特恩;《项狄传》;游戏精神
  
  随着叙述学的兴起,《项狄传》作为18世纪难得的实验性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认为,斯特恩小说内容的奇特和形式的怪诞源于作家的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贯穿于斯特恩的创作动机、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中。席勒认为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游戏,它的核心是自由精神,并进一步强调人类精神自由和自我去蔽、自我解放功能的价值论命题。总之,游戏成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态度。把这种游戏态度渗透于创作之中,则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游戏精神。游戏精神的内涵即自由与快乐。
  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可爱可笑的人物形象,有命运多舛的小主人公特里斯舛·项狄(Tristram Shandy,tristram根据拉丁文tristis意为“忧伤的”),有瘦弱可怜的牧师约里克(Yorick,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小丑同名),还有成天沉迷于研究各种假说的父亲沃尔特(Walter)。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当属脱庇叔叔(Uncle Toby,Toby在俚语里有“屁股”的意思,脱庇叔叔正好屁股上有伤)和下士特灵(Trim,意为“齐整的”,在俚语里有“欺骗”的意思)。叔叔脱庇和下士特灵都在一次战役中受伤了,在离开战场养好伤以后,他们依然热衷于攻城等军事活动。他们在屋后开辟了一块地作为模拟战场,在里面设计了各种碉堡(V型堡、半月堡、棱堡、吊桥),甚至还有教堂。他们利用一切东西来完善工事,用旧军靴造了几门大炮,把脸盆、窗上的铅锤、滑轮等一切可利用的金属也拆了下来。每天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战场”去查看工事,并设想如何守城、如何攻城。任何谈话中提及的稍微跟军事有关的词语都能令他们联想到战场,并迅速把话题转移到军事上。脱庇和特灵都热爱战争,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甚至自己深受其害后,仍然深爱不移。但爱好军事并不等同于粗暴和残忍,脱庇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关心嫂子、关爱仆人,他甚至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而特灵下士在战事中变成了一个跛子,他忠诚于主人,并且“富有智慧”,善于朗读,好表现。总是一副严肃正经的表情去做一些可笑而又滑稽的事情,如他为了铸炮,把壶嘴头儿都截掉了。而他把项狄府的窗户滑轮、铅锤拆掉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小项狄的生殖器被砸伤的悲剧。特灵还特别爱卖弄,当脱庇叔叔对约里克先生说特灵能背《教义问答》时,他马上接过话头说,“我能以名义担保”,结果约里克叫他背第五戒条时,他说,“我必须从第一条开始”,并以一套连贯的操枪动作来说明条与条之间也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由此,作者借此讽刺了教育,他说:通过死记硬背可以学到知识,但不能获得智慧。
  脱庇叔叔和下士特灵都沉迷于攻城游戏,而父亲沃尔特热衷于各种假说——名字假说、鼻子假说等。各人都有自己的爱巴马儿[1]。他们把游戏视为生活的全部,一切都是为了乐趣,当生活中的悲剧降临时,他们避而不谈,只是随着谈话的联想让思绪四面八方地游离开去,最后完全忘记了生活中的痛苦。一切烦恼都被游戏和玩笑消解。
  《项狄传》就阅读来说充满了障碍,却依然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斯特恩在组织文本内容时的游戏精神。小说中随处都是叙述者与读者的互动游戏。之所以将这种交流视为互动游戏,是因为交流双方都能获得愉悦之感。且看叙述者的感受:“我美得几乎要晕过去了!——天性都难以承受了!——扶住我,——我头晕,——我眼前发黑,——我要死了,——我完了。——救命!救命!救命!——不过稍等一下,——我又好一点了……”[2]
  起先是斯特恩想到自己的写作是一种高尚的工作,他以自己在为一群机智的读者写作而狂喜,并想象读者在读到如此机敏的作品时是怎样兴奋的心情。于是愈想象愈加不能自制,于是便出现了上面一段文字。显然,这里斯特恩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然而,在读者都为之动容的时候,他却“清醒”过来,狡黠地一笑说:“嘿嘿,我闹着玩儿的。”如此,读者大呼“上当受骗”。其实,斯特恩是有意为之的,他自己对此的认识是“我们之间除了恶作剧,不会有别的了”[3]。
  斯特恩甚至将这种与读者的互动游戏的重要性提高到小说创作的必要条件。他说:“您若能对读者的理解力给予最真诚的尊重,那就要友好地把这件事情一分为二,不仅给自己留一些东西去想象,也要给读者留一些东西去想象”。[4]这是斯特恩的独创,他在反叛和突破中已经获取了一种游戏快感。
  小说插话也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游戏结晶。《项狄传》就是一部由插话构成的小说,插话细算起来比正题都多,更别说这些插话忽左忽右、突前突后,让读者完全摸不清作者的意图。这些支离破碎的插话曾让《项狄传》大受诟病。然而,也正是这些随作者的自由想象而飞扬的插话成就了《项狄传》。如第七卷中讲到昂杜莱女修道院院长与见习修女玛格丽特的故事。她们被不听话的骡子困在了山中——无论她们怎样叫唤都赶不动发脾气的骡子。她们担心在山中会遭遇抢劫、被糟蹋。忧心忡忡的玛格丽特想出了一个主意:她听说任何牲畜听到两个带魔咒的词都会走动:Bouger和Fouter。这两个法语动词在18世纪都是很粗俗的语言,指的是“移动”“推搡”“交媾”。然而,她们是贞洁的修女,怎么能说出这么淫秽低俗的词呢?可是不说的话,她们就不能赶动骡子,有被糟蹋的危险。终于,她们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词分成两半,一人说一半,争取把罪过降到最低!
  像这样比较庸俗的玩笑话,小说中随处都有穿插。这些插话不仅内容本身很惹读者发笑,而斯特恩更会选用一种夸张的、调侃的、嘲讽的语调来讲述,又再次加强了调笑效果。这种调笑的努力甚至渗入了每一个词。如他用法律上的词来修饰日常的一分钟——“法定的一分钟”。“法定的”被大词小用,一个如此严肃的词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但就是这种失重使读者得到了愉悦之感。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酒“从皮桶的合法出口漏光”。
  
  斯特恩的游戏精神都源于他追求快乐的心境。在小说第一卷的献词中,斯特恩就表露了的他的游戏心迹。“汲汲于以乐为本,抗病免灾;坚信莞尔尚可补益残生,更何况开怀大笑乎。”[5]他也希望自己的小说给读者带来快乐:“倘若晚生得知,彼已博得先生一哂,或者晚生妄加揆度:先生一度为之心醉,忘却片刻痛苦——则晚生之欣喜堪与出将入相者相比匹。”[6]这个献词是斯特恩在小说第一、二卷在伦敦首版时献给当时辉格党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威廉·皮特的。但作者不仅仅是希望这个大人物喜欢,他更乐意让所有的读者在阅读《项狄传》时感到快乐。对于写书的目的,他在书中说:“我写本书……——请诸位注意,它是针对人的脾脏的;为的是在大笑时更加频繁而猛烈地扬抑隔膜、摇动肋间及腹部的肌肉,将胆汁等体内苦水连同属于国王陛下臣民的各种有害情绪从他们的胆囊、肝脏、胰脏驱入他们的十二指肠。”[7]
  这里他表达了希望读者在大笑中感到快乐的愿望,同时他更是用一种戏拟那个时代医学著作的机械化来写的,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充满了快乐的元素。正如斯特恩所说的“我坐下来写作就是为了逗世人开心”[8],消遣娱乐就是他的目的。
  作者斯特恩在与自己、与读者、与世界做着一个游戏,他把生活中那些痛苦和悲剧都化作了游戏:不谈项狄母亲生产的痛苦、不谈项狄府失去博比的悲痛、不谈项狄被窗户砸伤命根子的悲剧、不谈战后脱庇和特灵不能正常生活的苦恼……这些就像消失的第二十四章一样,被隐藏了、消解了、淡忘了。既然人生注定有这么多悲剧和苦难,那为什么不淡定一些呢——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那就演绎一场项狄的“游戏人生”吧。从创作的动机到创作心态,从创作过程到创作结果,从创作内容到创作形式,斯特恩都像游戏一般自由挥洒,所以才能不落窠臼。
  
  注释:
  [1] 原文为hobby-horse,原指跳莫里斯化装舞者腰间系的用柳条等轻质材料扎成的马形道具,舞时给人跨马而行的感觉,后转义为“木马”,再后来引申为“癖好”“业余爱好”,但俚语里有“公用马”“妓女”等含义。
  [2][3][4][5][6][7][8] [英]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蒲隆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第199页、第110页、第3页、第3页、第306—307页、第218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中国当下诗坛的一些“垃圾派”“下半身”诗歌的审丑思想的差距,阐释如何从看似丑恶的真实的现实里发现常人无法体味的神圣的“美”,以此来明确诗人应具有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审美取向;审美;审丑;担当精神    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原本高雅的文学被边缘化,文坛也因此沉寂了下来。前些年一些另类的、不甘寂寞的、以“垃圾”和“下半身”为噱头的诗人们引发了诗坛的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