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村落是一类特殊的村落,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当前传统村落内生发展乏力,内外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导致人才的外流、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保护压力较大。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市场是方向”。本文从资源、市场、人才角度探讨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旨在通过激发村落内在发展活力带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并以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探讨从三生空间资源的挖掘利用、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村落业态模式的时代指引、多元服务人才的共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复兴路径;产业发展;内生发展动力;龙潭肖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67-1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vival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Motive of Industri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aking Longtanxiao Village in Tongling City as an Example
WU Gen, ZHOU Yujun, CHENG Tangming, WANG Fangsheng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 special kind of village. Its core value lies in the cultural blood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which is the "gene pool" of Chinese culture. At present,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weak, whe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re not fully utilized, resulting in the outflow of talents, waste of resources,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greater protection pressure. The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industry, a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talents are fundamental, and the market is the dire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market an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culture by stimulating the inner development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Taking LongtanXiao Village in Tongling City,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val path from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resources, the reshap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 functional forms, the era guidance of village business model, an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multi-service talent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val pa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dogenous development dynamics; Longtanxiao Village
引言
傳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灵魂家园,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是我国村落发展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2018年,全国城镇化率达59.58%。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交通、通讯和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早已被打破,村落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物等生产要素也越来越便捷地流向城市,造成村落发展的凋敝乏力。据调查,1990年我国的村落数量为377.3万个,截止到2017年,我国的村落数量为244.9万。27年间减少了132.4万个(见图1)。随着村落物质承载空间的消失,成千上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消逝的危机。由此,加强对村落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村落的复兴研究,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传统村落现存状态
1.1传统村落发展缘起
2012年4月,国务院开始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认定工作[2],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5批名录,共计6799个传统村落(见图2、表1)。从五个批次来看,单个批次传统村落名录的数量与日俱增,显示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而这也使得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始思考传统村落在当前城镇化冲击下的保护和发展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变迁。
1.2传统村落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2.1传统村落孤立发展,缺少三产和周边村庄之间的联动协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发展中,往往注重村落本身的发展,而忽视其与周边村落、周边景区的联动协同。一个传统村落本身资源是有限的,产业的发展需要多重资源、多个产业层级的协作配合,单纯的农业生产、旅游发展对提升村落的经济属性都显不足,村落的发展需要多重吸引力。对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反而会让村落呈现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发展会渐渐陷入颓势之中。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选择越发多元,传统村落的单个产品在追求时代潮流、找寻消费用户上会越发感到吃力[4]。
1.2.2注重生活配套建设,忽视对区域产业配套设施的投入
当前,多数传统村落位于受城镇文化干扰较小区域,生态本底较好,而生活条件欠佳,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出发点以人居环境改善为主,侧重对道路、给水、排水、环卫、亮化等生活基本设施的投入,缺乏区域思维的引导建设,导致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但是产业发展受限,未达到传统村落的发展复兴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周围往往拥有较好的生产腹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固有的垂直形态的商品流动模式,传统村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由于一直以来对于以产促村、产村联动的忽视,区域产业配套设施投入不足,传统村落富足的地域资源未能很好的与外界沟通衔接,加剧了村落发展的乏力。
1.2.3开发利用过度旅游化与商业化,背离了精神文化内核
旅游业往往是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式,也是“富民”的良好举措,健康的旅游发展往往能够有效传播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内核,通过对资源禀赋的利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中,部分传统村落物质空间被过度消费,过度修缮老建筑、原址重建老建筑的现象依然存在,大量城市景观树种的种植、“移花接木式”的民俗表演往往是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背离了村落自身的文化传承使命。而且,在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中,大多以旅游为导向,产业选择较为单一,忽视了其良好的农耕基础和生态本底,造成了传统村落利用方式的“千篇一律”,传统村落发展的同质化较为突出[5]。
1.2.4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日益凸显,村民主体保护意识薄弱
传统村落是带有传承价值、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独特遗产。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往往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区域,由于内生发展动力的不足,造成村民持续的贫困,村民未能从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获得物质上的财富,从而使得在精神上缺乏保护的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造成村落的空心化。而且村民世代居于村落之中,对文化见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也不够,难以认识到自身所在村落的价值,不能从内心产生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对文化和历史记忆缺乏传承的动力。而当传统村落与旅游产业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村民自身保护观念认识的不足,往往会使得村落发展面目全非,破坏村落良好的历史格局[6]。
2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
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资源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市場是方向”(见图3)。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村落及区域内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优秀人才的共建共享,达到各产业要素之间的耦合,实现共赢发展。
2.1 资源整合机制
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但是资源大多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因此未能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资源整合强调村庄及周边区域资源的联动共建,从而发挥资源禀赋的最优价值。采用提升资源品位、赋予资源品牌、注入资源情感、资源捆绑输出等方式整合资源产品能级,多元化、差异化拓展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生活资源的利用途径,精准定位服务人群。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壁垒,强化产业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产村共赢。
2.2 市场导向机制
时代在变,市场的选择在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的需求在于人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4644元(按汇率折算为9732美元),我国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正稳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感知用户对衣、食、住、行、游的需求导向,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而这也是乡村文明对外的有效传输方式,能与城镇文明形成良好互动。
2.3 人才优化机制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需要能人、乡贤的带动和引导。这类“能人”是广大农村群众羡慕的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乡村发展、农民致富需要引领“乡村能人”们主动向农村群众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致富本领。乡贤可以是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对凝聚乡村建设共识、传承地域文化内涵发挥较大作用。随着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广大农民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适应新时代下乡村各类业态的技能需求。另外,随着乡村的良性发展还会吸引创客的投资建设,加快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 3乡村产业振兴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传统村落保护的主题在于传承地域文化,而乡村产业振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传统村落复兴的目的在于“保”,强调的是开放性保护,而非封闭性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单方的财政投入,全国数量庞大的传统村落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政府保护性投入的目的是通过对于人居环境、文化遗存等的提升和保护,激发传统村落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传统村落及其区域历史上就是物产丰富区域,才会吸引先人聚居于此,繁衍生息。因此,村落及其周边区域往往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潜力,在万物互联日益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时空距离劣势日益被打破,传统村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村落中的生态资源、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反而成为产业振兴的优势禀赋,其振兴发展会进一步吸引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的回归,带动传统村落的复兴发展。
4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下传统村落的复兴路径
4.1三生空间资源的挖掘利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土空间的整体布局,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也开启了新的阶段,“三区三线”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完善。传统村落周边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见表2)。生态资源强调保护性利用,主要以发展休闲疗养、旅游观光为主,主要产业媒介有风景区、度假区等[7]。农业空间以区域为载体,主要以发展设施农业、小众农业、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为主,酌情发展粗加工等。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生活资源,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最佳平台,在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形式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如古桥、古井、古街巷、古梯田等散落在村落内具有历史记忆的具体实物。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8]。传统村落生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要强调传统村落本身,还要加强周边村庄的人居提升和文化利用。
4.2 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
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需以人居环境的优化为导向。不仅需要对其物质空间保护,也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并服务于村落内生动力的发展。物质空间的保护需要划定核心保护线、建设控制范围、环境协调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9](见表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拓展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物化传承方式。通过空间场景再现村落历史脉络,实现现代和古代的时空对话。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空间场景的文化内容。加强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积极引导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传承本地区文化[11]。
4.3 村落业态模式的时代指引
当前正处于互联网、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聯网拉近了市场—产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业态类型,比如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大众消费休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国家对于高铁、高速公路、乡村公路等交通的持续投入,传统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越发频繁紧密,其物质和文化输出也愈加便捷。由此产生了淘宝村、网红村、养老村等多种产业类型村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路径拓宽。未来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乡村产业发展会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创客与用户(游客)三者之间联系愈加紧密,创客的技术、资金与产品,用户对于自然的体验需求,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三者联动,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的复兴。通过大数据的链接分析对产业的精准筛选和用户的选择更加科学[12]。目前,国家传统村落约占全国总村落的2.7‰,占比依然较低,传统村落的天然景观、文化景观愈发稀缺。创客可以结合乡村的地理、文化、生态、民俗、艺术等要素,利用乡村的闲置老屋与荒地,建设如精品酒店、客栈民宿、乡村商贸等旅居项目,打造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乡村产品。通过外部条件的变化“倒逼”村落配套相应设施,以便更好服务内生产业发展。传统村落实现多元业态的共存共融,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
4.4多元服务人才的共建共享
传统村落的复兴重在人的复兴,随着传统村落产业的发展,村民的主体身份发生改变,传统村落也加载了产业服务功能。乡村能人、乡贤的能量需要充分发挥,随着乡村设施农业、小众农业、农业合作社等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农民、职业农民,传统的农业技能不适应于生产需要,新型农民需要学习科学的农业知识,提高农业产量。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村落内部也需要加强对其村民生活方式的传承和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另外,伴随未来万联互通时代,也需要积极吸引创客、用户(游客)的投资和体验,丰富传统村落内部的人群结构。本土村民收入的提升,也会对外出务工人口产生吸引,使之回流服务于村落发展,转变当前多数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发展趋势(见图4)。
5铜陵市龙潭肖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5.1 村落概况
龙潭肖传统村落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钟鸣镇,龙潭肖村距钟鸣镇镇区10公里,距离铜陵市区25公里,处于城市近郊区域。村内户籍人口538人,常住人口457人。建村有400多年历史,因其村内有一处常年不干的潭水而得名。曾作为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拍摄地。村庄道路皆已硬化,且靠近县道,距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通达性均较好,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龙潭肖村位于凤凰山风景区(4A)范围内,在安徽省沿江区域的传统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图5)。
5.2 村落保护和发展问题
近年来,受城镇化的冲击,龙潭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现代生活的引力,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而村民的保护意识和经济基础都较薄弱,缺乏修缮维护的动力,另外,村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也不足。二是虽然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但产业内容依然较为传统,发展乏力,而且配套设施仅满足生活需求。三是缺乏与周边景区、周边村庄的联动,村落发展过于孤立[13]。 5.3龙潭肖传统村落复兴策略
5.3.1区域“三生”资源的挖掘筛选
龙潭肖村所在的金山行政村及周边区域内生态资源、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类型丰富(见图6、表4)。村落周边山体低矮,多数为生态林,空气清新,环境优良。龙潭肖村两侧山体分布有大量的毛竹,村内依然有两位手工匠人常年编制传统竹制品,供周边村落村民使用。村落小溪两侧自然生长若干棵檀树,是村落内小规模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龙潭肖村入口处种植约1亩药用牡丹。周边的大房小房、咀山、金山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各村落周边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耕地,种植有蔬菜、果树等。
龙潭肖村内有种类繁多的生活资源,龙潭肖村及周边的柏山、大房小房、上盛等村落也保留着村内留潭水的格局。龙潭肖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两大类(见图7)。村庄建筑以龙潭为中心而建有乾隆年间住宅两栋,民国年间三栋,其余部分古民居内还存有精美的镀金雕梁画栋,呈现出古代龙潭肖村能工巧匠的工艺特点和龙潭肖村丰厚的文化内涵。历史环境要素较多,主要有古街巷、古井、古驳岸、古树、古碑刻、古桥、登山石路、滚水坝、石头梯田、皮蒸锅、土地庙、龙王庙、萧氏宗谱等。另外,还有较多的未定级非物质文化资源。
5.3.2传统村落人居空间的优化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按需优化。首先,强调对龙潭肖村的分区保护,重点保护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河道水系等,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见图8)。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村落的传统格局、河流水系、建筑群体环境、明清传统建筑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建设控制区适当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改、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协调。环境协调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应严格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其次,通过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植入,强调对村落配套设施的按需修补。结合旅游型乡村定位,打造村落内部公共空间,在文化较为集中区域打造明星游园、怀古游园、龙潭忆园、龙潭广场等,在建设控制地带分期建设创客空间、停车场地、展览馆、特色民宿区等。道路拟采用沥青路面,增设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强化对村落内部毛细路网的疏通。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复兴[14](见图9)。另外,还要加强村域内其他自然村和周边行政村、旅游村人居环境整治。
5.3.3农旅融合下产业业态的升级
龙潭肖村产业的发展放眼于村域乃至周边区域,但落脚于村落,通过农旅融合、多村区域联动带动龙潭肖村落的发展。借助村落周边的水体、山体资源,发展以服务小众人群为主的,以檀树、毛竹为原材料的竹编制品、宣纸产品。利用坡势较缓的特征,发展药用牡丹种植。加强村域范围内设施农业、果蔬种植基地、私家菜园等的建设,丰富农产品种类,在中心村和传统村落中设置农贸市场和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点,在普通村落酌情设置路侧农产品销售点,拓展产品的市场腹地,从侧面也是对龙潭肖村的形象宣传(见图10、图11)。加强与村域及凤凰山景区旅游线路的对接,使其成为区域大旅游中的重要节点(见图12)。加强龙潭肖村内生生长动力的建设,结合当前互联网和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发展创客空间区、特色民宿区等,对外展示和销售村落特有的生态资源、生活资源,也可借此发展休闲养老等产业。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属性,积极开展中小学研学游、摄影活动等,提升村落资源的利用效率。
5.3.4村落多元人才的共培共謀
龙潭肖村的发展离不开村落多元人才的群策群力,村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本地村民,也需要外来优秀人才等的智慧,因此,村落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也需要外来创客、游客等的投入。随着村落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拓展,对村民的知识技能要求进一步提升,对村民三产技能培训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村落配套设施的加强、知名度的提升,相关产业的持续推进,会更进一步带动创客的投资建设,进一步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产生“1+1>2”的效益,实现传统村落乡村人的复兴。
6结语
传统村落是乡愁记忆的根基所在,是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印记。我国疆域广阔,各地传统村落根植于其所处地域环境,形态多样、文态多元。发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尊重地区发展特征,探索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路径。正如著名的《马丘比丘宣言》所强调的,古村文化保护是为了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适应的建设过程,而不仅仅是修缮物质载体的过程。人们不应再将传统村落理解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附庸,而应将其当成一类富有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价值优势,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产业内生动力发展机制的研究,为传统村落争取与城市对等的话语权,通过以空间资源的挖掘、村落人居空间优化、业态的时代跟进和多元人才的共建共享为发展路径,使传统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中,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3亿人出走后的世界[EB/OL].(2019-06-11)[2019-06-25].http://www.sohu.com/a/319732085_100249852.
[2]聂琳琳,李兵营,史宏祺.区域联动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策略研究——以青岛姜山镇西三都河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8,39(3):53-57.
[3]中国传统村落网[EB/OL].[2019-06-25].http://www.chuantong cunluo.com/.
[4]张文君.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余侃华,龚健,蔡辉,等.“互联网+”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规划师,2017, 33(4):54-59.
[6]孔苏颜.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的短板与发展策略[J].城乡建设,2014(7):5,62-64.
[7]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法——以西递、宏村为例[J].江淮论坛,2001(2):93-97.
[8]邱王豫.金口海商文化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9]薛蕾.山西汾西县师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0]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Z],2017.
[11]郑曼文.融入文化规划的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保护性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12]朱桃杏,陆林.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1):88-92.
[13]程堂明,卢凯,陶冠军.记忆传承乡愁文化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以龙潭肖村保护发展方法探索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6,34(7):33-38,4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7.011.
[14]卢凯,程堂明,陶冠军.“一图一表”有效保控 发展酒曲山乡——以高路亭村保护发展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9):40-4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9.006.
关键词:传统村落;复兴路径;产业发展;内生发展动力;龙潭肖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67-1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vival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Motive of Industri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aking Longtanxiao Village in Tongling City as an Example
WU Gen, ZHOU Yujun, CHENG Tangming, WANG Fangsheng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 special kind of village. Its core value lies in the cultural blood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which is the "gene pool" of Chinese culture. At present,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weak, whe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re not fully utilized, resulting in the outflow of talents, waste of resources,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greater protection pressure. The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industry, a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talents are fundamental, and the market is the dire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market an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culture by stimulating the inner development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Taking LongtanXiao Village in Tongling City,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val path from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resources, the reshap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 functional forms, the era guidance of village business model, an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multi-service talent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val pa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dogenous development dynamics; Longtanxiao Village
引言
傳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灵魂家园,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是我国村落发展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2018年,全国城镇化率达59.58%。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交通、通讯和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早已被打破,村落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物等生产要素也越来越便捷地流向城市,造成村落发展的凋敝乏力。据调查,1990年我国的村落数量为377.3万个,截止到2017年,我国的村落数量为244.9万。27年间减少了132.4万个(见图1)。随着村落物质承载空间的消失,成千上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消逝的危机。由此,加强对村落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村落的复兴研究,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传统村落现存状态
1.1传统村落发展缘起
2012年4月,国务院开始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认定工作[2],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5批名录,共计6799个传统村落(见图2、表1)。从五个批次来看,单个批次传统村落名录的数量与日俱增,显示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而这也使得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始思考传统村落在当前城镇化冲击下的保护和发展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变迁。
1.2传统村落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2.1传统村落孤立发展,缺少三产和周边村庄之间的联动协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发展中,往往注重村落本身的发展,而忽视其与周边村落、周边景区的联动协同。一个传统村落本身资源是有限的,产业的发展需要多重资源、多个产业层级的协作配合,单纯的农业生产、旅游发展对提升村落的经济属性都显不足,村落的发展需要多重吸引力。对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反而会让村落呈现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发展会渐渐陷入颓势之中。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选择越发多元,传统村落的单个产品在追求时代潮流、找寻消费用户上会越发感到吃力[4]。
1.2.2注重生活配套建设,忽视对区域产业配套设施的投入
当前,多数传统村落位于受城镇文化干扰较小区域,生态本底较好,而生活条件欠佳,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出发点以人居环境改善为主,侧重对道路、给水、排水、环卫、亮化等生活基本设施的投入,缺乏区域思维的引导建设,导致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但是产业发展受限,未达到传统村落的发展复兴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周围往往拥有较好的生产腹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固有的垂直形态的商品流动模式,传统村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由于一直以来对于以产促村、产村联动的忽视,区域产业配套设施投入不足,传统村落富足的地域资源未能很好的与外界沟通衔接,加剧了村落发展的乏力。
1.2.3开发利用过度旅游化与商业化,背离了精神文化内核
旅游业往往是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式,也是“富民”的良好举措,健康的旅游发展往往能够有效传播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内核,通过对资源禀赋的利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中,部分传统村落物质空间被过度消费,过度修缮老建筑、原址重建老建筑的现象依然存在,大量城市景观树种的种植、“移花接木式”的民俗表演往往是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背离了村落自身的文化传承使命。而且,在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中,大多以旅游为导向,产业选择较为单一,忽视了其良好的农耕基础和生态本底,造成了传统村落利用方式的“千篇一律”,传统村落发展的同质化较为突出[5]。
1.2.4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日益凸显,村民主体保护意识薄弱
传统村落是带有传承价值、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独特遗产。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往往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区域,由于内生发展动力的不足,造成村民持续的贫困,村民未能从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获得物质上的财富,从而使得在精神上缺乏保护的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造成村落的空心化。而且村民世代居于村落之中,对文化见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也不够,难以认识到自身所在村落的价值,不能从内心产生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对文化和历史记忆缺乏传承的动力。而当传统村落与旅游产业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村民自身保护观念认识的不足,往往会使得村落发展面目全非,破坏村落良好的历史格局[6]。
2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机制
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资源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市場是方向”(见图3)。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村落及区域内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优秀人才的共建共享,达到各产业要素之间的耦合,实现共赢发展。
2.1 资源整合机制
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但是资源大多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因此未能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资源整合强调村庄及周边区域资源的联动共建,从而发挥资源禀赋的最优价值。采用提升资源品位、赋予资源品牌、注入资源情感、资源捆绑输出等方式整合资源产品能级,多元化、差异化拓展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生活资源的利用途径,精准定位服务人群。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壁垒,强化产业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产村共赢。
2.2 市场导向机制
时代在变,市场的选择在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的需求在于人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4644元(按汇率折算为9732美元),我国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正稳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感知用户对衣、食、住、行、游的需求导向,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而这也是乡村文明对外的有效传输方式,能与城镇文明形成良好互动。
2.3 人才优化机制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需要能人、乡贤的带动和引导。这类“能人”是广大农村群众羡慕的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乡村发展、农民致富需要引领“乡村能人”们主动向农村群众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致富本领。乡贤可以是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对凝聚乡村建设共识、传承地域文化内涵发挥较大作用。随着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广大农民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适应新时代下乡村各类业态的技能需求。另外,随着乡村的良性发展还会吸引创客的投资建设,加快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 3乡村产业振兴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传统村落保护的主题在于传承地域文化,而乡村产业振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传统村落复兴的目的在于“保”,强调的是开放性保护,而非封闭性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单方的财政投入,全国数量庞大的传统村落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政府保护性投入的目的是通过对于人居环境、文化遗存等的提升和保护,激发传统村落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传统村落及其区域历史上就是物产丰富区域,才会吸引先人聚居于此,繁衍生息。因此,村落及其周边区域往往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潜力,在万物互联日益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时空距离劣势日益被打破,传统村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村落中的生态资源、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反而成为产业振兴的优势禀赋,其振兴发展会进一步吸引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的回归,带动传统村落的复兴发展。
4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下传统村落的复兴路径
4.1三生空间资源的挖掘利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土空间的整体布局,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也开启了新的阶段,“三区三线”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完善。传统村落周边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见表2)。生态资源强调保护性利用,主要以发展休闲疗养、旅游观光为主,主要产业媒介有风景区、度假区等[7]。农业空间以区域为载体,主要以发展设施农业、小众农业、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为主,酌情发展粗加工等。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生活资源,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最佳平台,在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形式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如古桥、古井、古街巷、古梯田等散落在村落内具有历史记忆的具体实物。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8]。传统村落生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要强调传统村落本身,还要加强周边村庄的人居提升和文化利用。
4.2 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
传统村落功能形态的重塑需以人居环境的优化为导向。不仅需要对其物质空间保护,也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并服务于村落内生动力的发展。物质空间的保护需要划定核心保护线、建设控制范围、环境协调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9](见表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拓展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物化传承方式。通过空间场景再现村落历史脉络,实现现代和古代的时空对话。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空间场景的文化内容。加强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积极引导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传承本地区文化[11]。
4.3 村落业态模式的时代指引
当前正处于互联网、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聯网拉近了市场—产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业态类型,比如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大众消费休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国家对于高铁、高速公路、乡村公路等交通的持续投入,传统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越发频繁紧密,其物质和文化输出也愈加便捷。由此产生了淘宝村、网红村、养老村等多种产业类型村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路径拓宽。未来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乡村产业发展会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创客与用户(游客)三者之间联系愈加紧密,创客的技术、资金与产品,用户对于自然的体验需求,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三者联动,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的复兴。通过大数据的链接分析对产业的精准筛选和用户的选择更加科学[12]。目前,国家传统村落约占全国总村落的2.7‰,占比依然较低,传统村落的天然景观、文化景观愈发稀缺。创客可以结合乡村的地理、文化、生态、民俗、艺术等要素,利用乡村的闲置老屋与荒地,建设如精品酒店、客栈民宿、乡村商贸等旅居项目,打造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乡村产品。通过外部条件的变化“倒逼”村落配套相应设施,以便更好服务内生产业发展。传统村落实现多元业态的共存共融,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
4.4多元服务人才的共建共享
传统村落的复兴重在人的复兴,随着传统村落产业的发展,村民的主体身份发生改变,传统村落也加载了产业服务功能。乡村能人、乡贤的能量需要充分发挥,随着乡村设施农业、小众农业、农业合作社等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农民、职业农民,传统的农业技能不适应于生产需要,新型农民需要学习科学的农业知识,提高农业产量。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村落内部也需要加强对其村民生活方式的传承和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另外,伴随未来万联互通时代,也需要积极吸引创客、用户(游客)的投资和体验,丰富传统村落内部的人群结构。本土村民收入的提升,也会对外出务工人口产生吸引,使之回流服务于村落发展,转变当前多数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发展趋势(见图4)。
5铜陵市龙潭肖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5.1 村落概况
龙潭肖传统村落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钟鸣镇,龙潭肖村距钟鸣镇镇区10公里,距离铜陵市区25公里,处于城市近郊区域。村内户籍人口538人,常住人口457人。建村有400多年历史,因其村内有一处常年不干的潭水而得名。曾作为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拍摄地。村庄道路皆已硬化,且靠近县道,距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通达性均较好,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龙潭肖村位于凤凰山风景区(4A)范围内,在安徽省沿江区域的传统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图5)。
5.2 村落保护和发展问题
近年来,受城镇化的冲击,龙潭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现代生活的引力,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而村民的保护意识和经济基础都较薄弱,缺乏修缮维护的动力,另外,村庄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也不足。二是虽然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但产业内容依然较为传统,发展乏力,而且配套设施仅满足生活需求。三是缺乏与周边景区、周边村庄的联动,村落发展过于孤立[13]。 5.3龙潭肖传统村落复兴策略
5.3.1区域“三生”资源的挖掘筛选
龙潭肖村所在的金山行政村及周边区域内生态资源、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类型丰富(见图6、表4)。村落周边山体低矮,多数为生态林,空气清新,环境优良。龙潭肖村两侧山体分布有大量的毛竹,村内依然有两位手工匠人常年编制传统竹制品,供周边村落村民使用。村落小溪两侧自然生长若干棵檀树,是村落内小规模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龙潭肖村入口处种植约1亩药用牡丹。周边的大房小房、咀山、金山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各村落周边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耕地,种植有蔬菜、果树等。
龙潭肖村内有种类繁多的生活资源,龙潭肖村及周边的柏山、大房小房、上盛等村落也保留着村内留潭水的格局。龙潭肖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两大类(见图7)。村庄建筑以龙潭为中心而建有乾隆年间住宅两栋,民国年间三栋,其余部分古民居内还存有精美的镀金雕梁画栋,呈现出古代龙潭肖村能工巧匠的工艺特点和龙潭肖村丰厚的文化内涵。历史环境要素较多,主要有古街巷、古井、古驳岸、古树、古碑刻、古桥、登山石路、滚水坝、石头梯田、皮蒸锅、土地庙、龙王庙、萧氏宗谱等。另外,还有较多的未定级非物质文化资源。
5.3.2传统村落人居空间的优化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按需优化。首先,强调对龙潭肖村的分区保护,重点保护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河道水系等,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见图8)。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村落的传统格局、河流水系、建筑群体环境、明清传统建筑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建设控制区适当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改、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协调。环境协调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应严格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其次,通过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植入,强调对村落配套设施的按需修补。结合旅游型乡村定位,打造村落内部公共空间,在文化较为集中区域打造明星游园、怀古游园、龙潭忆园、龙潭广场等,在建设控制地带分期建设创客空间、停车场地、展览馆、特色民宿区等。道路拟采用沥青路面,增设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强化对村落内部毛细路网的疏通。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复兴[14](见图9)。另外,还要加强村域内其他自然村和周边行政村、旅游村人居环境整治。
5.3.3农旅融合下产业业态的升级
龙潭肖村产业的发展放眼于村域乃至周边区域,但落脚于村落,通过农旅融合、多村区域联动带动龙潭肖村落的发展。借助村落周边的水体、山体资源,发展以服务小众人群为主的,以檀树、毛竹为原材料的竹编制品、宣纸产品。利用坡势较缓的特征,发展药用牡丹种植。加强村域范围内设施农业、果蔬种植基地、私家菜园等的建设,丰富农产品种类,在中心村和传统村落中设置农贸市场和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点,在普通村落酌情设置路侧农产品销售点,拓展产品的市场腹地,从侧面也是对龙潭肖村的形象宣传(见图10、图11)。加强与村域及凤凰山景区旅游线路的对接,使其成为区域大旅游中的重要节点(见图12)。加强龙潭肖村内生生长动力的建设,结合当前互联网和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发展创客空间区、特色民宿区等,对外展示和销售村落特有的生态资源、生活资源,也可借此发展休闲养老等产业。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属性,积极开展中小学研学游、摄影活动等,提升村落资源的利用效率。
5.3.4村落多元人才的共培共謀
龙潭肖村的发展离不开村落多元人才的群策群力,村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本地村民,也需要外来优秀人才等的智慧,因此,村落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也需要外来创客、游客等的投入。随着村落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拓展,对村民的知识技能要求进一步提升,对村民三产技能培训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村落配套设施的加强、知名度的提升,相关产业的持续推进,会更进一步带动创客的投资建设,进一步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产生“1+1>2”的效益,实现传统村落乡村人的复兴。
6结语
传统村落是乡愁记忆的根基所在,是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印记。我国疆域广阔,各地传统村落根植于其所处地域环境,形态多样、文态多元。发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尊重地区发展特征,探索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路径。正如著名的《马丘比丘宣言》所强调的,古村文化保护是为了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适应的建设过程,而不仅仅是修缮物质载体的过程。人们不应再将传统村落理解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附庸,而应将其当成一类富有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价值优势,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产业内生动力发展机制的研究,为传统村落争取与城市对等的话语权,通过以空间资源的挖掘、村落人居空间优化、业态的时代跟进和多元人才的共建共享为发展路径,使传统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中,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3亿人出走后的世界[EB/OL].(2019-06-11)[2019-06-25].http://www.sohu.com/a/319732085_100249852.
[2]聂琳琳,李兵营,史宏祺.区域联动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策略研究——以青岛姜山镇西三都河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8,39(3):53-57.
[3]中国传统村落网[EB/OL].[2019-06-25].http://www.chuantong cunluo.com/.
[4]张文君.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余侃华,龚健,蔡辉,等.“互联网+”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规划师,2017, 33(4):54-59.
[6]孔苏颜.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的短板与发展策略[J].城乡建设,2014(7):5,62-64.
[7]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法——以西递、宏村为例[J].江淮论坛,2001(2):93-97.
[8]邱王豫.金口海商文化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9]薛蕾.山西汾西县师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0]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Z],2017.
[11]郑曼文.融入文化规划的川西地区传统村落交往空间保护性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12]朱桃杏,陆林.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7(1):88-92.
[13]程堂明,卢凯,陶冠军.记忆传承乡愁文化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以龙潭肖村保护发展方法探索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6,34(7):33-38,4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7.011.
[14]卢凯,程堂明,陶冠军.“一图一表”有效保控 发展酒曲山乡——以高路亭村保护发展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9):40-4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