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会棋图》背后的玄机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1000多年前的古画,乍看之下,是描绘古人会棋对弈的场景,可再仔细看,作画之人竟画出了三重时空。这幅神奇的画叫《重屏会棋图》,作者为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这幅画虽然深藏故宫多年,不为人熟知,但它的价值并不低于《清明上河图》。因为它采用重屏(画中画)的构图形式,在中国古画中极为罕见。
  三重时空怎么体现呢?畫名中的“重屏”二字,已显现出先人超前的脑洞。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四人围棋对弈的场景;其次是四人背后屏风中有一幅“男主即将就寝,妻子在服侍”的画面;而在男主床榻后面的屏风中又有一幅《大好江山图》,这三幅画通过这种空间重叠,毫无违和地出现在一幅画中。
  更妙的是,这幅三重画讲述的场景和故事是有因果和时间线的,并不是简单的空间重叠。
  首先在主画面中也存在三重时间线,画面左侧有一个投壶(古人的一种娱乐活动,可拿箭或竹签在一定距离投入其中),预示着四人下围棋之前发生的活动,为过去时;画中四人对弈,为现在时;侍女准备好膳食置于食盒内,等待主人们下完棋享用,为将来时。这三个场景分别交代了四人下围棋前、下围棋时、下围棋后的情况,组成了一个完整连贯的动态场景。
  再将目光移至画中的屏风,这里是另外一场正在进行的活动──一个慵懒的男子躺在榻上,旁边妻子在侍奉他。这幅“画中画”是白居易诗作《偶眠》中的意境:“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屏风中的画也不简单,它跟主画面一样有三重时间线──过去时是主人在读书用功;现在时是累了之后准备上床睡觉;而将来时则是他已进入梦乡。这种过去、现在、将来的一系列动作,将空间引向极少数人能看到的山水。
  在床榻之后的屏风当中,有一幅《大好江山图》,寓意着画中主人公们乃坐拥江山之人,分别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逷、景达。最终指明图中人物具体方位的是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所录庄虎孙的跋语:“图中一人南面挟册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并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晋王景遂;二人别榻隅坐对弈者,齐王景达、江王景逷。”
  古人对于皇室题材还有诸如星象宿命的玄道讲究,比如此画当中隐藏的星象玄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其奥秘就在于棋盘中的棋子全为黑子且排列有序,构成了一幅北斗星象,以及孤子“北极星”。在只有黑子摆列的棋盘中,我们似乎窥见了一种隐隐的杀气,那种含而不露的力道和算计,也许是围棋精神的一个侧面,那是智慧的较量,也是权力的游戏,更是命运的博弈。
  画中的主角李璟正手持记谱册记录这一棋盘的格局,他面色坦荡笑意微露,看起来对这一局面很是满意。在古代的棋局中,人们讲究的是内心的笃定、动荡的心绪,以及时间的悄然流逝。这种内部的“静”和外部的“动”,似乎就是棋盘上的星斗,遵循着秩序和步步为营的变化。
  这幅图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四兄弟围坐棋盘前的座次与姿态。与主人公李璟坐同排的是他的三弟晋王李景遂。在“以左为尊、以东为主”的古代仪制中,三弟大方地与李璟并排而坐是否有越矩之嫌呢?
  这还得说到当时的政治背景,李璟登基时局势并不稳定,长子李弘冀羽翼未丰,而自己的几位弟弟均军力雄厚,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他颁布诏令实行“兄终弟及制”,并在先皇墓前起誓会信守诺言。如此一来,他与同榻并肩而坐的三弟就成了“并肩王”,意即弟弟是王位继承者。坐在他对面的是四弟齐王李景达,另一位是五弟江王李景逷。二弟在他们切磋棋艺前已经夭折,所以无缘参与这场艰难的博弈。
  这幅画画成后,由画家呈给了李璟,其时年幼的李煜也许并未想到,这幅画最终会传到自己手上。叔叔们并没有继父亲之位,反而是生于乱世死于乱世的他,成为千古流传的南唐后主。命运的诡谲,并不像围棋那样有缜密的逻辑和筹谋,也正如《重屏会棋图》的屏风中题写着白居易的《偶眠》:“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其他文献
一  这一天,副官艾思杰正与皇协军大队长吴顺时说话,电话响了,藤田大佐命令他马上去一趟。艾思杰忐忑不安地来到藤田大佐门外,喊了声“报告”,门里传出藤田硬邦邦的声音,“进来。”  艾思杰进门,不觉一呆:藤田大佐笔直地坐着,面前的小方桌上放着棋枰,两头各摆着一盒棋子。藤田大佐翻了艾思杰一眼,手朝对面一指:“你的,坐下。我们的较量!你的输棋,砍断一指!”言毕,拿起背后的东洋刀,“啪”地放在方桌上,刀尖正
期刊
宋徽宗赵佶年轻时能诗善画,尤其擅长工笔花鸟。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听说盐城的海滩边有大片的芦苇丛,那里鸟类繁多,就连被人们称作吉祥鸟的丹顶鹤也会来此越冬。  于是,赵佶带上侍卫王喜骑着马一路游山玩水,等他们走到盐城,已是初春了。  海滩边哪儿有丹顶鹤的影子。赵佶翻身下马,一屁股坐在沙滩上,叹息道:“看来这次是白来了!”王喜摸摸脑壳说:“王爷,会不会时候尚早?要等到天黑了丹顶鹤才出现。”经王喜这么一提
期刊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之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甘肃地瘠民贫,是当时最
期刊
秧状元是一个淳朴的农夫,他祖上世代都是耕田的,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妙手。而秧状元呢,更比他的先辈做得精彩,特别是插秧,又快又好。远近几百里的庄稼人都赶不上他,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秧状元”。一传十,十传百,秧状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的真名字叫什么,反而没有人知道了。  有一年,新來了一个州官,秧状元的名气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去了。谁知道这位州官大人一上任就心中有气,因为那时的广德州十分富庶
期刊
公元816年,柳公绰被任命为京兆尹。上任那天,仪仗甚是隆重威风。正行进间,意外发生了,一名神策军军兵纵马横冲直撞,整齐的仪仗队立刻被冲乱了。肇事者很快被擒下,大家都回头看这位新上任的京兆尹如何处置。柳公绰面色严肃,说:“依照律法,擅闯京兆尹仪仗的人处以杖击。”大约是对平时作威作福的神策军早就看不惯了,衙役们一阵棍棒落下,刚才还威风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兵,顷刻间便气绝身亡。  这个祸可惹得不小,毕竟当时
期刊
行之有效  于天放,黑龙江人,和张甲洲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一对好搭档。两人在齐齐哈尔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时就是同学。而后,一起闹学潮,一起南下北平。与张甲洲不同,于天放没有先北大后清华的辗转经历,他是1929年直接考上清华的,成绩是黑龙江考生中的第一名。在清华,于天放经张甲洲介绍入党,回东北前,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  他和张甲洲共同创建了红三十六军,担任该军情报处长;该军战败瓦解,他又和张甲
期刊
三爷是个老实巴交的会点儿木匠活儿的农民。他年轻的时候就不好务农,一心想学点儿手艺,可是,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心窍不通的人,能把地侍弄明白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去学手艺呢。  结果呢?他还是去了,学木匠,一学就是三年。三年了,师兄弟们都出徒走了,可以自己走乡串县打橱柜了,只有他,依然对木匠的精细技艺似是而非,手里的家伙什儿长偏了心眼儿一样,不是左三寸歪,就是右四寸斜,气得师父哭笑不得,点着脑门儿骂他:“
期刊
清朝嘉庆年间,郎溪县境内的杨柳村里,有位姓周的老汉,活到八十多岁时,仍腿脚灵便、耳聪目明。周老汉不愿意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独自一人住在自家的老宅里,图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杨柳村一向很安静,这天,村里却忽然热闹了起来,周老汉连忙出了家门,想瞧瞧稀罕。周老汉稍一打听便得知:长丰县的林知县回杨柳村来了,他雇了些工匠,要拆掉自家的旧宅,建一座新宅。  原来,林知县是杨柳村人,四年前,他考中了进士,就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云南人刘焕在某地做官任期已满,就来到京师,等候吏部重新选派。他随身带着一个仆人,住在城东某寓所,囊中财物也颇丰裕。同寓所有个客人,自称姓张,名春堂,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故意与刘焕的仆人称兄道弟,交了朋友;对刘焕更是恭恭敬敬,殷勤异常。有时候刘仆偶然外出,张春堂就时刻侍候于刘焕左右,端茶送水,洒扫揩抹,比刘仆服侍得还要周到谨慎,刘焕大为感激。不到一年,刘焕被分派至河南某县担任县丞。张春
期刊
东北有三宝,耿猛虎老汉年过四十,三宝中他有两宝最拿手,那就是人参和貂皮。  耿猛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无论野山参躲得多么隐秘,长在多么险峻的地方,都能被他找到。每一年,他都能挖到几株六十年以上的野山参,让长白山的参客们眼馋不已。他还有一手呼唤紫貂的绝活儿,只要站在山上,手指含在嘴里,发出紫貂的叫声,紫貂都会乖乖地跑出来。但是耿猛虎却从来不捉貂杀貂,任你许诺金山银山,他也不动心。  转眼又到了秋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