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旨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乡村治理项目的实施只有在得到村民充分理解、与村民充分协商、使村民整体参与的条件下才能避免异化为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刚性嵌入行为.项目目标及追求预定目标的实施过程与村民的整体利益诉求是否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治理效果能否实现.从H县大沟哈尼族村寨的治污项目实施产生的非企及结果中可以发现,原先基于村寨文化观念的维护社会运转的秩序会因为缺乏整体关照的经济项目的刚性嵌入而悬置.地方性的村寨主义传统文化未受到尊重而引发了村寨共同体结构的松动.熟悉乡村并能理解相关政策的国家政府机关和
【基金项目】
: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云南省定向资助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哈尼梯田水资源利用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乡村治理项目的实施只有在得到村民充分理解、与村民充分协商、使村民整体参与的条件下才能避免异化为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刚性嵌入行为.项目目标及追求预定目标的实施过程与村民的整体利益诉求是否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治理效果能否实现.从H县大沟哈尼族村寨的治污项目实施产生的非企及结果中可以发现,原先基于村寨文化观念的维护社会运转的秩序会因为缺乏整体关照的经济项目的刚性嵌入而悬置.地方性的村寨主义传统文化未受到尊重而引发了村寨共同体结构的松动.熟悉乡村并能理解相关政策的国家政府机关和高校等部门中出生地或成长地在农村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参与的"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理应成为将项目柔性融入地方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探索.
其他文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出的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哪里、"优"在何处,必须置于不同参照系中对比分析才能充分彰显.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道路的人民性;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封闭与僵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开放与创新,彰显了道路的时代性;与一些后发国家走依附性现代化道路过度依靠外来动力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主性发展,彰显了道路的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超越了以往的各种现代
《陆氏家制》的理论依据是孔子的"忠恕之道""三大纲领""八大条目",并且把《礼记·大学》中"财""德"关系的思想运用到了家庭的管理思想和伦理关系之中,落到了生活实处.陆九韶对汉代开始的举孝廉、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全盘否定,对陆象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九韶认为,对家务事和经费开支的管理必须未雨绸缪,精打细算,严防败亡破家.这为陆象山在荆门时期建立突出的政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在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架构中,情是一个重要因素.性是体,情是用;性是善,情可能流向善,也可能流向恶.朱子对情做这种规定,是因为在他看来,天理禀赋于人,而为人之性的过程离不开气,气有清浊,禀得清者为善,由此流出的便是善情,禀得浊者为恶,由此流出的便是恶情.这一学理最大的问题是以气作为恶的本源,将恶坐实了.儒家生生伦理学不接受这种主张,强调恶属于"失德",当从仁性和欲性,尤其是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恶没有独立的来源,更不能以气作为其源头.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模式,是中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性探索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community)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母体相区别,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明确以"区域"(area)作为意义分析框架和建设目标.从人类学基于区域知识的整体生态观出发,有助于理解和厘清当下"区域-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促使这一本土化的遗产类型生成对社会形态和文化建构的洞察力,进而摆脱文化多样性本质主义桎梏,以及单一的、狭隘的地方性知识表述.一则延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脉,二
在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话题的今天,生物-文化多样性也受到严峻挑战,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共识.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更呈现出复杂的生态-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无论是"黄土文明"还是区域、族群文化都表现为以自然为尊的特点,形成了"天地人和"的核心价值.我国正在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理应以"生态-生物-文化"的可持续性为首要目标,继承中华民族最具核心价值的范式:以自然为至尊,以家园为栖息,以生态献粮食,以人民为安康.
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为诗词之"本"之后,百十年来,"境界"("意境")就占据了中国诗学和美学的核心地位;与此相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贬斥的"神韵"则坠落不名之地.从刘勰的"风骨",经严羽的"气象",到王士祯的"神韵",具有一条清晰并且义理深厚的文脉,这条文脉展示的是我国诗学-美学的精神追求,是关于中国诗歌和中国艺术的本体精神建构.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苑囿的区域文化之一,其核心和精髓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是为"蜀学".在晚清民国时期,巴蜀文化形成了第三次高峰,是为"近代蜀学"(近代巴蜀学术).考察近代巴蜀学人内在的"学术"及其外化而来的"事功",大致可以将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概括为三点:"经史为基,国学为本"是近代蜀学的"外在状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是近代蜀学的"内在追求","勇开风气,经世致用"是近代蜀学的"学以致用".
"事境"和"肌理"是翁方纲诗学的核心概念.他用"事境"理论完成了"诗中有人",以补救渔洋神韵在面对学问因素时出现的趋同;又用"肌理"理论完成"诗中有我",消解了"事境"带来的新的趋同危机.他强调杜诗肌理之"显","情境虚实之乘承"的结构指向的是"有迹",于是"发露"正可以表现诗歌的"细肌密理".而同时又要求于笋缝处"消纳"诗歌的"色相"痕迹,使得整首诗达成"无迹".诗歌的"发露"最终归于"蕴藉",且直接关联到黄庭坚对杜诗精诣的传承,翁方纲
就手工业而言,"工商食官"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为保证手工业产品的供应,统治者为工匠提供较为优厚的待遇,使之能够专心从事生产的一项制度."工"之"食官"是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在国家出现后的客观需要.史前已有少数手工业门类形成了专门化生产,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主业的"手工业族".国家出现后,业已形成专门化生产的手工业就转变为官府手工业,"手工业族"则成为"食官之工"的来源."食官之工"是领取"稍食"的平民,而非奴隶."工商食官"并不意味着官府垄断手工业,民间手工业虽然弱小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主办的《共产党人》杂志在党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专门为《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所以,《共产党人》的创刊原因毫无争议.但是,《共产党人》的停刊原因却是个谜.本文研究发现,《共产党人》是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停刊的,其中:经济困难和技术落后是《共产党人》停刊的主要原因,保密需要是《共产党人》停刊的根本原因,报刊整顿是《共产党人》停刊的重要原因,整风影响是《共产党人》停刊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