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相关论文
日本诗话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接受与批评方面,日本诗话作者着眼于本国文化背景,从独特......
中印都具有丰富且深厚的古典诗学风格论,中国古典诗学风格论初创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深化于陆机的《文赋》,到了刘勰的《文心......
一、作为文学启新机制的“当代性”近20年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来说,历史化和当代化构成了学科前进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关于......
中国诗学理论特色浅论王纪明中国诗学理论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特定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最终发展为独具......
自从我提出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症”及“话语重建”问题之后 ,学术界反响之强烈 ,既在我意料之中 ,又出乎我意料之外。意料之中者......
当前,比较诗学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实践论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学理规范,比较诗学在中国文坛也已形成了自己的学术......
摘要 意象入诗,寄情于物,意绪无穷。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
忧患意识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文论观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
明人杨慎的“匪惟作诗也,其解诗亦然”提示我们,不仅作诗要从情开始,以情为本,解诗也应该始于情,本于情;情的模糊性和易变性给诗文......
该论文以“比兴”这一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点,通过认真梳理比兴的理,内涵及其向中国古代诗学渗透的情......
本论文论述的中西诗学源头,主要是指产生和影响中西方诗学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指不同诗学体系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的情势和......
本文对中国诗学技法思想嬗变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美学传统与诗学技法、钱钟书技法理论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上编讨论诗学技法的基本特征......
孔子“思无邪”一语是对的最早评价,也是孔子诗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诗学的源头.本文联系“思无邪”诗学观念的产生背景,在梳......
将天地一气视为世间万物之生命本原,这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根本“视界”。作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生......
老庄哲学中的虚静说对于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深远,其艺术精神的精髓在中国诗学得到了传承,从而影响到诗歌的创作风格,诗人的艺术追......
“实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其所强调的以真言写真景、真景表真情的构思创作之法,以及妙造自然、感物应心的取境......
将《山楂树之恋》的美学风格解读为中国传统诗学"怨而不怒"、"思无邪"的含蓄蕴藉的精神。从人物崇高与美的内涵探讨其与中国诗学情......
谭桂林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文学与宗教、现代中外诗学比较的研究工作,最近在现代中西诗学比较方面出版了专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人......
语言范畴是中西诗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涉及众多理论领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扩张力.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无言独化"与"镜像期"、"......
中国诗学受道家哲学的观念、方法影响最深,若从思维方式看,则主要表现在整体之思、对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个方面。其中,对待观点认为,任......
我生性热情外放,却一向喜爱沉静内敛的物事,对人与文字,皆如此。所以,当我读到这本《我的自然笔记》时,内心的欢喜与激动,如密雨匝......
"人凡有理解,就总有不同"——现代西方解释学的多元意义观和理解观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从来就是一种自觉承续的阐释实践。在中国文化......
在20世纪中国诗学(文论)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公认的诗学大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朱光潜等人,他们丰富的语言诗学思想从多......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兴泰在10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谈及古代辞赋与中国叙事传统的关系。文章指出,以叙事的眼光审视......
一、问题与思路 作为对汉语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意象的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这里所谓的意象,就是“创作主体通过艺......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极度辉煌,直到现在它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我们心中,古典诗歌就是中国传统文......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它的基本指向,就是借用西方话语改建中国诗学话语,实现中国诗学的现代化。在这种谋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话语不仅......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且不说文字产生以前我们祖先用来口头交流的韵语歌谣,就算从文字产生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这样的说......
中国文学中的“神秘”谱系相当浩瀚,其中古典“神秘”小说学系统有些薄弱,古典“神秘”诗学系统却相当发达,现当代“神秘”小说学......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阐释和分析中西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诗学理论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中国诗歌是一个......
关于对本体的认识,中国诗学中一直存在着是"情本体"还是"性本体"的争论。中国的本体论传统与其说是重情轻理的情本体论或重理轻情的性......
<正>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它体现了内外含蓄的统一。内含蓄是指情中含理,外含蓄是指形中含神。由于这种内外含蓄的艺术生......
从历史发展和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毛传>标兴不仅仅只是说明了一个修辞学或诗歌表现手法的问题,它还是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兴,从潜......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经常强调一种“无意”的创作心态。若对这种“无意”的创作理论细加辨析,又可把它分为四类,即:“无意于人”——“自......
朝鲜朝后期著名的北学思想家、诗人楚亭朴齐家的“诗味观”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他的文学观中最过人的见解之一便是和诗学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