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史学家说过,跳菜与打歌同出一宗。乐之极至,舞之蹈之,看过跳菜与打歌,快乐会传染。
到南涧正好赶上村里娶亲,有幸看一次原汁原味的宴席跳菜了。倚傍着无量山的云蒸霞蔚,浸染在喜庆快乐的氖围里。嘹亮的唢呐吹起,在三声大锣之后,跳菜的师傅们手捧着糕点和糖果,齐登场作拜。—拜“虚空”,也就是神灵,保佑清吉;二拜正堂,祝愿办事顺利;然后拜四房,菜房、茶房、库房和饭房,意为互相尊重。一会儿,又是几阵开场锣,长号、锁呐、芦笙齐齐吹奏起来,“总理”大喊一声“上——菜”,跳菜的师傅们出场了,他们一对对地出场,一个抬菜,—个接菜,头顶着放满菜肴的大托盘,和着节奏曲调,在桌间穿梭自如。接菜的围追堵截要来“抢”菜,抬菜的左躲右闪就是不给,先来个小碎步,把“苍蝇搓脚”、“猴子望月”、“孔雀开屏”……各种招牌动作施展了一番,惹得宾客笑声连连。忽而,师傅一个“鱼翔浅泳”从身过掠过,托盘仿佛倾刻掉将下来,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乍一看,师傅滑稽的表情,乐得把心又咽了回去。
这宴席“八大碗”,可都是有讲究地摆放得当。兴致高起,压轴的师傅出场了,他口中衔着两把大勺的勺柄,勺上各放一碗菜。两手平抱于胸前,平均又放置了三碗莱。头顶照例是一个放着八大碗的托盘,开张整合、急缓有序地跳将入场,这就是传说中的“口功送菜”了。这样的宴席,品的快乐更多些。
南涧跳菜小视不了,这可是娱神娱人的技艺。对彝族先民来说,在万物有灵的时代,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图腾及天地万物进行歌颂与拜祭,朴实、虔诚而狂迷。从现在传承下来的“喜鹊蹲窝”、“公羊打架”等等舞蹈动作来看,还带有原始舞蹈的模仿性质。据史料记载,跳菜开始表现出娱人的性质来是在南诏时期,推断南诏时期的宫廷宴享乐舞应是今南涧“跳菜舞”的前身。如今在婚丧嫁娶、新房藩成、祝寿等都要跳菜。
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和快乐,以舞台跳菜跳出了南涧。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春节联欢晚会、民间文艺表演赛等都崭露头角,得奖无数,并到全国各地甚至美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演出,而南涧也作为当之无隗的跳菜文化艺术之乡。
跳莱尚且需要一定的技艺,快乐却没有心门,在巍山找一个广场,就可以加入到打歌的行列中,没有人较真你舞步的好坏,围成圆圈快乐跳去,人们把彝族打歌自娱自乐的精神贯彻到了日常的锻炼中。仿佛两百多年前,乾隆二十四年在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松下踏歌图》里的场景重现出来,舞乐声起。
想要加入最为盛大的打歌,一定不能错过春节、农历的“二月八”、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彝族祭祖节和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五个最为盛大的节日,盛装而来,酣歌狂舞,通宵达旦。听到芦笙一响,人们就再也坐不住了,随着“歌头”的芦笙,时而轻快潇洒,时而热情奔放的“斑鸠喝水”、“喜鹊登枝”、“金风亮翅”、“孔雀开屏”、“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等各种招式行云流水开来。
打歌调起来了,或长或短的韵调,加上即兴创作的歌词,触景生情、尽情发挥,细细听来,朴实的语言中不乏人生的哲理。这样的唱歌跳舞,从原始先民的狩猎欢歌,一直跳到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水火,彝家离不开打歌。”体味过这样的快乐,巍山彝族打歌文化艺术之乡也更加弥足珍贵,技艺更是快乐。没有拘泥,没有限制,在极度的热闹中把情绪肆意地宣泄,快乐得如入无人之境。
到南涧正好赶上村里娶亲,有幸看一次原汁原味的宴席跳菜了。倚傍着无量山的云蒸霞蔚,浸染在喜庆快乐的氖围里。嘹亮的唢呐吹起,在三声大锣之后,跳菜的师傅们手捧着糕点和糖果,齐登场作拜。—拜“虚空”,也就是神灵,保佑清吉;二拜正堂,祝愿办事顺利;然后拜四房,菜房、茶房、库房和饭房,意为互相尊重。一会儿,又是几阵开场锣,长号、锁呐、芦笙齐齐吹奏起来,“总理”大喊一声“上——菜”,跳菜的师傅们出场了,他们一对对地出场,一个抬菜,—个接菜,头顶着放满菜肴的大托盘,和着节奏曲调,在桌间穿梭自如。接菜的围追堵截要来“抢”菜,抬菜的左躲右闪就是不给,先来个小碎步,把“苍蝇搓脚”、“猴子望月”、“孔雀开屏”……各种招牌动作施展了一番,惹得宾客笑声连连。忽而,师傅一个“鱼翔浅泳”从身过掠过,托盘仿佛倾刻掉将下来,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乍一看,师傅滑稽的表情,乐得把心又咽了回去。
这宴席“八大碗”,可都是有讲究地摆放得当。兴致高起,压轴的师傅出场了,他口中衔着两把大勺的勺柄,勺上各放一碗菜。两手平抱于胸前,平均又放置了三碗莱。头顶照例是一个放着八大碗的托盘,开张整合、急缓有序地跳将入场,这就是传说中的“口功送菜”了。这样的宴席,品的快乐更多些。
南涧跳菜小视不了,这可是娱神娱人的技艺。对彝族先民来说,在万物有灵的时代,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图腾及天地万物进行歌颂与拜祭,朴实、虔诚而狂迷。从现在传承下来的“喜鹊蹲窝”、“公羊打架”等等舞蹈动作来看,还带有原始舞蹈的模仿性质。据史料记载,跳菜开始表现出娱人的性质来是在南诏时期,推断南诏时期的宫廷宴享乐舞应是今南涧“跳菜舞”的前身。如今在婚丧嫁娶、新房藩成、祝寿等都要跳菜。
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和快乐,以舞台跳菜跳出了南涧。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春节联欢晚会、民间文艺表演赛等都崭露头角,得奖无数,并到全国各地甚至美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演出,而南涧也作为当之无隗的跳菜文化艺术之乡。
跳莱尚且需要一定的技艺,快乐却没有心门,在巍山找一个广场,就可以加入到打歌的行列中,没有人较真你舞步的好坏,围成圆圈快乐跳去,人们把彝族打歌自娱自乐的精神贯彻到了日常的锻炼中。仿佛两百多年前,乾隆二十四年在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松下踏歌图》里的场景重现出来,舞乐声起。
想要加入最为盛大的打歌,一定不能错过春节、农历的“二月八”、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彝族祭祖节和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五个最为盛大的节日,盛装而来,酣歌狂舞,通宵达旦。听到芦笙一响,人们就再也坐不住了,随着“歌头”的芦笙,时而轻快潇洒,时而热情奔放的“斑鸠喝水”、“喜鹊登枝”、“金风亮翅”、“孔雀开屏”、“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等各种招式行云流水开来。
打歌调起来了,或长或短的韵调,加上即兴创作的歌词,触景生情、尽情发挥,细细听来,朴实的语言中不乏人生的哲理。这样的唱歌跳舞,从原始先民的狩猎欢歌,一直跳到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水火,彝家离不开打歌。”体味过这样的快乐,巍山彝族打歌文化艺术之乡也更加弥足珍贵,技艺更是快乐。没有拘泥,没有限制,在极度的热闹中把情绪肆意地宣泄,快乐得如入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