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倪元璐《淇园清趣图》辨伪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3月25日,俞建良先生发表于《美术报》的《倪元璐及其〈淇园清趣图〉考》 一文中,将《淇园清趣图》定为晚明倪元璐的传世佳作,俞先生对此作褒嘉赞扬,从章法、技法、款识等处进行考订、鉴赏,并称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曾为此作题签、盖审定印,言外之意,此作必为真迹。而仆以为俞先生所做出的考证甚为荒唐,《淇园清趣图》根本就是一副拙劣的伪作,文章将从章法、笔墨、款识处切入,并以相关文献为例证,对此作进行辩伪,意在矫俞先生之谬误,为前贤倪文正公正名。
  关键词:笔墨;款识;伪作
  按俞建良先生文中所示,《淇园清趣图》纵204厘米,横52厘米,绢本设色(图1)。图中主要描绘田园山色之景,以俞先生看来,此图章法新奇,技法优秀,款字流畅凝炼,实为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但依作者看来,这是一件造假技术极其低劣的赝品。此图未落年款,不知何年何月所作,且未见于任何著录,图中的几枚鉴藏印模糊不清,俞先生称图上有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题签、盖印,也未得到求证。所以,作者从艺术角度对此作进行真伪辨析,不足之处请众方家指正。
  1 章法之不谐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品评标准,其中“经营位置”就是指绘画中的章法布局,章法的优劣足以决定作品的品质高下。我们看这幅《淇园清趣图》的章法,上半部分为远山,下半部分为田园景色,很明显是以上半部远山的山脚和下半部的树梢交界处为界,两者各自占据整张画作的二分之一。而且上下两部分勾线、设色等处理程度相似,无宾主且无远近关系。北宋山水画家李成《山水决》有言:“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一语道破山水画中宾主的含义,即画面中各个景物的处理要有主次关系,位置经营倘无宾客主次之分,就没有了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画面感。而《淇园清趣图》因章法的缺失,整幅作品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平面,离中国画“使人在画中游”的理想意境相差甚远。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叙述了山水画的透视法:“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在画作表现上常将山峰画得高大,将近景如房屋、树木等画得稍小一些,以此衬托山峰的巍峨雄伟。而《淇园清趣图》这幅画,可以清晰看出这幅画的作者意在表达“高远”的景象,然而这幅画下半部的两株树甚至和上半部的山峰的大小接近了,如此位置经营,主次不觉,宾主不分,实在是这幅画作的其中一大败笔。
  2 技法之拙劣
  2.1 设色的庸俗
  这幅画作设色庸俗而且脏乱,如山体的染色应为浅绛法,浅绛山水最大的特点是素雅清淡,而这幅《淇园清趣图》中山体的设色浑浊,与浅绛山水的艺术特点大相径庭,而且凌乱的皴法和拙劣的点苔法又为画作平添了几分“草气”。松树的松针涂以花青色,着色艳丽,粗而不雅,与山石的设色极不搭配,犹如村女涂脂,着花衣花裤,令人侧目。另外,山峰交接处两团类似山尖的淡蓝色颇为突兀,不知作者何意。清人恽光宸评倪元璐画:“余所见鸿宝画,大抵仿倪为多,师云林当从鸿宝入。”倪元璐绘画师法元代倪瓒,风格似倪瓒的苍润古淡,潇洒超逸,观倪元璐其他画作,大多也仅用水墨而不加以设色。而这幅《淇园清趣图》设色如此俗气,与倪元璐的画作风格实在是相去甚远。
  2.2 线质的羸弱
  羸弱的线质也绝不类倪元璐的笔墨习性,倪氏作为明末“三株树”之一,其笔力自然能扛鼎。然而作伪者的笔墨功夫相当欠缺,这幅画中树木、山石的勾勒线条极为油滑,使得山石、树木这种本该雄强挺拔的景物表现得软弱而无力。
  再看山石上的皴法,应为解索皴,元代画家王蒙善用此法,清人王概评其:“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可知解索皴要求笔笔中锋,而且蕴含强大的力度,再看此幅山石的解索皴,笔笔疲软,呈乱麻状,实为败笔。
  2.3 树木、水云、山石等所犯常识性错误
  图中有三株树,左边一株小树长得歪歪扭扭,奄奄一息,给画面增添了许多衰陋之气,这与倪元璐的“传神”“以性灵传笔墨”的艺术主张相驳。再看右边两株大树上方的出枝情况,自上而下枝枝平行,而且距离相等,形如阶梯,几乎没有什么技法可言。
  此图中右上部分山缝间似乎有瀑布流出,瀑布下方的一团曲线似乎为水流,中部(松树出枝处)疑为云雾,客观来看,它们的表现方法几乎完全相似。然而云和水是两种形態完全相异的物质,其表达方法也多有不同,如这种在画面中云水相互混淆的情况,当是作伪者技法不熟练导致的。
  山石的点苔杂乱无章,完全是按着山体的轮廓线进行排点罢了,丝毫没有注意到章法、轻重、大小、疏密,很多苔点打在不恰当的地方,例如树枝正上方的一团苔点,就如同不小心把墨洒上去一般,污浊之气跃然纸上。另外还有下方房屋前栅栏处,完全是一个斜坡,要知人们选地盖房都会选择去平坦之地,有利于居住或行走,但图中这个坡面过于倾斜,人们根本无法在此处立足或行走,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4 款识之谬误
  这幅图落款文字很少,仅有“淇园清趣”与“鸿宝”六个字,但是款识谬误却十分明显。
  倪元璐的作品落款“鸿宝”者,现仅存信札两通,画作之上绝无,而这幅伪作款落“鸿宝”应是效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款落“玄宰”或“董玄宰”,作伪者或许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掩人耳目。
  款字与倪元璐的书法风格相差甚远。倪元璐的书法主要师法颜真卿、苏轼,其书风刚健雄浑、豪迈俊逸,得颜、苏二家真传。倪氏作书喜用浓墨,行笔酣畅,笔锋杀纸,善于表现高亢、率真的艺术特征,作品中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再观此幅画款中字,气息糜弱、线质油滑,不及倪氏用笔之万一。
  部分款字的结构十分怪异,有的违背了字形的结字原则,显得毫无书写性,甚至有些字根本就是错字,具体见图2中“淇”字,右半部“其”的写法下半部分当有一长横,如无长横,那它就不成字;“园”字里边的“袁”字,运笔轨迹十分怪异,不知是如何运笔,下半部钩画向左上提起之后又横向抹了一笔,令人无法理解;“趣”字的“走”字旁,“走”字从夭、从止,楷书结构可将上半部视为“土”,我们看图中的“走”字旁,上半部“土”字的第二横根本没有成型就紧接着写下一笔,这并不是一个学书之人的书写习惯;再看“走”字旁写完之后与右上方“取”字连写的笔画轨迹,“走”字捺划向左上方挑起之后经过一个奇怪的弧度,形成了一个似竖非竖、似撇非撇的笔画,“取”字的写法也完全是错误的;“鸿”字右半部“鸟”字的草法也是错误的。一共六个大字谬误者有四,这与倪元璐户、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岂能相符。
  3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此幅《淇园清趣图》为伪作无疑,俞建良先生对此作的肯定与赞扬,显然是无视倪元璐的笔墨特征而漫无边际地想当然。余作此篇,旨在矫俞先生之误,为倪文正公正名,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对倪元璐的笔墨习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其他文献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北起秦、巴山地,自北向南縱贯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下游主要指合川至朝天门河口,合川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之地,是川西盆地与川东谷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嘉陵江下游的考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04年以前仅开展了零星的考古发掘工作),2004年开始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发现了合川牛黄坝、老菜园、河嘴屋基、猴清庙,北碚大土等一批遗址,这
期刊
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四川大学在桐梓县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一批重要遗址和墓葬,其中包括疑为南宋山城鼎山城遗址。  为进一步推动播州杨氏土司学术研究,2018年以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对桐梓县境内开展了田野考古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现及确认的遗存的包括史前洞穴1处、汉代崖墓15座、南宋至元、明时期石室墓葬37处、南宋山城1处,此外还有明代建筑遗址、元代水堰等。  新发
期刊
2019年3月9日至10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城子崖遗址、西孟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研讨会”在滕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本次研讨,另外枣庄市文物局、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界河镇、葛洲坝集团相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3月9日,专家组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聪慧、勤劳肯干的山西商人开辟出了一条跨越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的万里茶道,为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等交流提供了重要帮助。作为茶商之都的祁县,因受晋商文化的熏染,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晋商建筑,并成为了油画创作的重要对象。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结合具体油画作品,对祁县晋商建筑的油画系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茶商之都;晋商建筑;油画创作 
期刊
摘 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像前方的战士一样能够明刀明枪地奋勇杀敌,他们只有手中的纸笔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举起了战斗的旗帜,用文化和艺术的感召力、凝聚力去激发民众的抗日激情,为战争提供精神食粮,在桂林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键词:抗战;桂林;戏剧  中国的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最早记录见于秦汉时期,虽然并非中国独有
期刊
摘 要:绘于墓葬的精美壁画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山西省太原市的北齐徐显秀墓,保存了中国已发现的北朝时期最完整的墓葬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为保证该墓葬原址原状保护,采取影像监测的方式采集壁画图像,研究其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壁画蜕变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导控制措施,最终给予墓葬壁画保护以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徐显秀墓;墓葬壁画;影像监测  北齐徐显秀
期刊
摘 要:安徽博物院老馆园区网络系统设施建设于2005年,由于后期缺乏有效的设备维护与升级,导致使用的网络设备设施存在老化严重情况,作为博物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无法保障各种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博物馆;机房建设;网络规划;无线WLAN;网络安全  安徽博物院分为新馆、老馆两座建筑。老馆现有网络系统建成于2005年,目前已完全不能满足博物院信息化发展要求。2018年启动对安徽博物院老馆园区
期刊
摘 要:铜质是铜镜鉴定的重要因素,鉴定所见宋代饶州镜质地精良,既有饶州镜自身的因素,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工艺背景,可让我们反思历来对宋镜质地、成分、锈蚀的认识。而宋镜成分存在多种合金配比,值得注意和考虑。  关键词:饶州镜;合金配比  我国最早的铜镜发现自齐家文化,之后一直延续使用至清代,中间未曾有缺失,可谓源远流长。铜镜在各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墓葬断代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鉴定工作中也是极为常见
期刊
摘 要:古人对于器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升为爵,二升为觚,三升为觯。“器以藏礼”“物以载道”,器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礼制及自然观。  关键词:器以藏礼;物以载道;馆藏祭器  1 物以载道  1.1 馆藏木簠、木簋概述  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馆藏木簠,木质,直径15厘米,通高18.5厘米,重1.62千克,1986年入藏,外方
期刊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近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  展览共展出文物400余件(套),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每部分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