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罗代尔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时段的偶发事件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或者划亮一根火柴。它可以刹那间照亮周围的黑暗,但却无法改变社会变化的整体方向,只有长时段的结构才是左右宏观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在很多人看来,新冠疫情就正是这样的偶发事件,它本身并不那么重要,背后反映出的“深层”规律,才是让刚刚过去的2020年变得如此关键的原因。
探求历史“深层”规律的冲动早就根植于种种传统思想之中,从《史记·天官书》的“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到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为人类历史进程寻找结构性本质原因的尝试从未停止过。直到今天,不同价值取向的此类宏大叙事依然在现实政治和社会中持续影响人心和事件。宏大是意义的来源。它既为人们创造新的价值提供了必要的迷思,但同时也将个体价值和意义消弭在壮阔的背景中,甚至引诱人们甘愿为之赴死。在这方面,拼多多的“奋斗”理念和大局观未尝不是一个案例。
然而,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区分,并非只能导向用长时段的结构来解释历史的“宏大史观”。事实上,在布罗代尔所属的“年鉴学派”诞生之初。他们所要应对的本来是来自于兰克史学的还原论思想:重视每一个场景和细节的完美考证,以期复原历史真相。这种思想其实与那种从宏观视角给出历史演进答案的思想,遵循着相似的思维方式:理解和预测社会演化,只有一个唯一的逻辑。但事实并非如此。数量和尺度的改变会造成系统随之改变,进而产生不同层次上的规律。
有一个常常被人们误解的词,可以用来描述这个概念:“涌现”“突现”或者“层展”(emerge)。有人望文生义,以为“突现”便是创造和突变,甚至把它和神创扯上关系。实际上,“涌现”指的是不同层次的规律随着量变积累造成的演化,这种积累可以是各种时间、空间或数量的积累。在布罗代尔的划分当中,是时间的积累造成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但这既不意味着长时段的规律能够完全指导短时段中发生的偶发事件,也不意味着短时段和中时段的规律能够演绎出长时段的变化方向。正确的情形应该是这三者各有各的规律,彼此存在关联,但尚未被深刻揭示。
有趣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涌现”这一概念也格外重要。1977年諾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标题就是《多是不同(More is different)》。20世纪以来复杂性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探究涌现现象的规律,但至今尚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有意无意之间,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正在探究同一只大象的不同侧面。但是大众显然尚未接受这种思维,还原论式的本质主义与宏大叙事造成的线性历史观依然大行其道。社会舆论在个体与群体、暂时与永恒、眼前与未来的张力当中反复震荡,每一个极端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更加匆忙的逻辑是用这些未经验证的事实判断盲目代替了价值判断,进而造成更大的错误。
理解社会的涌现,要求我们意识到时间与空间尺度为事件和历史赋予的不同意义,不要轻易用特定层次上的规律处理另外层次上的问题。这并不是说,让我们放弃对具体事实的仔细甄别和对深层规律的不懈探究,而是让我们对这些甄别与探究的限度具有更清晰的认知。跨越无数的偶发事件,我们才能看到个体和局部在历史中的地位,但同时,也不要忽略每一个鲜活的细节应当如何更好地发生。
探求历史“深层”规律的冲动早就根植于种种传统思想之中,从《史记·天官书》的“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到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为人类历史进程寻找结构性本质原因的尝试从未停止过。直到今天,不同价值取向的此类宏大叙事依然在现实政治和社会中持续影响人心和事件。宏大是意义的来源。它既为人们创造新的价值提供了必要的迷思,但同时也将个体价值和意义消弭在壮阔的背景中,甚至引诱人们甘愿为之赴死。在这方面,拼多多的“奋斗”理念和大局观未尝不是一个案例。
然而,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区分,并非只能导向用长时段的结构来解释历史的“宏大史观”。事实上,在布罗代尔所属的“年鉴学派”诞生之初。他们所要应对的本来是来自于兰克史学的还原论思想:重视每一个场景和细节的完美考证,以期复原历史真相。这种思想其实与那种从宏观视角给出历史演进答案的思想,遵循着相似的思维方式:理解和预测社会演化,只有一个唯一的逻辑。但事实并非如此。数量和尺度的改变会造成系统随之改变,进而产生不同层次上的规律。
有一个常常被人们误解的词,可以用来描述这个概念:“涌现”“突现”或者“层展”(emerge)。有人望文生义,以为“突现”便是创造和突变,甚至把它和神创扯上关系。实际上,“涌现”指的是不同层次的规律随着量变积累造成的演化,这种积累可以是各种时间、空间或数量的积累。在布罗代尔的划分当中,是时间的积累造成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但这既不意味着长时段的规律能够完全指导短时段中发生的偶发事件,也不意味着短时段和中时段的规律能够演绎出长时段的变化方向。正确的情形应该是这三者各有各的规律,彼此存在关联,但尚未被深刻揭示。
有趣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涌现”这一概念也格外重要。1977年諾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标题就是《多是不同(More is different)》。20世纪以来复杂性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探究涌现现象的规律,但至今尚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有意无意之间,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正在探究同一只大象的不同侧面。但是大众显然尚未接受这种思维,还原论式的本质主义与宏大叙事造成的线性历史观依然大行其道。社会舆论在个体与群体、暂时与永恒、眼前与未来的张力当中反复震荡,每一个极端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更加匆忙的逻辑是用这些未经验证的事实判断盲目代替了价值判断,进而造成更大的错误。
理解社会的涌现,要求我们意识到时间与空间尺度为事件和历史赋予的不同意义,不要轻易用特定层次上的规律处理另外层次上的问题。这并不是说,让我们放弃对具体事实的仔细甄别和对深层规律的不懈探究,而是让我们对这些甄别与探究的限度具有更清晰的认知。跨越无数的偶发事件,我们才能看到个体和局部在历史中的地位,但同时,也不要忽略每一个鲜活的细节应当如何更好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