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和人的问题,也就是乡村教育转型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优质生源流失、家教缺失、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等。如何让教育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 如何应对城镇化与教育同步高质量发展的挑战?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发展中变革与坚守”,探讨盘活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发展;城镇化
乡村振兴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1]。破解乡村教育的短板需要多点发力。
一、加大育人环境持续投入,均衡发展布局,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发展机制落地生根。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始终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光明日报》在解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柳州经验”中,曾经引用过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的一句话:“可以晚一点修一条路、一座桥,但不能晚一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各界支持,乡村办学应该积极争取外界支持,要从一辆标准校车開始,从一个塑胶操场开始,从一间同步课堂开始,从一顿营养午餐开始……积极争取一项又一项暖心工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下大力气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
2.运用“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地处偏远,教育观念只用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教育理念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距离,是实现乡村教育理念发展的捷径。因此,应该重点实施互联网协作体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让教师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技术成为现代教学的媒介,带动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
二、减少同质竞争难题短板,丰富育人内涵,用特色的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遍地开花。
办学特色不鲜明,质量增长方式粗放,困顿于同质化竞争,这是乡村教育转型发展的隐形瓶颈。乡村由于错落分布,应该以“建设小而优美”的发展目标。
1.打造学校特色,丰富学校内涵,实施“乡土特色教育”,构建绿色生态课程,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 同时,重视学校社团活动和少年宫建设,培养学生特长,积极参加区级及以上各类比赛。
2.倡导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高品质教研"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智力支撑。[2]开展支教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从细化研读一张课表入手,积极开展城乡同课异构和专家送教活动。
3.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和扎根基层教育的热情。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引导,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形象,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乘势乡村教育后发之力,立足区位优势,用乡土的教育情怀让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春天的田野,碧绿的小麦,淳朴的乡情。乡村有着最为广阔的自然环境,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是乡村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坚守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融为一体,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乡村教育应该回归实践,确保乡村学校自主性,才能真正释放乡村教育的活力。[3]这需要深入挖掘,使得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能充分发挥出来。
1.运用当地旅游资源,游学大自然,将当地旅游资源大沽河、沙溪槐林、古柘林、红枫林、“千年挂甲树”等地理环境揉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家园带来的惬意和自豪。
2.以农产品制作为支撑,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农场、农舍、当地农产品合作社是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动物养殖、农副产品的重要场所,这不仅是学生的最好学习资源,更是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感受当地农民企业勤劳与智慧的最佳方式。因此,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探究学校周边乡村资源,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家乡特色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人文情怀的重要举措。将当地中共即墨县委纪念馆、毛子埠抗战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四、破除不合时宜生态危机,精细教育管理,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化的推进,改变了乡村教育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识乡村教育,融合现代理念。
1.积极进行教育整顿。突破思维局限,镇校长、园长应该带领教师积极进行自我剖析,查找工作、业务、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要实现大到校园安全,小到生活细节,都有行为标尺。
2.转变观念,确保实效。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应该作为工作得失成败的关键。要加强家校沟通,设立教育开放日,成立家校委员会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让千余名家长走进校园、听课、观摩,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公开“一键通”问题投诉电话,开展电话模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征集问题,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并积极整改。
结束语:乡村教育应该进一步抓好校长及教育干部培训工程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与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养。让乡村教育带着使命、带着情怀、带着责任,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立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J]. 安徽建筑, 2020(5):12-13.
2.刘咏春. 乡村教育振兴,从高品质教研开始[J]. 阅读, 2020(Z7).
3.徐婉茹, 康永久. 断裂与重构:乡村教育的"为农"立场[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2):11-16.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发展;城镇化
乡村振兴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1]。破解乡村教育的短板需要多点发力。
一、加大育人环境持续投入,均衡发展布局,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发展机制落地生根。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始终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光明日报》在解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柳州经验”中,曾经引用过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的一句话:“可以晚一点修一条路、一座桥,但不能晚一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各界支持,乡村办学应该积极争取外界支持,要从一辆标准校车開始,从一个塑胶操场开始,从一间同步课堂开始,从一顿营养午餐开始……积极争取一项又一项暖心工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下大力气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
2.运用“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地处偏远,教育观念只用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教育理念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距离,是实现乡村教育理念发展的捷径。因此,应该重点实施互联网协作体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让教师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技术成为现代教学的媒介,带动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
二、减少同质竞争难题短板,丰富育人内涵,用特色的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遍地开花。
办学特色不鲜明,质量增长方式粗放,困顿于同质化竞争,这是乡村教育转型发展的隐形瓶颈。乡村由于错落分布,应该以“建设小而优美”的发展目标。
1.打造学校特色,丰富学校内涵,实施“乡土特色教育”,构建绿色生态课程,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 同时,重视学校社团活动和少年宫建设,培养学生特长,积极参加区级及以上各类比赛。
2.倡导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高品质教研"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智力支撑。[2]开展支教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从细化研读一张课表入手,积极开展城乡同课异构和专家送教活动。
3.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和扎根基层教育的热情。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引导,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形象,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乘势乡村教育后发之力,立足区位优势,用乡土的教育情怀让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春天的田野,碧绿的小麦,淳朴的乡情。乡村有着最为广阔的自然环境,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是乡村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坚守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融为一体,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乡村教育应该回归实践,确保乡村学校自主性,才能真正释放乡村教育的活力。[3]这需要深入挖掘,使得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能充分发挥出来。
1.运用当地旅游资源,游学大自然,将当地旅游资源大沽河、沙溪槐林、古柘林、红枫林、“千年挂甲树”等地理环境揉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家园带来的惬意和自豪。
2.以农产品制作为支撑,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农场、农舍、当地农产品合作社是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动物养殖、农副产品的重要场所,这不仅是学生的最好学习资源,更是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感受当地农民企业勤劳与智慧的最佳方式。因此,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探究学校周边乡村资源,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家乡特色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人文情怀的重要举措。将当地中共即墨县委纪念馆、毛子埠抗战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四、破除不合时宜生态危机,精细教育管理,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化的推进,改变了乡村教育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识乡村教育,融合现代理念。
1.积极进行教育整顿。突破思维局限,镇校长、园长应该带领教师积极进行自我剖析,查找工作、业务、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要实现大到校园安全,小到生活细节,都有行为标尺。
2.转变观念,确保实效。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应该作为工作得失成败的关键。要加强家校沟通,设立教育开放日,成立家校委员会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让千余名家长走进校园、听课、观摩,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公开“一键通”问题投诉电话,开展电话模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征集问题,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并积极整改。
结束语:乡村教育应该进一步抓好校长及教育干部培训工程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与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养。让乡村教育带着使命、带着情怀、带着责任,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立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J]. 安徽建筑, 2020(5):12-13.
2.刘咏春. 乡村教育振兴,从高品质教研开始[J]. 阅读, 2020(Z7).
3.徐婉茹, 康永久. 断裂与重构:乡村教育的"为农"立场[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