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chóng”耶,“zhòng”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中的“重”为多音多义字,无论原人教版,还是现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编注者大概以为“此不足为训”,既未注其音,也不释其意,给学生品味诗情平添了几分“情义”难安之虑。今谨据诗辨音说义,以求音正义明。
  “我闻琵琶已叹息”,是白乐天直接呼应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一借弦音而寄情的情感共鸣之反应。“已”即自然贴切地将诗人用耳用心体味到的琵琶女的感伤呈显了出来;而“又闻此语重唧唧”一句,是在琵琶女直接倾吐人生苦水之后,诗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升温所致。
  有鉴于此,“重”读“chóng”读“zhòng”,就有以音定义的界说必要。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重(zhòng)”词条第七个义项为:“加上,加重。”并以《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义证之。《汉语大词典》注解“加重”为“增加分量;变得更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加重”确定为“动词”并释义为“增加分量或程度”。《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解词释义颇为条贯分明:“《说文》:‘重,厚也。’引申为‘严重’、‘厚重’、‘庄重’、‘尊重’、‘加重’等义,均为实词义。‘重’的虚词用法是由其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可作副词,表示程度之甚或难度之大。”并分项别义例举界定:“副词,一、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同以前相比更加深了。可译为‘更加’、‘更’等。”并以例句佐证:“强而用,重强。”(《商君书·说民》)“行奸卖平 ,农民重苦,女工再税。”(《盐铁论·本义》)。“(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之甚。可译为‘很’、‘非常’、‘特别’等。”例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张籍《舟行寄李湖州》)“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李义山诗集·春日寄怀》)至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则更为“义理与神情并重”:“重,甚辞;又犹尽也。张九龄《玉泉山仲春行县复往》诗:‘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犹云甚暄妍也。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重嗟,犹云甚叹也。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犹云甚萧条也。”据此可定,“又闻此语重唧唧”之“重”读为“zhòng”当属正音。
  如果读“chóng”,义因音变。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释“《说文》‘重,厚也。’段注:‘引申之为郑重、重叠。’……可作副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情况再次发生或重复出现。可译为‘再次’、‘再’、‘又’、‘多次’、‘重新’等,或仍作‘重’。”其义例有:“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复我社稷,重造我国家。”(《宋书·武帝纪中》)“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江文通集·从建平王游经南城》)“何当重游此?待君湖水平。”(《白居易集·过李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新,乃重修岳阳楼。”(《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等等。再据《古代汉语词典》释“重 chóng”词条,其义显豁如炬:“重叠,重复。《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重新。《后汉书·赵咨传》:‘虽有重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犹不能御有也。’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等等。如此不惜笔墨,旨在定音定义,以畅其诗情诗义。
  “我闻琵琶已叹息”的悲情呈显,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引发了诗人悲怅的同情怜惜之“叹息”,“已”是直写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敏感反应。如果说,“已叹息”是本源于琵琶声里所包孕流泻潜藏奔涌的或低抑冷涩、或激越狂放、或舒徐流畅、或宛转高亢、或幽咽凝滞、或轻柔和畅的音乐形象,是对诗人凄苦、悲苦、愁苦、困苦的冷凉心境的渲染点化;那么,“重唧唧”则基于琵琶女“自言”往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风光得意与眼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落泊冷清强烈对比,昔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花等闲度”的纵欢快意与今日“绕船明月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凄苦酸楚的鲜明对照,也是诗人“我自去年辞帝京”以来感同身受的深重的怨情悲意的自然流露。因此,“重唧唧”的“重”还是读“zhòng”恰当,词义当为“更,更加”。所以,《唐诗精华分卷》将这两句译作:“我听了她弹的琵琶心中已充满了叹息,又听到此话更增添了悲戚。”(王洪主编《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版)无独有偶,《特高级教师点拨高二语文(上)》(李乃峰主编,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也是如此以译代释的:“我听她演奏琵琶早已叹息,又听她如此诉说更是叹息不已。”
  综上所述,教材此处应注音释义为:重(zhòng):副词,更,很。
  [作者通联:陕西紫阳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作个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一种精神至上、人文至上、创新至上的倾向也在悄悄露头。在语文教学中,认可“人文”与“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承认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并不意味着因此而抛开理性、淡化语文本来的职责。语文课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
2008年7月3日,我国台湾省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大陆的高考)结束,其国文科试题在试题结构、试题样式、试题选材、阅读理解和作文等方面,颇具特色。    一、试题结构:强化标准化考试,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存    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构成,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它们的分布与所占分值对比参见表1。  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55:45的占分比,易于得出台湾强化标准化考试的结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文,语者,口语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这句话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说”,学生会“说”是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素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仅仅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队学生“说”的训练。我们如果从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来说,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学设计】  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  解惑稽疑若有神,  笔端舌底可生春。  绣成烂漫花千杂,  总把金针度与人。  (朱祖延)    (二)  杂志刊行如稼穑,  耕耘沐雨州春秋。  镇涛语感奇葩艳,  显驹文成硕果稠。  沙里淘金欣有得,  梦中解惑乐忘忧。  “两为”“双百”冲天翼,  开拓创新赖壮猷。  (注:镇涛即洪镇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显驹即朱显驹,湖北特级教师。)  (邓先正)    (三)  蓝衫筚路力传薪
雁·鸿雁·鹅    一般人心目中的“雁”就是“鸿雁”,也即大雁,因为黎民百姓不是动物学家,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鸟种区分得那么清楚。但从科学角度说,“雁属”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雁形目——鸭科中的一个属,该属的鸟在中文中通常被称为“雁”。它有鸿雁、灰雁、粉脚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斑头雁、雪雁、细嘴雁、帝雁等10个种。  雁属的特征:雁属的鸟在雁形目中体形大,体重重,飞行时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一、儿童视角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手机短信作为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各种情谊的重要交流手段,已渐渐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有人称其为第五媒体,或戏称作“拇指艺术”。在体现实用性、时代性的语文高考试卷中,短信也已成为语言运用题型中的一个新成员。  短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情真意切;简明得体、结构整齐;富于想像、文采斐然。  请先看一道短信高考模拟
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上很漂亮的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这样较低的层次上,缺乏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必要认识,因此教学的成败得失,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种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比较自觉地从自身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感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我们除了在语文课程文件、语文研究文章等书面用语中常常见到“感悟”,就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每每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讲“你感悟感悟”。当然,与训练不同,某项语文训练,训练一怎么做、训练二怎么做是可以教的,但感悟一怎么做、感悟二怎么做却并不那么好教,有的甚至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但这并不是说感悟不重要。感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