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中的“重”为多音多义字,无论原人教版,还是现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编注者大概以为“此不足为训”,既未注其音,也不释其意,给学生品味诗情平添了几分“情义”难安之虑。今谨据诗辨音说义,以求音正义明。
“我闻琵琶已叹息”,是白乐天直接呼应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一借弦音而寄情的情感共鸣之反应。“已”即自然贴切地将诗人用耳用心体味到的琵琶女的感伤呈显了出来;而“又闻此语重唧唧”一句,是在琵琶女直接倾吐人生苦水之后,诗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升温所致。
有鉴于此,“重”读“chóng”读“zhòng”,就有以音定义的界说必要。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重(zhòng)”词条第七个义项为:“加上,加重。”并以《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义证之。《汉语大词典》注解“加重”为“增加分量;变得更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加重”确定为“动词”并释义为“增加分量或程度”。《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解词释义颇为条贯分明:“《说文》:‘重,厚也。’引申为‘严重’、‘厚重’、‘庄重’、‘尊重’、‘加重’等义,均为实词义。‘重’的虚词用法是由其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可作副词,表示程度之甚或难度之大。”并分项别义例举界定:“副词,一、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同以前相比更加深了。可译为‘更加’、‘更’等。”并以例句佐证:“强而用,重强。”(《商君书·说民》)“行奸卖平 ,农民重苦,女工再税。”(《盐铁论·本义》)。“(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之甚。可译为‘很’、‘非常’、‘特别’等。”例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张籍《舟行寄李湖州》)“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李义山诗集·春日寄怀》)至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则更为“义理与神情并重”:“重,甚辞;又犹尽也。张九龄《玉泉山仲春行县复往》诗:‘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犹云甚暄妍也。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重嗟,犹云甚叹也。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犹云甚萧条也。”据此可定,“又闻此语重唧唧”之“重”读为“zhòng”当属正音。
如果读“chóng”,义因音变。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释“《说文》‘重,厚也。’段注:‘引申之为郑重、重叠。’……可作副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情况再次发生或重复出现。可译为‘再次’、‘再’、‘又’、‘多次’、‘重新’等,或仍作‘重’。”其义例有:“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复我社稷,重造我国家。”(《宋书·武帝纪中》)“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江文通集·从建平王游经南城》)“何当重游此?待君湖水平。”(《白居易集·过李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新,乃重修岳阳楼。”(《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等等。再据《古代汉语词典》释“重 chóng”词条,其义显豁如炬:“重叠,重复。《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重新。《后汉书·赵咨传》:‘虽有重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犹不能御有也。’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等等。如此不惜笔墨,旨在定音定义,以畅其诗情诗义。
“我闻琵琶已叹息”的悲情呈显,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引发了诗人悲怅的同情怜惜之“叹息”,“已”是直写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敏感反应。如果说,“已叹息”是本源于琵琶声里所包孕流泻潜藏奔涌的或低抑冷涩、或激越狂放、或舒徐流畅、或宛转高亢、或幽咽凝滞、或轻柔和畅的音乐形象,是对诗人凄苦、悲苦、愁苦、困苦的冷凉心境的渲染点化;那么,“重唧唧”则基于琵琶女“自言”往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风光得意与眼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落泊冷清强烈对比,昔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花等闲度”的纵欢快意与今日“绕船明月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凄苦酸楚的鲜明对照,也是诗人“我自去年辞帝京”以来感同身受的深重的怨情悲意的自然流露。因此,“重唧唧”的“重”还是读“zhòng”恰当,词义当为“更,更加”。所以,《唐诗精华分卷》将这两句译作:“我听了她弹的琵琶心中已充满了叹息,又听到此话更增添了悲戚。”(王洪主编《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版)无独有偶,《特高级教师点拨高二语文(上)》(李乃峰主编,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也是如此以译代释的:“我听她演奏琵琶早已叹息,又听她如此诉说更是叹息不已。”
综上所述,教材此处应注音释义为:重(zhòng):副词,更,很。
[作者通联:陕西紫阳中学]
“我闻琵琶已叹息”,是白乐天直接呼应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一借弦音而寄情的情感共鸣之反应。“已”即自然贴切地将诗人用耳用心体味到的琵琶女的感伤呈显了出来;而“又闻此语重唧唧”一句,是在琵琶女直接倾吐人生苦水之后,诗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升温所致。
有鉴于此,“重”读“chóng”读“zhòng”,就有以音定义的界说必要。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重(zhòng)”词条第七个义项为:“加上,加重。”并以《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义证之。《汉语大词典》注解“加重”为“增加分量;变得更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加重”确定为“动词”并释义为“增加分量或程度”。《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解词释义颇为条贯分明:“《说文》:‘重,厚也。’引申为‘严重’、‘厚重’、‘庄重’、‘尊重’、‘加重’等义,均为实词义。‘重’的虚词用法是由其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可作副词,表示程度之甚或难度之大。”并分项别义例举界定:“副词,一、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同以前相比更加深了。可译为‘更加’、‘更’等。”并以例句佐证:“强而用,重强。”(《商君书·说民》)“行奸卖平 ,农民重苦,女工再税。”(《盐铁论·本义》)。“(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之甚。可译为‘很’、‘非常’、‘特别’等。”例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张籍《舟行寄李湖州》)“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李义山诗集·春日寄怀》)至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则更为“义理与神情并重”:“重,甚辞;又犹尽也。张九龄《玉泉山仲春行县复往》诗:‘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犹云甚暄妍也。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重嗟,犹云甚叹也。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犹云甚萧条也。”据此可定,“又闻此语重唧唧”之“重”读为“zhòng”当属正音。
如果读“chóng”,义因音变。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释“《说文》‘重,厚也。’段注:‘引申之为郑重、重叠。’……可作副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情况再次发生或重复出现。可译为‘再次’、‘再’、‘又’、‘多次’、‘重新’等,或仍作‘重’。”其义例有:“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复我社稷,重造我国家。”(《宋书·武帝纪中》)“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江文通集·从建平王游经南城》)“何当重游此?待君湖水平。”(《白居易集·过李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新,乃重修岳阳楼。”(《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等等。再据《古代汉语词典》释“重 chóng”词条,其义显豁如炬:“重叠,重复。《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重新。《后汉书·赵咨传》:‘虽有重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犹不能御有也。’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等等。如此不惜笔墨,旨在定音定义,以畅其诗情诗义。
“我闻琵琶已叹息”的悲情呈显,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引发了诗人悲怅的同情怜惜之“叹息”,“已”是直写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敏感反应。如果说,“已叹息”是本源于琵琶声里所包孕流泻潜藏奔涌的或低抑冷涩、或激越狂放、或舒徐流畅、或宛转高亢、或幽咽凝滞、或轻柔和畅的音乐形象,是对诗人凄苦、悲苦、愁苦、困苦的冷凉心境的渲染点化;那么,“重唧唧”则基于琵琶女“自言”往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风光得意与眼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落泊冷清强烈对比,昔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花等闲度”的纵欢快意与今日“绕船明月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凄苦酸楚的鲜明对照,也是诗人“我自去年辞帝京”以来感同身受的深重的怨情悲意的自然流露。因此,“重唧唧”的“重”还是读“zhòng”恰当,词义当为“更,更加”。所以,《唐诗精华分卷》将这两句译作:“我听了她弹的琵琶心中已充满了叹息,又听到此话更增添了悲戚。”(王洪主编《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版)无独有偶,《特高级教师点拨高二语文(上)》(李乃峰主编,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也是如此以译代释的:“我听她演奏琵琶早已叹息,又听她如此诉说更是叹息不已。”
综上所述,教材此处应注音释义为:重(zhòng):副词,更,很。
[作者通联:陕西紫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