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隐喻图景阐释——以旅程隐喻为例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pming_sn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能使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研究语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隐喻进行识别、提取、分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借用隐喻图景分析方法对其中涉及的旅程隐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发现源域概念的各组成部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对等性,其中涉及旅途图景的隐喻表达占比最高,通过路径、目标、前进和障碍等隐喻图景的构建,充分刻画了国家特有的文化体验。
其他文献
‘华葡早玉’葡萄是从‘京秀’ב玫瑰早’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早熟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688.7 g。果粒圆形,平均单粒质量7.1 g;果皮黄色、薄;果肉硬脆,淡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6%,可滴定酸含量0.42%,味香甜。在辽宁兴城8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果实成熟后不脱粒,不皱缩。早实,极丰产,盛果期产量40 000 kg · hm-2以上。适宜设施促早栽培。
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是为了我国金融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关键措施。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之下,商业银行必须响应政策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经营效率,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应寻求商业效益和社会责任上的最优平衡,在不降低经营效率的前提下,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民生银行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2011-20
<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失意文人集体创作的五言诗,最早收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诗集中呈现出极为浓厚的悲情意味,这种悲情正是在汉末文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传统的儒家思想遭到淡化,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更加关注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古诗十九首》对于汉末时期文人的生命意识觉醒,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文学
期刊
赠物寄情诗真挚动人,有《木瓜》《涉江采芙蓉》等名篇传世,但目前的解读局限于香草美人传统、寄情于物手法和游子思妇题材等视角,难以诠释出诗中动态的情感流动过程以及诗人百转千回的心绪。本文将先秦和汉魏两个时期的赠物寄情诗进行比较,试从赠物属性、物与情的联系、写作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变化,探讨这类诗歌的特质。
<正>西藏茶产业的形成从唐代开始,在对边境区域的治理中重视“羁縻”之策的运用,即通过多种手段对边疆区域加强联系和控制,其中“以茶羁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且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张荫棠提出“茶宜自种也”的口号。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西藏曾经尝试种植茶树并生产茶叶成品,但最终仍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林芝地区实现了这一目标。
期刊
<正>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化发展设置专门篇章进行谋篇布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2022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
期刊
<正>一、引言和文献回顾世纪之交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相对繁荣的格局。2000~2012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4.9%,商品房竣工面积年均增长9.6%,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6.06%,全国平均房价年均上涨8.77%,房地产商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8.42%。2012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高达1
会议
<正>特许门店数量去年首超直营。近日,中国领先休闲卤制品品牌和零售企业周黑鸭(01458.HK)发布2021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31.6%;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126.4%。成绩来之不易。直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线下消费面临消费习惯、消费场景变化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紧张导致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经营明显承压。
期刊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成了十多年市场调控政策语境中的重点问题。本文细致梳理其演进过程,概括出基本特征、互动模式和预期功能。基于重要会议报道和政策文本,本文描绘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整体框架,即由定位、基本要求、重点关系、政策工具等组成。然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格局日益凸显、潜在住房需求将减少、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中央政府的调控
提起鲁迅翻译家的身份,难免想到其“宁信不顺”的“硬译”策略。但鲁迅的翻译理念和策略,孕育自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和语言立场,有着特殊的时代考量和良苦用心。若仅用一二刻板词语来概括鲁迅全部的翻译工作,就无法理解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抉择和动机,呈现鲁迅翻译所具有的复杂面向。本文以鲁迅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坚持的“文”与“质”——意译与直译的抉择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