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早已收拾起悲伤,以超常的毅力和超常的付出,凝聚起推动灾后重建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
正在汶川采访灾后重建时,惊闻青海玉树瞬间变成废墟。
因为身在汶川,我们深切地知道什么叫山河破碎;因为身在汶川,我们深切地了解那种让人揪心的痛。
然而,也因为身在汶川,亲眼见证着两年来灾区重建的奇迹,也让我们欣慰。这种欣慰让我们在为玉树悲痛的同时,也充满信心,坚信玉树会像汶川一样,抚平伤痛,坚强奋起。
不是吗?从汶川到玉树,当灾难再次降临,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一个个悲痛而不失望的镜头,一个个关切而不惊慌的神情,一个个急迫而不紊乱的举措,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彰显了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汶川为起点,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灾区重建、服务灾区群众、凝聚灾区人心、促进灾区和谐的“四个作用”;灾区党员干部带头重建家园、带头恢复生产、带头承担重任、带头帮扶群众、带头维护稳定,创造了快速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人间奇迹。
灾区重建曾经困难重重,繁琐程度前所未有,公平公正的要求前所未有。
“把困难和挑战留给自己,把信任和实惠留给群众。”基层各级党组织迎着困难而上。为了有效推动工作,灾区干部常常是一级做给一级看,干部带着群众干。
水磨镇老人村支部书记余平良在禅寿老街建设过程中,为了服从统一规划,自己家的房子修了四次,拆了三次,最后一次拆房时,家人不理解,母亲死活不同意,他给母亲下跪也没能做通工作,只好含泪强行背出老人。如今,走在比丽江还美的古朴老街上,你绝难想象当初建设者们的艰辛。
在灾区,随便采访一位村干部、乡干部,他们都能准确说出一串串的数字:当天农房重建完成多少户,路面修通多少米,纳入重建规划的项目有多少个……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数字烂熟于胸的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忙碌。
“累吗?”“累,真想好好歇歇。但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停不下来。”看到绵虒镇党委书记杨凯龙因痛风脚肿得老高、仍然一瘸一拐穿梭在工地上,真想递把椅子给他。
北川陈家坝乡党委书记龙凌凌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经常咳嗽不止。尽管如此,也只能利用输液的时间谈工作,一拔掉针头又立即往村社跑。劝她身体要紧,她却笑侃:先累死再说,等因灾失地农民安置攻坚战打下来再说!
“下访服务”、“一线工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帮户,公职人员对口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因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倒逼出来的一系列好机制和创新做法,促进了重建工作的全速推进。
在汶川,每天晚上12点之前,各级干部都要用短信的方式详细报告每天的工作情况,细到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路面修了多少米,围墙砌了多高,哪些矛盾解决了,总进度是多少。灾区的干部说,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干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有的任务必须细化到每一天,所有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头。
我们还听说了一位为了掌握到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坐“拖板鞋”下乡作突击检查的县委书记。他就是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拖板鞋”是当地百姓对农用货车的形象比喻。乡干部说,青书记的车许多人都认识,但他常常不通知,突然坐个“拖板鞋”就来了。而他的车,就是他的办公室——车上随时带着电脑、打印机,也像一个小小的家——青理东的衣服、雨靴、胶鞋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在上面。
“不留败笔,少留遗憾”,“后人能评价我们‘这帮人干得不坏’”——这是灾区干部们给自己设的“底线”。
“民生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标杆”“群众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比起自己的超常付出,基层干部们所要求的回报竟然如此简单,朴实得让人想要掉泪。
而为了这样的“底线”和“肯定”,无论当地干部、下派干部还是援建干部,不计官位、不计得失,都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
住的是不足五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却笑称已经是“总统套房”;水土不服,没有家人相伴,官“降”四级却照样干劲十足的广东援建人员陈仁富,克服种种困难,把当地的文化仔细地考虑到规划里去,为灾区的后续发展做好了准备,其工作之用心同样令人动容。
……
每一位参与灾后重建的人背后都有一堆感人故事,每一位受伤的群众身后都站着一群坚定坚韧的公仆。
正因为有这些公仆,当我们因玉树地震悲痛的同时,也多了几分镇定。因为,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早已收拾起悲伤,以超常的毅力和超常的付出,凝聚起推动灾后重建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为早日建成美好新家园而不懈奋斗。
汶川崛起了,玉树也不会倒,玉树会常青!
正在汶川采访灾后重建时,惊闻青海玉树瞬间变成废墟。
因为身在汶川,我们深切地知道什么叫山河破碎;因为身在汶川,我们深切地了解那种让人揪心的痛。
然而,也因为身在汶川,亲眼见证着两年来灾区重建的奇迹,也让我们欣慰。这种欣慰让我们在为玉树悲痛的同时,也充满信心,坚信玉树会像汶川一样,抚平伤痛,坚强奋起。
不是吗?从汶川到玉树,当灾难再次降临,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一个个悲痛而不失望的镜头,一个个关切而不惊慌的神情,一个个急迫而不紊乱的举措,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彰显了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汶川为起点,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灾区重建、服务灾区群众、凝聚灾区人心、促进灾区和谐的“四个作用”;灾区党员干部带头重建家园、带头恢复生产、带头承担重任、带头帮扶群众、带头维护稳定,创造了快速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人间奇迹。
灾区重建曾经困难重重,繁琐程度前所未有,公平公正的要求前所未有。
“把困难和挑战留给自己,把信任和实惠留给群众。”基层各级党组织迎着困难而上。为了有效推动工作,灾区干部常常是一级做给一级看,干部带着群众干。
水磨镇老人村支部书记余平良在禅寿老街建设过程中,为了服从统一规划,自己家的房子修了四次,拆了三次,最后一次拆房时,家人不理解,母亲死活不同意,他给母亲下跪也没能做通工作,只好含泪强行背出老人。如今,走在比丽江还美的古朴老街上,你绝难想象当初建设者们的艰辛。
在灾区,随便采访一位村干部、乡干部,他们都能准确说出一串串的数字:当天农房重建完成多少户,路面修通多少米,纳入重建规划的项目有多少个……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数字烂熟于胸的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忙碌。
“累吗?”“累,真想好好歇歇。但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停不下来。”看到绵虒镇党委书记杨凯龙因痛风脚肿得老高、仍然一瘸一拐穿梭在工地上,真想递把椅子给他。
北川陈家坝乡党委书记龙凌凌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经常咳嗽不止。尽管如此,也只能利用输液的时间谈工作,一拔掉针头又立即往村社跑。劝她身体要紧,她却笑侃:先累死再说,等因灾失地农民安置攻坚战打下来再说!
“下访服务”、“一线工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帮户,公职人员对口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因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倒逼出来的一系列好机制和创新做法,促进了重建工作的全速推进。
在汶川,每天晚上12点之前,各级干部都要用短信的方式详细报告每天的工作情况,细到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路面修了多少米,围墙砌了多高,哪些矛盾解决了,总进度是多少。灾区的干部说,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干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有的任务必须细化到每一天,所有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头。
我们还听说了一位为了掌握到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坐“拖板鞋”下乡作突击检查的县委书记。他就是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拖板鞋”是当地百姓对农用货车的形象比喻。乡干部说,青书记的车许多人都认识,但他常常不通知,突然坐个“拖板鞋”就来了。而他的车,就是他的办公室——车上随时带着电脑、打印机,也像一个小小的家——青理东的衣服、雨靴、胶鞋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在上面。
“不留败笔,少留遗憾”,“后人能评价我们‘这帮人干得不坏’”——这是灾区干部们给自己设的“底线”。
“民生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标杆”“群众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比起自己的超常付出,基层干部们所要求的回报竟然如此简单,朴实得让人想要掉泪。
而为了这样的“底线”和“肯定”,无论当地干部、下派干部还是援建干部,不计官位、不计得失,都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
住的是不足五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却笑称已经是“总统套房”;水土不服,没有家人相伴,官“降”四级却照样干劲十足的广东援建人员陈仁富,克服种种困难,把当地的文化仔细地考虑到规划里去,为灾区的后续发展做好了准备,其工作之用心同样令人动容。
……
每一位参与灾后重建的人背后都有一堆感人故事,每一位受伤的群众身后都站着一群坚定坚韧的公仆。
正因为有这些公仆,当我们因玉树地震悲痛的同时,也多了几分镇定。因为,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早已收拾起悲伤,以超常的毅力和超常的付出,凝聚起推动灾后重建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为早日建成美好新家园而不懈奋斗。
汶川崛起了,玉树也不会倒,玉树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