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上军装还不到十个月的战士雷锋,不久前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人生命中最庄严的时刻,这个刚满二十岁的青年,激动的泪水像涌泉一样洒在胸前。”
上面的这段文字发表于1960年12月13日的《辽宁日报》,是当时新华社刊发在地方报纸上的一篇长篇通讯。紧接着,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由此开始发轫,半个月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该通讯,标题为《苦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战士》。《解放军报》也发表了这篇通讯,题目是《一株茁壮的新苗》,并配发了照片和短评。随即,各大媒体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开始风起云涌。
那么,这篇最早发表在《辽宁日报》上的通讯是什么人写的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笔者找到了当时的作者之一——佟希文。
一封读者来信带出一个呼唤40 年的名字
当时,作为人民解放军派遣军官,佟希文与另一作者李健羽担任新华通讯社和《人民日报》的军事记者,驻在新华社辽宁分社、《人民日报》辽宁记者站,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报道工作,由新华社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双重领导。1960年深秋的一天,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找到他们,希望他们采访一位叫雷锋的战士。
原来报社收到了一封表扬雷锋的读者来信。信中说辽阳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雷锋给中共辽阳市委写了一封慰问信,随信汇寄了100元人民币。读者来信说,为这位普通战士对灾区人民的深情而感动,这份深情成了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精神力量。
嵇炳前很快与雷锋所在部队领导机关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取得联系,了解到雷锋还被评过“节约标兵”、“忆苦思甜”的典型。嵇炳前认为,国家正处在内忧外困时期,形势要求全国军民振作精神,团结奋斗,克服当前的困难,雷锋这个典型可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立即带着佟、李二人赶到工程兵政治部,该部主任王寄语、该部宣传处负责同志简要介绍了雷锋的模范事迹。王寄语说,雷锋正好要在沈阳几所大专院校做忆苦思甜报告,你们不妨去听一听,先感受一下,相信雷锋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雷锋没想到新华社记者会“跟踪”他
佟老说,当时他本来带着本子到沈阳师范学院去听雷锋的报告,想要记点什么,结果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啥都没记下来。当时全场情绪激动,听众都被感染得泪汪汪的。雷锋讲的件件事都是每个军人、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也都能做到的,但他那种自觉地持之以恒的精神,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炽热的情愫,实在令人佩服。雷锋的报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完报告,佟、李二人赶回军区向嵇炳前作了汇报。嵇炳前说:“论当前的形势,很需要雷锋这种典型,你们就抓紧采写,下功夫争取早一点把稿子拿出来吧!”回到新华社辽宁分社后,鲁蛮社长也很激动,他说:“你们要把这个典型抓好,别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下!”
第二天上午,佟、李又来到了雷锋下榻的军区第一招待所,这是双方第一次真正会面。谈话是从头天的报告开始的。雷锋那诧异的神情表明,他刚知道记者们听过他的报告,他没想到,刚到沈阳就被新华社记者“跟踪”了。他问:还需要我汇报什么?佟说,随便唠唠,唠唠家常。这一唠就是一个上午。
随后两位记者决定,同雷锋一起到抚顺去。两天后,在沈阳到抚顺的火车上,他们同雷锋坐在了一起。一路上的采访不断被人打断,因为雷锋总在火车上做好事,而且很多人认识他,纷纷和他打招呼。
采写雷锋,有人颇有微词
到达雷锋所在的独立工兵团后,佟希文与李健羽听取了连队指导员高士祥的介绍,不过同时也听说了一些不同看法。例如有人说,熄灯就应该休息,可雷锋却跑到路灯下读毛选,这不是违反了内务条例吗!还有,雷锋为减轻炊事班的劳动强度,琢磨出一个切菜机。一天,他到一家工厂去取回加工好的切菜机时,超假了,受到了严肃批评,一是说他外出没请假,二是说他不务正业,多管闲事。
佟希文认为,雷锋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觉悟很高的先进人物,他在成长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雷锋的许多长处,无论在新战士中,还是在老战士中,都是很突出的。而且他在错误中不断改进,这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连队采访的两天里,佟、李二人组织了两个座谈会。佟希文回忆说,雷锋的战友们打开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不少有关雷锋的生动事例,他们中谈得最多的就是乔安山。连排干部的座谈会中,有人对雷锋处处节约、把省下的钱寄给灾区的事,还有点微词,说这是“想出名”等等。后来经过大家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从雷锋的阶级出身、思想根源上,找到了他行为的根据,认识逐渐统一,并且补充了许多新的事例。
从《党的好后生》到《伟大的战士雷锋》
谈起写作过程,佟老说道:说真的,我们那时虽然都已经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干了多年,但对如何写好雷锋这位平凡中见伟大的全新的人物典型,并不轻松。写了改,改了重写。写到动情处免不了鼻酸眼润,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几个日夜脑海里全是雷锋,雷锋!在写这长篇通讯的过程中,得悉雷锋已于1960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文章就从“穿上军装还不到十个月的战士雷锋,不久前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头。完稿时的题目定为《党的好后生》。通讯稿经过打印装订后,送给嵇炳前审阅。他看后,表示满意。接着嵇炳前又将稿子上交军区副政委杜平审定,杜平1960年11月24日审完稿子,将题目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26日在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一至二版上发表。之后,我们把打印稿寄发新华总社军事部、《解放军报》和辽宁省的几家报社。所以就有了《辽宁日报》那篇以《红色的战士雷锋》为题的长达1万多字的通讯。
雷锋牺牲后,1963年3月4日新华社总社以《伟大的战士雷锋》为题,将佟希文他们的另一篇通讯,同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一并刊发,次日在全国见报。由此,学习雷锋活动的宣传进入了高潮。
(责任编辑/楚文)(电子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
上面的这段文字发表于1960年12月13日的《辽宁日报》,是当时新华社刊发在地方报纸上的一篇长篇通讯。紧接着,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由此开始发轫,半个月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该通讯,标题为《苦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战士》。《解放军报》也发表了这篇通讯,题目是《一株茁壮的新苗》,并配发了照片和短评。随即,各大媒体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开始风起云涌。
那么,这篇最早发表在《辽宁日报》上的通讯是什么人写的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笔者找到了当时的作者之一——佟希文。
一封读者来信带出一个呼唤40 年的名字
当时,作为人民解放军派遣军官,佟希文与另一作者李健羽担任新华通讯社和《人民日报》的军事记者,驻在新华社辽宁分社、《人民日报》辽宁记者站,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报道工作,由新华社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双重领导。1960年深秋的一天,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找到他们,希望他们采访一位叫雷锋的战士。
原来报社收到了一封表扬雷锋的读者来信。信中说辽阳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雷锋给中共辽阳市委写了一封慰问信,随信汇寄了100元人民币。读者来信说,为这位普通战士对灾区人民的深情而感动,这份深情成了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精神力量。
嵇炳前很快与雷锋所在部队领导机关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取得联系,了解到雷锋还被评过“节约标兵”、“忆苦思甜”的典型。嵇炳前认为,国家正处在内忧外困时期,形势要求全国军民振作精神,团结奋斗,克服当前的困难,雷锋这个典型可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立即带着佟、李二人赶到工程兵政治部,该部主任王寄语、该部宣传处负责同志简要介绍了雷锋的模范事迹。王寄语说,雷锋正好要在沈阳几所大专院校做忆苦思甜报告,你们不妨去听一听,先感受一下,相信雷锋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雷锋没想到新华社记者会“跟踪”他
佟老说,当时他本来带着本子到沈阳师范学院去听雷锋的报告,想要记点什么,结果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啥都没记下来。当时全场情绪激动,听众都被感染得泪汪汪的。雷锋讲的件件事都是每个军人、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也都能做到的,但他那种自觉地持之以恒的精神,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炽热的情愫,实在令人佩服。雷锋的报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完报告,佟、李二人赶回军区向嵇炳前作了汇报。嵇炳前说:“论当前的形势,很需要雷锋这种典型,你们就抓紧采写,下功夫争取早一点把稿子拿出来吧!”回到新华社辽宁分社后,鲁蛮社长也很激动,他说:“你们要把这个典型抓好,别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下!”
第二天上午,佟、李又来到了雷锋下榻的军区第一招待所,这是双方第一次真正会面。谈话是从头天的报告开始的。雷锋那诧异的神情表明,他刚知道记者们听过他的报告,他没想到,刚到沈阳就被新华社记者“跟踪”了。他问:还需要我汇报什么?佟说,随便唠唠,唠唠家常。这一唠就是一个上午。
随后两位记者决定,同雷锋一起到抚顺去。两天后,在沈阳到抚顺的火车上,他们同雷锋坐在了一起。一路上的采访不断被人打断,因为雷锋总在火车上做好事,而且很多人认识他,纷纷和他打招呼。
采写雷锋,有人颇有微词
到达雷锋所在的独立工兵团后,佟希文与李健羽听取了连队指导员高士祥的介绍,不过同时也听说了一些不同看法。例如有人说,熄灯就应该休息,可雷锋却跑到路灯下读毛选,这不是违反了内务条例吗!还有,雷锋为减轻炊事班的劳动强度,琢磨出一个切菜机。一天,他到一家工厂去取回加工好的切菜机时,超假了,受到了严肃批评,一是说他外出没请假,二是说他不务正业,多管闲事。
佟希文认为,雷锋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觉悟很高的先进人物,他在成长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雷锋的许多长处,无论在新战士中,还是在老战士中,都是很突出的。而且他在错误中不断改进,这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连队采访的两天里,佟、李二人组织了两个座谈会。佟希文回忆说,雷锋的战友们打开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不少有关雷锋的生动事例,他们中谈得最多的就是乔安山。连排干部的座谈会中,有人对雷锋处处节约、把省下的钱寄给灾区的事,还有点微词,说这是“想出名”等等。后来经过大家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从雷锋的阶级出身、思想根源上,找到了他行为的根据,认识逐渐统一,并且补充了许多新的事例。
从《党的好后生》到《伟大的战士雷锋》
谈起写作过程,佟老说道:说真的,我们那时虽然都已经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干了多年,但对如何写好雷锋这位平凡中见伟大的全新的人物典型,并不轻松。写了改,改了重写。写到动情处免不了鼻酸眼润,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几个日夜脑海里全是雷锋,雷锋!在写这长篇通讯的过程中,得悉雷锋已于1960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文章就从“穿上军装还不到十个月的战士雷锋,不久前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头。完稿时的题目定为《党的好后生》。通讯稿经过打印装订后,送给嵇炳前审阅。他看后,表示满意。接着嵇炳前又将稿子上交军区副政委杜平审定,杜平1960年11月24日审完稿子,将题目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26日在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一至二版上发表。之后,我们把打印稿寄发新华总社军事部、《解放军报》和辽宁省的几家报社。所以就有了《辽宁日报》那篇以《红色的战士雷锋》为题的长达1万多字的通讯。
雷锋牺牲后,1963年3月4日新华社总社以《伟大的战士雷锋》为题,将佟希文他们的另一篇通讯,同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一并刊发,次日在全国见报。由此,学习雷锋活动的宣传进入了高潮。
(责任编辑/楚文)(电子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