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艾滋病;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27-03中图分类号:R 512.910.1文献标识码:A
  
  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因此加强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作一综述。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职业性暴露通过皮损引起血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2%~0.5%,经皮肤黏膜暴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1%[2]。李映兰[3]也报道,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是0.3%。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HIV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4]。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人群中HIV/AIDS患者的流行程度,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有密切的关联。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携带的血液更多,针头越粗、刺入的深度越深、或直接刺入动脉、静脉,感染的机会则增加。如患者处于疾病急性期或晚期时,血液中病毒含量高,接触的血液越多,增加感染的机会也越大。尽管有报告在职业感染病例中,约90%是由针刺和其他外伤引起的,少数可通过皮肤和黏膜同污染血液接触感染。而美国一刺伤统计组数千名医务人员被含HIV血液的针刺伤后,发现其血清转化率为3.55‰,另一组统计为2‰,认为职业接触很少造成HIV感染[5]。对于职业暴露而没有感染,研究发现这些人有HIV特异的细胞素T淋巴细胞反应,在多次暴露于HIV而没有感染的其他人群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宿主的免疫反应能够预防HIV感染。
  医疗锐器伤为护理工作最常见的损伤,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黄小红等[6]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急诊科、手术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之一[7、8]。 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及操作环节,多见于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后,对针头的处理及手术中接递缝合针的过程,如违反原则用双手回套针帽、摆弄针头或取下针头的时候;没有使用传递容器传递缝合针、穿针动作不正确等。在护理过程中, 病人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9]。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和差一点针刺伤的危险,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10],也有研究认为,造成针刺伤人为的原因是主要的[11],如工作中养成的不良习惯;缺乏相关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操作程序、步骤、难点、不熟悉不熟练;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12];心理素质不健全,忙中出乱;医护之间彼此在性格、操作配合上缺乏深层了解等。玻璃造成的锐器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传统的徒手掰安瓿仍是护士临床操作的方法,因掰安瓿发生锐器伤的事例并不少见。潘淑琴等[13]对193名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发现护士因掰安瓿引起的玻璃伤占整个玻璃伤的91.1%,玻璃伤的高比例可能是我国护士锐器伤的一大特点,提示传统的操作环节应给予改进。
  护士在手术配合、器械清洗、打包等操作时,常被手术刀、剪、布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意外松动或脱落,造成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等受到污染[14]。
  
  防护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防护不到位包含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医疗废物污染和防护用品不到位等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如在采集、运送患者血液标本时,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用品,使患者的血液进入有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飞溅到口腔、鼻腔、眼睛[14]。在配合口腔诊疗操作时,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能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并雾化,当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时[15],即可增加HIV感染的概率。
  HIV是传染病中新的一族,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刘伟等[16、17]对HIV知识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因为对HIV的危害认识不足,所以在操作中就会疏忽大意[18],如对于预料要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并非做到人人戴手套和主动穿隔离衣[19],尤其是面临危急症应急抢救时或工作量超负荷时。有些护士在临床操作中,甚至不清楚是否需要防护而较少使用或不用防护措施;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自身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直接抓取污物或是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等,被利器刺伤时不挤压出血,不清洗消毒,埋下不安全的隐患[20]。
  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但国内大部分的医疗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利器盒,注射针头在使用后处理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护理人员受伤。受经济能力承受的影响及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的影响[19],部分医院的防护用品不到位,或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护用品,造成了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全面性防护”的概念。无论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应视为可能具有HIV、HBV、HC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即视所有的患者具有传染性,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21]。我国卫生部实施的《医务人员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突显了“标准预防”的概念,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22]。彻底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每次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每日洗手的频度应>35次。完整的手套是预防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韩晶等[23]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24]。提示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防护用品的使用,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评估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防护用品。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污染到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靴子等。Castella A等[2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2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2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20],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日期和时间,暴露的详细过程及详细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皮刺伤的深度,暴露来源、治疗历史、病毒载量等,以及暴露后现场处理和追踪随访情况等。职业暴露后应及时作局部处理,皮肤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后用清水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3]。当皮肤接触到体液,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清洗,除非需要包扎,不必包扎;当被患者的体液进入眼睛、口腔、鼻腔时,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挤压受伤部位,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冲洗伤口,并用70%酒精擦拭消毒,70%酒精作用1分钟可灭活HIV病毒[28]。根据伤口的深度及暴露来源情况,评价暴露后的危险性,按潜伏期确定暴露后追踪观察的时间和检查项目,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及怎样用药。同时对暴露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教育等。
  鉴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HIV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教育、管理、工程干预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是能够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对HIV职业暴露采取预防为主,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护士对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意识淡漠、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致使她们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工作,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等,医院的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使她们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大发生。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cfviral diseasebyneedlePuncturesandcutinhospitalhealthcare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2]GerberdingJL Managementofoccupationalexposurestoblood-bornevirusesN Engl J Med,1995,332(7):444-451.
  [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8.
  [4]衡秀程.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6.
  [5]王 晓,张世清,王 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
  [6]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7]应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5.
  [8]李柳英,张石红,毛晓萍.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5.
  [9]GouYL,Shiao J, chuan YC, et al.NeedlestickandsharpsinjurrirsamonghealthcareworksinTaiwan[J].EpidemiolInfect.1999, 122:259-265.
  [10]TanL.ReportoftheCouncilonScientificAffairs:preventingneedlestick injuriesinhealthcaresettings[J].ArchInternMed,2001,161(7):929.
  [11]王昕辉,杜素娟.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35.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0-261.
  [13]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6.
  [14]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
  [15]吴建文,蔡茗叶,李学勤.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73.
  [16]刘 伟,林 丽,黄良杰,等.新疆伊宁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1998,4(3):130.
  [1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3):220-221.
  [1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
  [19]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31.
  [20]陈平治,护士HIV职业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国实用新医学,2005,2(9):77.
  [21]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23]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8.
  [24]李秀云,徐 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6.
  [25]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 l ityofpercutaneousinjuriesinhealthcareworkers: ayear-longsurveyinItaly[J].JHospInfect.2003,55(4):290-294.
  [2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0.[28]郭 莉.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19.
  (收稿日期:2007-09-20 修回日期:2007-11-11)
  (编辑:崔群飞)
其他文献
小青椒的故事
期刊
松果歷险记
期刊
1.今天棒棒虎一家到游乐场玩。  2.人真多啊!一不小心,棒棒虎发现自己和家人走散了。  3.“爸爸!妈妈!妹妹!”棒棒虎急得大喊,可是一点用也没有。  4.棒棒虎环顾四周,发现碰碰车的入口处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他赶紧跑过去。  5.“叔叔!"棒棒虎拉了拉工作人员的衣角,“您能帮我打个电话给我妈妈吗?我妈妈的电话是123……”  6.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之后,立刻拨打了虎妈妈的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期刊
【关键词】 阴道镜检查;病理检查;宫颈上皮内瘤变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10-02中图分类号:R 737.33文献标识码:B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期病变阶段,此阶段持续时间相当长,对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宫颈癌关键的环节。本文就CIN的阴道镜检出率,阴道镜图像的特征及与宫颈糜烂程度关系等问题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细胞黏附分子(CAMS)和脂联素水平及相关性。 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和sICAM-1水平,同时测定体重指数(BMI)、血脂等指标。 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血清脂联素水平较DM组和NC组显著降低(P<0.05 或<0.01);DR组血清sICAM-1、 sICAM-1水平高于DM组和N
期刊
【关键词】 脑梗死;观察颅内高压;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50-03中图分类号:R 743.330.47文献标识码:B    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分支主干急性阻塞引起的广泛性脑梗死。临床多起病急,进展快,合并症多,预后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主要脑血管类型[1]。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大面积脑
期刊
1.小丑娃娃做鬼脸,把爱哭的小兔逗笑了。  2.小丑娃娃跳滑稽舞,把生病的小猫逗笑了。  3.小丑娃娃表演绝活,把伤心的小鸡逗笑了。  4.可是这天,小丑娃娃觉得很累,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  5.这块石头突然走动起来,把小丑娃娃吓了一跳。  6.小丑娃娃仔細一看,“哈哈哈!”他大笑起来。  7.原来这不是石头,而是一只小乌龟。  8.不声不响的小乌龟,也能把小丑娃娃逗笑呀!
期刊
請小朋友看图编个故事,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并投稿给杂志社。家长也可扫描左上方的二维码,发送文字投稿。小朋友编的故事将有机会刊登在《幼儿故事大王》的“娃娃讲故事”栏目中。小朋友编完故事,别忘了奖励自己一张贴纸。
期刊
【关键词】 病案书写;质量缺陷;单项否决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5-03中图分类号:R 749.3文献标识码:B    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临床医学、医院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等各专家的基础上,制定了《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下称《评估标准》)并向全国医院推荐实行[
期刊
新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