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强调民办高校须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特色经营,保持适度发展,树立独特风格,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民办;高校;规模;特色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的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其中的民办高校也可谓是雨后春笋般,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也逐年壮大起来。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甚至残酷起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本文试就这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合理配置资源,保持适度规模
近几年的高校大扩招让中国的公办院校敞开了肚皮,以致于有些“消化不良”,而民办高校也趁势而上,尝到了一些甜头。虽然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对于更多地招生有着更强烈的渴望,但如果只是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追求投资回收期尽可能地缩短,过分地强调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最后只会导致欲速不达的效果。
1.1 办学资金
由于办学的前期投入相当巨大,而民办高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在办学资金几乎全靠自筹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底气普遍不足。如果过分强调发展规模和速度,势必导致学校现有的主要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向招生倾斜,譬如为了招生,将本应投入到教学科研设备购买上的资金投入到招生宣传费用上等等。这样或许会带来短期的效应,但是长远地看,这是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的,资源的长期不均衡分配势必会冲击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1.2 公众影响力
在品牌积淀上,民办高校的成立时间普遍不长,无论是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度方面都和公办院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高校扩招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上大学的普遍热望,当这种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退去之后,尤其是当高校毕业生面临社会越来越苛刻的审核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实现就业之后,人们对于高校的选择和判断将更加理智和清醒,那种片面求大求全流于形式社会认同度较低的民办高校首先就会遭到人们的抛弃。
1.3 办学定位
在办学定位上,民办高校不是要培养少数“学术精英”,而是要为广大职业领域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就业率一直是民办高校宣传的亮点,这也是吸引学子报考的重要因素。如果过分强调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这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一些本来尚不具备基本素质的学生也利用民办高校招生的迫切心情而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样发展的模式很可能导致入校学生的层次越来越低,这对于今后的学生管理、教学上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这对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所以民办高校一定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把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重点向教学倾斜(而不是向招生倾斜),在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上进行重点投入,保持学校适当的规模,循序渐进地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2 强调特色经营,树立独特风格
随着民办高校的深入发展,各高校间的同质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大家都盯着所谓的市场热门专业,以致于相互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热门的大众化专业民办高校到底需不需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需要,毕竟这些专业仍然是基础性的社会持续大量需要的专业,但这些专业不应该是民办高校考虑和发展的重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这个时候强调特色经营,树立独特风格,创出自己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一定要在多样化中突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不要被多样化所湮没。
2.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民办高校既要为学生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又要根据自身的职业教育特性,针对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就进一步为技能型教育指明了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方向。
民办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工作岗位之间直接的结合或对接机制,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重视技能性的培养以及当前的市场需要,能够直接满足劳动力市场中各种非常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在这样的机制下,毕业生非常熟悉各种岗位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而且进入角色也比较快。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对毕业生是否适应本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够做出比较清楚的判断。
2.2 在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体制上的灵活性,以市场为导向,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协作、合作等多种方式,突出实用性。
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雷同的专业以及雷同的培养层次就像大众化商品一样缺乏个性,不但限制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更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体制的灵活性,保持对就业市场的高度敏感,时刻强调图新求变的意识,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每年都做出新的调整,比如及时压缩甚至淘汰市场已经开始饱和的专业,及时推出市场迫切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
民办高校如果能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真正做到以专业制胜,就必然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出路,同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积极地报考,从而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总之,民办高校只有树立“持续经营,稳健发展”的意识,遵循“不以规模取胜,而以特色见长”的管理理念,扬长避短,独辟蹊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民办;高校;规模;特色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的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其中的民办高校也可谓是雨后春笋般,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也逐年壮大起来。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甚至残酷起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本文试就这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合理配置资源,保持适度规模
近几年的高校大扩招让中国的公办院校敞开了肚皮,以致于有些“消化不良”,而民办高校也趁势而上,尝到了一些甜头。虽然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对于更多地招生有着更强烈的渴望,但如果只是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追求投资回收期尽可能地缩短,过分地强调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最后只会导致欲速不达的效果。
1.1 办学资金
由于办学的前期投入相当巨大,而民办高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在办学资金几乎全靠自筹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底气普遍不足。如果过分强调发展规模和速度,势必导致学校现有的主要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向招生倾斜,譬如为了招生,将本应投入到教学科研设备购买上的资金投入到招生宣传费用上等等。这样或许会带来短期的效应,但是长远地看,这是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的,资源的长期不均衡分配势必会冲击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1.2 公众影响力
在品牌积淀上,民办高校的成立时间普遍不长,无论是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度方面都和公办院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高校扩招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上大学的普遍热望,当这种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退去之后,尤其是当高校毕业生面临社会越来越苛刻的审核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实现就业之后,人们对于高校的选择和判断将更加理智和清醒,那种片面求大求全流于形式社会认同度较低的民办高校首先就会遭到人们的抛弃。
1.3 办学定位
在办学定位上,民办高校不是要培养少数“学术精英”,而是要为广大职业领域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就业率一直是民办高校宣传的亮点,这也是吸引学子报考的重要因素。如果过分强调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这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一些本来尚不具备基本素质的学生也利用民办高校招生的迫切心情而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样发展的模式很可能导致入校学生的层次越来越低,这对于今后的学生管理、教学上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这对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所以民办高校一定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把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重点向教学倾斜(而不是向招生倾斜),在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上进行重点投入,保持学校适当的规模,循序渐进地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2 强调特色经营,树立独特风格
随着民办高校的深入发展,各高校间的同质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大家都盯着所谓的市场热门专业,以致于相互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热门的大众化专业民办高校到底需不需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需要,毕竟这些专业仍然是基础性的社会持续大量需要的专业,但这些专业不应该是民办高校考虑和发展的重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这个时候强调特色经营,树立独特风格,创出自己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一定要在多样化中突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不要被多样化所湮没。
2.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民办高校既要为学生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又要根据自身的职业教育特性,针对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就进一步为技能型教育指明了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方向。
民办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工作岗位之间直接的结合或对接机制,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重视技能性的培养以及当前的市场需要,能够直接满足劳动力市场中各种非常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在这样的机制下,毕业生非常熟悉各种岗位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而且进入角色也比较快。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对毕业生是否适应本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够做出比较清楚的判断。
2.2 在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体制上的灵活性,以市场为导向,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协作、合作等多种方式,突出实用性。
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雷同的专业以及雷同的培养层次就像大众化商品一样缺乏个性,不但限制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更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体制的灵活性,保持对就业市场的高度敏感,时刻强调图新求变的意识,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每年都做出新的调整,比如及时压缩甚至淘汰市场已经开始饱和的专业,及时推出市场迫切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
民办高校如果能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真正做到以专业制胜,就必然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出路,同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积极地报考,从而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总之,民办高校只有树立“持续经营,稳健发展”的意识,遵循“不以规模取胜,而以特色见长”的管理理念,扬长避短,独辟蹊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