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运动。据估算,全球有超过2.5亿人在打太极,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打网球的人数。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开设太极拳课程,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还在不断地攀升。
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调养身心。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太极拳能帮助每个练习者体悟中国最髙哲学范畴——“道”,学习太极拳也成为国外民众探究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太极之“道”】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中国,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是悟道的过程。仅仅拥有熟练的技能不代表真正的高水平,“得道”才是掌握技能的最高境界。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体悟“道”,也是学好太极拳的根本。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无形无相,玄深莫测,道所生成的“一”是一团阴阳未分的混沌之气,然而却无所不包,是生生之源,它运转不息,动而成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于是万物化生。而这“道”所生成的“一”便是“太极”,它是“道”在万有世界的化身。所以太极就是道,就是一,就是气,就是和。
太极图对此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太极图的外形是圆的,在三维空间中呈球形。这一形状内涵丰富,它既代表宇宙的初始状态,又表明天地万物产生、演变的过程,揭示了宇宙万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人认为,在太极图中黑白二色分别代表阴阳两方,黒白相绕环,恰似两条鱼首尾相随呈环抱之势,所以太极图又被形象地称为“阴阳鱼”。白鱼有黒眼,黑鱼有白眼,表示万物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两条鱼由一条S形曲线均匀分割,表达万物阴阳变化、螺旋式发展的动态趋势。两条鱼皆头大尾小,表示大到极致转为小,小到极致转为大,矛盾双方由量变转为质变,阴阳双方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整体。
太极拳的韵律美正是钟现在动作中的动静、虚实、屈直、快慢、刚柔、攻守相互转化的圆活态势中。画圆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从手、肘、肩、胸、腹、胯、膝、足,从小圆到大圆,不一而足;而缠丝动作中掌心的内外翻转、太极推手中的手臂的推拉更是形象地演绎出一幅幅运动中的太极图。
这一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感性经验世界中的物象,通过人这一万物之灵的细心观察与体悟,最终形成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它是中国古人对人体自身生命小宇宙和宇宙万物的观察、体悟之后,概括出的对万物普遍规律——“道”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取象思维的特点。
【“止”“戈”之拳】
创于中国元末明初的太极拳,作为养生术的一种,同汉代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一样,都是中国人“师法自然”、取象思维的典范。相传创立人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之时,正是多次见到鹰蛇相斗中,蛇总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巧妙逃脱捕食者的攻击,从而参悟到太极拳的真谛,模仿蛇的动作,创立了太极拳。
在太极拳中也有许多以人、物动作命名的动作,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玉女穿梭、转身摆莲等。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如果能以取象思维的方式,借助想象体会或是白鹤拍打双翅,单脚提起,准备飞翔的蓄势待发;或是战马奔腾,长鬃在风中左右分张的飒爽英姿;或是繁忙的织女娴熟地来回穿梭于纺织机旁的优雅有序;或是夏日池塘里,风中摇曳着的莲花的轻盈灵动,都会让练习者轻松体悟到每一个动作的动态之美。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以防御为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其主要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武”可拆分为“止”和“戈”,恰好完美阐释了“节制勇武”“勇不滋乱”这一中国武术精神。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是“画圆”“抱球”,强调在练习中不伤拳友,切磋技艺时点到为止,处处体现着“以礼为上”“以和为贵”的拳理。太极拳中常用的“抱拳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武术礼节。抱拳时,练习者左手四指并扰,微屈成掌;右手握拳,左掌心掩贴右拳,置于胸前屈臂撑圆。屈指表示虚心不自满;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拳表示勇不滋乱;屈臂成圆则表示以武会友,天下武林为一家;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正好践行了孔子对“君子”的定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练习者在学习太极拳时,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的。练习太极拳绝不是以练拳为其最终目的,而是以对内敬重自己的身体,强身健体,提升技艺为目标;对外尊师爱友,谦虚待人,以太极拳的交流与传承为旨归。所以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练习者规范和培养良好人品与道德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华武术得以良好传承的重要保障。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无处不太极】
太极拳的精神内涵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构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现象。
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常常听到由一事物的正反两面构成的词组,英语中的名词thing,汉语叫“东西”,switch叫“开关”;动词control汉语中叫“左右”,副词anyway叫“反正”,how much叫“多少”。以反義词组成的四字成语更是比比皆是,如“欢天喜地”“取长补短”“大公无私”等。在汉字构词中也有许多因时空位置的正反相对构成的字,如上与下、本与末、凹与凸等。此外,在汉语语法中有一种叫“A不A”的正反疑问句,比如你可以说“去不去”“吃不吃”“髙兴不髙兴”等。在修辞中,“矛盾修辞法”也被中国人运用得炉火纯青,在《道德经》和《论语》等经典中更是美不胜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而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日常饮食,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诞生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形式,因与太极拳为同根同源的中国文化遗产,被称为“纸上太极”,在笔法、结字、章法,墨法讲求虚实相间,动静交融,处处体现着太极的神韵。
中国人秉持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内圣外王,无不彰显着太极的灵光。游走于中西文化间的国学大师林语堂曾感叹:“一个民族有几个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什么稀罕,而一个民族若能以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确实难能可贵。”正是太极图中所生动展现的阴阳对立与相互转化,让中国人懂得人处逆境之时,只要能坚持,就能“否极泰来”,从而造就了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
练习太极拳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闲睱之余,到孔子学院练练太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何乐不为呢?
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调养身心。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太极拳能帮助每个练习者体悟中国最髙哲学范畴——“道”,学习太极拳也成为国外民众探究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太极之“道”】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中国,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是悟道的过程。仅仅拥有熟练的技能不代表真正的高水平,“得道”才是掌握技能的最高境界。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体悟“道”,也是学好太极拳的根本。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无形无相,玄深莫测,道所生成的“一”是一团阴阳未分的混沌之气,然而却无所不包,是生生之源,它运转不息,动而成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于是万物化生。而这“道”所生成的“一”便是“太极”,它是“道”在万有世界的化身。所以太极就是道,就是一,就是气,就是和。
太极图对此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太极图的外形是圆的,在三维空间中呈球形。这一形状内涵丰富,它既代表宇宙的初始状态,又表明天地万物产生、演变的过程,揭示了宇宙万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人认为,在太极图中黑白二色分别代表阴阳两方,黒白相绕环,恰似两条鱼首尾相随呈环抱之势,所以太极图又被形象地称为“阴阳鱼”。白鱼有黒眼,黑鱼有白眼,表示万物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两条鱼由一条S形曲线均匀分割,表达万物阴阳变化、螺旋式发展的动态趋势。两条鱼皆头大尾小,表示大到极致转为小,小到极致转为大,矛盾双方由量变转为质变,阴阳双方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整体。
太极拳的韵律美正是钟现在动作中的动静、虚实、屈直、快慢、刚柔、攻守相互转化的圆活态势中。画圆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从手、肘、肩、胸、腹、胯、膝、足,从小圆到大圆,不一而足;而缠丝动作中掌心的内外翻转、太极推手中的手臂的推拉更是形象地演绎出一幅幅运动中的太极图。
这一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感性经验世界中的物象,通过人这一万物之灵的细心观察与体悟,最终形成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它是中国古人对人体自身生命小宇宙和宇宙万物的观察、体悟之后,概括出的对万物普遍规律——“道”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取象思维的特点。
【“止”“戈”之拳】
创于中国元末明初的太极拳,作为养生术的一种,同汉代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一样,都是中国人“师法自然”、取象思维的典范。相传创立人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之时,正是多次见到鹰蛇相斗中,蛇总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巧妙逃脱捕食者的攻击,从而参悟到太极拳的真谛,模仿蛇的动作,创立了太极拳。
在太极拳中也有许多以人、物动作命名的动作,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玉女穿梭、转身摆莲等。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如果能以取象思维的方式,借助想象体会或是白鹤拍打双翅,单脚提起,准备飞翔的蓄势待发;或是战马奔腾,长鬃在风中左右分张的飒爽英姿;或是繁忙的织女娴熟地来回穿梭于纺织机旁的优雅有序;或是夏日池塘里,风中摇曳着的莲花的轻盈灵动,都会让练习者轻松体悟到每一个动作的动态之美。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以防御为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其主要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武”可拆分为“止”和“戈”,恰好完美阐释了“节制勇武”“勇不滋乱”这一中国武术精神。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是“画圆”“抱球”,强调在练习中不伤拳友,切磋技艺时点到为止,处处体现着“以礼为上”“以和为贵”的拳理。太极拳中常用的“抱拳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武术礼节。抱拳时,练习者左手四指并扰,微屈成掌;右手握拳,左掌心掩贴右拳,置于胸前屈臂撑圆。屈指表示虚心不自满;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拳表示勇不滋乱;屈臂成圆则表示以武会友,天下武林为一家;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正好践行了孔子对“君子”的定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练习者在学习太极拳时,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的。练习太极拳绝不是以练拳为其最终目的,而是以对内敬重自己的身体,强身健体,提升技艺为目标;对外尊师爱友,谦虚待人,以太极拳的交流与传承为旨归。所以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练习者规范和培养良好人品与道德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华武术得以良好传承的重要保障。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无处不太极】
太极拳的精神内涵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构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现象。
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常常听到由一事物的正反两面构成的词组,英语中的名词thing,汉语叫“东西”,switch叫“开关”;动词control汉语中叫“左右”,副词anyway叫“反正”,how much叫“多少”。以反義词组成的四字成语更是比比皆是,如“欢天喜地”“取长补短”“大公无私”等。在汉字构词中也有许多因时空位置的正反相对构成的字,如上与下、本与末、凹与凸等。此外,在汉语语法中有一种叫“A不A”的正反疑问句,比如你可以说“去不去”“吃不吃”“髙兴不髙兴”等。在修辞中,“矛盾修辞法”也被中国人运用得炉火纯青,在《道德经》和《论语》等经典中更是美不胜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而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日常饮食,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诞生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形式,因与太极拳为同根同源的中国文化遗产,被称为“纸上太极”,在笔法、结字、章法,墨法讲求虚实相间,动静交融,处处体现着太极的神韵。
中国人秉持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内圣外王,无不彰显着太极的灵光。游走于中西文化间的国学大师林语堂曾感叹:“一个民族有几个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什么稀罕,而一个民族若能以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确实难能可贵。”正是太极图中所生动展现的阴阳对立与相互转化,让中国人懂得人处逆境之时,只要能坚持,就能“否极泰来”,从而造就了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
练习太极拳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闲睱之余,到孔子学院练练太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