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处于一种被动听课的状态,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优化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明确学习的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
高年级 语文课堂 有效预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展示自己,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是高年级的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被动听课的现象非常明显。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有效的预习,学生很难和文本对话,突破学习瓶颈,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要将指导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读厚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不管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开教材,可以说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拓展,视野不够开阔,因此,我们还要在预习过程中跳出课本的小圈子,寻找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教材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方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谭千秋老师在生死面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会文本中对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至高评价,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多少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英雄,你了解他们吗?我们再想一想,在中国历史上和革命斗争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大家能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在预习中主动查找资料,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思想意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课内走向课外,将教材读厚,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感受文本内容,获得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和全面。有了这样的基础,深度阅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读懂文题,学会自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读文本的题目,可以让我们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在预习环节中也是这样,我们也要注重在预习中读懂文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题目的关注:“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提示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预习的过程汇总也要重视对文本题目的关注,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针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预习过程汇总将文本题目也作为了重点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解读提出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题目中提到的‘我’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为什么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祖国去看一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自己的感悟。
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不要忽略对文本题目的解读。在学生试着去解读文本题目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疑问,而这样的疑问基本上是和文本内容息息相关的,能紧扣文本的主题,这样就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去探究文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读顺课文,解决阅读障碍
在学生学习新的文本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背景资料、主动质疑,还要扫清阅读的障碍,保障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预习。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预习增强记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这一组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体会文本中的内容,就鼓励学生利用预习的过程通过工具书或者其他途径解决自己的阅读障碍。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了这样的预习任务:1.找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查找,解决字音和字义的问题,并且记录;2.找到自己理解有一定困难的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3.积累精彩语段或者自己感悟较深的句子进行批注,让自己有所收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通读文本内容,获得文本的基本感知。
在预习中反复阅读文本,清除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这样文本的基本梗概和主要思想也会被学生初步掌握,这样就让学生首先将文本读得通顺,在预习中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这样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预习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或者勇敢质疑,带有明确的目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享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有效预习,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岳素珍.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指导初探【J】.教育导刊,2008(01)
【2】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05)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处于一种被动听课的状态,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优化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明确学习的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
高年级 语文课堂 有效预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展示自己,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是高年级的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被动听课的现象非常明显。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有效的预习,学生很难和文本对话,突破学习瓶颈,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要将指导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读厚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不管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开教材,可以说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拓展,视野不够开阔,因此,我们还要在预习过程中跳出课本的小圈子,寻找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教材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方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谭千秋老师在生死面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会文本中对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至高评价,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多少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英雄,你了解他们吗?我们再想一想,在中国历史上和革命斗争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大家能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在预习中主动查找资料,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思想意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课内走向课外,将教材读厚,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感受文本内容,获得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和全面。有了这样的基础,深度阅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读懂文题,学会自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读文本的题目,可以让我们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在预习环节中也是这样,我们也要注重在预习中读懂文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题目的关注:“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提示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预习的过程汇总也要重视对文本题目的关注,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针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预习过程汇总将文本题目也作为了重点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解读提出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题目中提到的‘我’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为什么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祖国去看一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自己的感悟。
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不要忽略对文本题目的解读。在学生试着去解读文本题目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疑问,而这样的疑问基本上是和文本内容息息相关的,能紧扣文本的主题,这样就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去探究文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读顺课文,解决阅读障碍
在学生学习新的文本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背景资料、主动质疑,还要扫清阅读的障碍,保障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预习。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预习增强记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这一组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体会文本中的内容,就鼓励学生利用预习的过程通过工具书或者其他途径解决自己的阅读障碍。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了这样的预习任务:1.找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查找,解决字音和字义的问题,并且记录;2.找到自己理解有一定困难的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3.积累精彩语段或者自己感悟较深的句子进行批注,让自己有所收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通读文本内容,获得文本的基本感知。
在预习中反复阅读文本,清除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这样文本的基本梗概和主要思想也会被学生初步掌握,这样就让学生首先将文本读得通顺,在预习中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这样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预习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或者勇敢质疑,带有明确的目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享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有效预习,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岳素珍.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指导初探【J】.教育导刊,2008(01)
【2】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