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aowang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基于工具理性理论分析,探讨了在工具理性影响下教育日趋功利化,从而直接导致大学师生关系的扭曲与变异。其次通过对古代“师道尊严”的辨析和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师道尊严”弥补了当代价值理性的缺失。最后重论“师道尊严”的回归对功利教育环境下建构亲密友爱、平等尊重和敬畏师道的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具理性;师道尊严;双向型师生关系
  教育说到底是师与生的交往活动,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课题,“今后教育的改革,急需着力推行的首要工作,便是师生关系的改革;不然的话,就算是有最好的校舍与最好的设备,还是效果不大的——因为教育效果的提高,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1]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一、工具理性观念下的功利教育直接导致大学生师生关系的扭曲与变异
  (一)工具理性观念影响下的教育功利化。工具理性最早由西方社会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只强调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从而带来了人的异化和物化。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竞争性招生、学院创收、教师提升待遇、激烈的就业竞争等等,高校也不免俗被卷入到这股洪流。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风”,首先表现为教育目的功利化。从教育者来看,教师把教书作为个体生存、发展的工具,教育管理最终的目的在于“高就业率”带来的“高入学率”;从受教育者来看,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好工作”、“赚大钱”、“出人头地”。其次表现为教育内容功利化,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紧跟行业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强调社会普适性,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这使得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尤其是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淡化或弱化。学生们能学到对他们来说所谓“有用的知识”,却不懂如何明辨是非,与人为善,尊师重道。最后表现为教育效果的功利化。学生对于被传授的知识采取的是工具性的获得,不存在任何个人喜好和兴趣,最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个体发展的滞后,甚至人性的扭曲。
  (二)功利教育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危害。在工具理性观念影响下教育日趋功利化,使得老师不再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学生也视老师为知识索取的来源,教育者沦为知识的出卖者。师生双方对各自利益的追求,成为了一种赤裸裸的“契约”关系——一种自由、平等的双方为各取所需而形成的一种受契约保护的交换关系。显然这种师生关系缺少了太多人性的光华,传统的“亲密友爱”“亦师亦父”的师徒关系变得遥不可及。师生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淡化,双方关注更多的是自身个体发展,而“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在利益的洪流中变得苍白无力。当师生关系不再亲密友爱,而更像是赤裸裸的购买与消费,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扭曲与变异,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从教育者方面来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会不到作为教育者的价值和尊重,从而丧失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沦为生活的平庸者;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看,学生得不到个体全面发展,对价值判断存在误解,也不懂得对教师工作辛勤付出的珍惜和尊重。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扭曲与变异直接导致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障碍,是当下高校中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心理扭曲、厌学、师生关系淡薄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古代“师道尊严”的辨析
  古人说:“师道尊严”。本应为“师严道尊”, 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我们尊道,尊有道之师。教育提倡尊师重道乃是教师职业使然,“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先善其德,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从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书对“师道”注释为1、师承;2、求师学习之道;3、为师之道。师承者,指治学的路数、学术个性、学派归属与老师有继承关系;所谓求师之道,韩愈在《师说》中的“无贵无贱,无少无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指的是学习老师的学问或技艺体系;至于为师之道,即是指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学高所以授业,身正所以育人。
  在古代教育观中,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大体有三层含义:一是“道尊”。 在古代教育家看来,师道是一体的,而且有着无上的权威。《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将师与天、地、君、亲并称,把师作为礼之本,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国君和教师两者的力量,尊师重道是实现“化民成俗”的重要保证。“师”“道”一体,亦即老师集信仰和学识于一体,尊重老师就是尊重信仰和学识,就是顺应天理和社会秩序;二是“自尊”, 韩愈《师说》中开篇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践行这三者的前提是老师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因此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和社会的敬重。三是 “他尊”,即有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师”与天地君亲齐名,成为了古代人民的行为准绳和道德要求,尊师是不可违背,否则天理不容,因此,老师能受到学生乃至社会的极大尊重。孔子弟子对孔子心悦诚服,虚心听取孔子的教诲,视孔子如日月,敬之如父母。荀子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2]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   由此可见,古代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价值理性的判断下的自觉状态,师生之间因信仰、情感和传承紧密联系一体,是种超功利关系,这种和谐状态至今仍为世人所乐道,为之经典,难以企及,因为它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
  三、“师道尊严”的回归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从“师道尊严”的本真意义来看,其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含义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师道尊严”已演变成为一种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符号,更重要的是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和伦理秩序的工具——以等级、集权和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如今“师道尊严” 广受苛责,一方面它被视为封建社会精神桎梏的残余;另一方面教师独尊的信条和陋习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背道而驰。我们应该看到“师道尊严”的本真含义,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当今功利教育的大环境里,师生关系的凉薄呼唤师生对信仰、真理、知识的共同追求和尊重,“师道尊严”的本真含义恰能充实这一点。
  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结成的相互关系的师生关系,它的走向是指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结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一是教师本位的师生关系取向,即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二是学生本位的师生关系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论和要求。无论是师本位还是学本位师生关系,都因矫枉过正受到了批判和更多的反思。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式下,教育需要继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师道尊严”,即双向型师生关系。
  (一)“师道尊严”成就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首先表现为师徒共同体。孟子说“师者,父兄也”,师生之间自然体现为一种有恩义的父子亲情关系,这虽然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却根基于伦理规范体系上。这种亲情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关爱和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恩师的热爱与尊敬。孔子实行“仁爱”,对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如“颜渊死,子哭之恸”,冉伯牛患病,“自牗执其手”;孔子之死,学生如丧考批,服孝三年,子贡又庐墓三年,不忍离去,这都纷纷体现出师生之爱。当代师生关系虽不及古,但仍需建立在一定的伦理道德之上,因为这是教育本质所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体现为教师需主动走进学生,友爱学生,并将美好的品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传递给学生。其次学生因教师“好”“善”的引导,而与教师成为伙伴,最终实现双方共同的全面发展。
  (二)“师道尊严”形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讲求礼义。古人之行为准则以礼为准则,而师为礼之本。师生之间以礼相约,按照规定礼仪办事,践行各自职责与义务。古今师生之间同是以礼相待,而如今“礼”摆脱了框条式的制约,逐渐演化为人与人相处之道,这种“礼”是根植于现代社会的民主平等精神之上,任何个体在人格上和权利上都是平等的。现代的“礼”蕴涵着尊重、包容、谦让等美德,师生双方都是平等自由的个体,因此师生相处应是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礼让的。
  (三)“师道尊严”要求建立敬畏师道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存有敬畏之心。虽然师生双方各为平等自主的个体,但并不意味着师生间的对等。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学业的辅导者,他们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的距离。学生向老师学习,是因为老师拥有更渊博的学识技能,对是非的判断力和高尚的情操。学生只有正视这种距离,认清自身与教师间的差距,才可能有发展的目标和空间。敬畏师道并非指教师的绝对权威化,更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而是学生正视差距从内心对“师”和“道”持有一份尊重和崇拜。这份敬畏来源于教师的学识、灵魂和无私奉献,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师德高尚,甘于奉献,而这份敬畏是教师得到的最高荣誉,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6.
  [2] 荀子·大略[Z].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本文将两者结合,从中等艺术学生认知、情感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于行业竞争与合作而言,知识革新与资源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需
文章基于公路工程的特点分析,通过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招标评标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指标研究,将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引入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探讨了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在公路工程施
内容摘要:2017年9月,江苏省从起始年级起开始全面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以七年级教材为例,比较研究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从选编体例上看,部编本古诗文编排注意循序渐进;选编内容题材广泛,分布均匀,且体裁更加多样,同时重视传统经典篇目;选编数量科学合理。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的特点:自读课文设置多层次助学系统;注重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部编本
我国企业工会的建设主要依靠组织的成熟,而工会中的人员工作表现也决定了工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企业员工的表现也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社会中的地位。本文将以吉林省上
如果一位选手没有在比赛中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心,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选手.建立自信心是在运动中逐步进阶的过程.仅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际上并不是提高自信心的最大要素,
企业能否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长期稳定科学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的发展。只有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牢牢把握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才能真正找到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推动发展的根本办法。作为担负着长炼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先进控制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商情预测和技术情报调研任务的长炼信息技术中心,认真落实长岭炼化公司党委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统筹兼顾好三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一瓢诗人”的由来rn在清初官修《全唐诗》收录的48900多首唐诗中,留下2800多位诗人的姓名.其中,就有以独特的传播方式显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存在的“一瓢诗人”唐求.rn在中国
期刊
在简述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加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因时而变、不断创新。包括必须正确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