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2006知青沉浮录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i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迁徙
  
  将近4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1968年底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声令下之后,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1968年的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浮出水面
  
  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后来的大返城,使得这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自我感觉和对现状与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别,使得这一代人除了曾经有过的一段共同的、难忘的经历,以及回忆起这段经历共有的感慨之外,很少其他的共同点。也许,还可以从他们的人生底色上看出一些岁月沧桑的烙印,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对平等和公正的敏感,以及对旧体制弊端的深刻认识,这些特征使他们在刚返城时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群体认同意识,并对改革开放天然地支持。但随着时光流逝和利益分化,共同的感情、语言已不复存在,“我们曾经都是知青”不再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精英意识或弱势群体意识的对立,满足于现实、顺应现实或不满现实的态度差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北京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和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知青的回顾展,举办“老三届文艺汇演”,以及《北大荒风云录》、《草原启示录》、《苦难与风流》、《劫后辉煌》等知青书籍的出版,这一段历史从个人记忆深处浮现到社会表面,当然,这主要是精英的声音,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我们这一代”的发言人,而没有发言权的整个“我们”也乐于让自己被人想起和提及,只是在今天,这种大一统的关于“我们”的幻觉才开始消失。
  有知青经历的社会精英存在于政界、商界和学术、文化、艺术界等。其中,身任高级官员的人物最为引人注目,因为早年的经历和现在的地位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这些人从不讳言那一段经历,因为这意味着拥有实际经验、艰苦环境的锻炼、与下层群众的自然亲和力等等优秀素质。
  商界中的成功人士构成前知青群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当这些人讲述自己早年磨难和日后成功的关系时,他们的故事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其实,许多人从商是出于偶然和无奈,投身于“文革”政治运动给他们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他们不甘寂寞但上进无门,幸好有了市场经济,使他们得到发挥能量的机会。他们的行为有时会暴露自己的经历,比如除了商业的计算,还有超出功利的豪爽和仗义:他们中有人念念不忘插队的乡亲,慷慨地对仍然贫瘠的土地作不望回报的投资;有人热心于张罗同学会,为昔日的同窗和战友排忧解困。
  如果说苦难可能转化为精神财富?那么从上山下乡经历中正面获益最多的是文化精英。他们在乡下坚持学习,并把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社会观察结合在一起。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基本上不能自学自然科学,他们的观察只能面对社会生活,而不能在实验中空进行。当这些人后来获得进入大学或者在社会上展现才华的机会时,发现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认识社会的洞察力来自过去痛苦的底层经历。这些人在绘画、作曲、电影导演、诗歌和小说创作,以及新闻和社会人文科学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是中国文学、艺术、文化、社会科学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度强烈地影响了社会价值氛围的形成。不过,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他们中的一些人困惑、失落和不满愈益增加有的力图保住现在地位和既得利益,形象越发德高望重,说话越发不关痛痒。
  
  沉入底层
  
  与上述种种享受“劫后辉煌”的人相比,更多的人是普通的人,非常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些悲惨的人,他们的总体状况低于任何一个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那些下岗和内退的工人。几年前,一位国情专家在分析中国失业问题的文章中一开始就指出,中国有两次失业高峰,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初,第二次在1990年代后期,其中利益受到最大、最直接伤害的,“是那些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经历的下岗职工”。回到城市的大多数知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边缘化了,他们在自己的故土成了外人,看着大街上私人轿车的奔流,看着拔地而起的新型住宅,既无奈,又无助。
  其实,知青群体的不幸还不限于那些最显眼的、在下岗潮中首当其冲的人,更主要地表现为他们的主体在生活道路上不断遇到的挫折和无尽期的低质量生活。当中央政府停止上山下乡政策,为知青返城打开闸门时,那些以为结束了困境的人马上面临新的困境。不错,国家开始实施新政策,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但历史细账却无法细算和补偿。高考恢复了,择优录取是公平合理的,但那些刚进初中就遇到“停课闹革命”,在泥土中滚了好多年的人,面对高考这一天赐良机则有苦说不出来。我国从1970年代末起在许多大城市改革招工方法,实行考试择优录用,但这种进步措施对于因“文革”和下乡而荒废了学业的返城知青,包括病退、困退返城的知青,不过是一道难过的关卡。他们在关键时刻错过了一趟班车,后来就趟趟被落下。
  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农村的知青,他们活得更沉重,也许沉重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不再能感觉沉重的分量。如果不是在有关知青的电视节目中留给他们几分钟的画面,我们很可能完全想不起他们的存在,想不到历史大潮流会把人冲得那么远,那么七零八落,一些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也不知他们有没有怨,有没有悔?
  
  农民声音的缺失
  
  当万千知青以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言说那一段历史和自己的命运时,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没有一个农民参与这场回顾与反思,没有人从农民和农村的角度作出回顾与评价。
  其实,农民和农村是这一历史事件中重要的一方,但人们十分习惯于这一方的沉默。不错,知青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村作出了贡献,他们有人当上了赤脚医生或乡村教师,但他们在回城风的席卷下突然离去造成了什么后果,则少有人谈及;没有人计算过,知青的到来使农民的人均耕地和平均口粮下降了多少,生产队为了安置知青,在国家的安置费之外花费了多少;更不用说,知青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清理阶级队伍”中干了些什么。照道理说,农民有理由、有权利要求某些知青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忏悔和道歉,但似乎从来没有知青这么做,可能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知青在聚会时讲到当年的偷菜偷柴、偷鸡摸狗、蒙骗恐吓老乡的趣事时哈哈大笑、乐不可支,一段时间,“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歌曲唱遍全国,似乎知青对村姑的始乱终弃是最抒情的浪漫曲。
  如果在谈到上山下乡和知青经历时只是要人们理解“我们城里人”的遭遇,那理解不理解又有多大关系?
  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在1976年10月的政治巨变后发生了裂变。
  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句民谚形象地注释了知青格局的分野。知青群体全方位突变的勇气源于反思灾难后的人类智慧,源于每个知青对梦想的渴望和人性的伸张,是被压抑之后如地火运行最终进发的勃勃生机。那些有幸赶上77、78届大学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里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而大多没能考上大学的回城返乡知青最终沉淀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改革的阵痛。
  但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永远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推进时代的进程,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人们有理由向他们表示敬意,一代知青!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或是被逼,或是自愿地将自己的皇位交出。历史上,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行为叫禅位。那么,禅位的皇帝最后的下场都怎么样了?安度晚年  据《史记》记载,帝尧认为舜比自己的儿子丹朱贤能,就“令舜摄行天子之政”,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而舜年老之后,“荐禹于天”,又把帝位禅给了禹。  与尧、舜的主动禅位不同: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强迫汉献帝刘协交出皇位,汉朝灭亡,曹魏成立。 
根据八卦杂志的总结,结婚、分手、生孩子是读者心目中“最重大的事件”  有些新闻是明星和狗仔队共同做出来的。比如有个二流的女明星,她要去加拿大会情人,临走之前主动给公司高层打电话,通报自己的行踪,然后就有大批的记者跑到加拿大去,她就会故意把窗帘拉开,在窗前和情人拥抱,让下面的记者拍。这样说不定她就可以上杂志封面了。有些女明星,故意在换衣服时,打开半扇门给狗仔队拍,若隐若现。    “还能在哪儿呢!”
都说素质教育好,咱不知道,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但受应试教育之苦多年,那却是罄竹难书。这不,咱已是考试恐惧症深度患者。  发现这个,是因为这两天学车考交规。本来考交规很简单,只要不是十二分弱智,都能通过——这道理咱知道。但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折磨了我好几天,考前一晚竟至严重失眠。  这是有病根的。上学读书十几年我被考糊考焦了。学习从来不突出(如果不是不好的话),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俺就是放学后被
李宇春 2005年的激情、偏执与怪诞    李宇春,2005年中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年度总冠军。  一整个夏天,人们都在讨论,为什么超女这么紅,李宇春这么红。人们试图通过了解这其中的原委,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和群众趣味。不管原因如何,李宇春都是2005年最响亮的那个名字。虽然这个名字,越来越像一副鲜花盔甲,包裹着那个具体的21岁女孩,成为一个卸不掉的身份,拥有匪夷所思的魔力。  她的成名之
“图瓦人家访”——在新疆喀纳斯图瓦村民在自家门口挂了一块巨大的木牌,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旅馆、饭馆和商店。图瓦人在这儿有近三千人,死亡率却高,原因是酗酒导致冻死或斗殴而死。但冬天的严寒是否就足以解释一个民族的非正常死亡率?带我在禾木大草原上骑马的初二小姑娘一会儿哼着图瓦民歌,一会儿又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想起图瓦传奇歌手香寇(Sainkho Nmntchylak)自配诗和画的新专辑《
1996  周星驰  搞笑颠覆庄严    1984年以“跑龙套”身份踏足影视圈的周星驰,后来赚进过亿身家,被尊为一代“喜剧之王”。他将最难以启齿的、最庄严的、最不可侵犯的事以最轻松家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幽默之外,又有悲剧气质,带点酸楚。这似乎是只从属于周星驰的桥段,忍辱,妥协,偷生,却从不肯轻易放弃梦想。他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激情,于是,他成了后现代的解构高手,成了大学
上学时写过关于外婆的作文,老父看过后曾酸酸地说,干吗不写写你奶奶,年轻守寡,一生坎坷要强,又勤劳又爱干净。我也说不清,跟外婆相处总共不过半年,但还是常想起她,尽管她一生顺风顺水,多嘴又好吃,非常不勤劳……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是外婆生了我妈,我妈生了我,我也做了妈,从母体里一代代传递的感情份量,终于重过了那粒投怀的精子。  第一次“见到”外婆是我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待产,外婆特地从上海赶来伺候女儿。我以
在“老大哥”任志强还在一波三折地争取借壳上市时,被任志强称为“小潘”的潘石屹已在香港完成了SOHO中国公司的IPO。  留意潘石屹言行的人发现,几乎就在一年前,老潘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不上市。  是什么扭转了潘石屹的想法?他是如何改变自己一贯坚持的商业模式并一步步向资本市场靠拢的?这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是迫于资本的魔力还是求生存使然?    小本买卖与快速扩张    “应该让你们公司去上市,到国外
经过8月25日和26日两个晚上的角逐,“你就是火炬手”CCTV-联想奥运火炬手全国选拔沈阳赛区决赛落下帷幕。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30位入围选手中,诞生了10名联想提名奥运火炬手:爱心邮路上的“绿衣天使”全二平、“爱心爸爸”柏剑、公交车上的活雷锋聂永军、治沙女英雄殷玉珍、被爱心唤醒的徐丽华、“我们的歌唱家”牧兰、“中国第一芭蕾男孩”吕萌、蒙古跤王那顺格日勒、太极侠女马畅和皮影艺术推广
有一个老人非常寂寞,看到邻居家养了几只鹦鹉,就想自己也买一只。有一天,他来到鸟市,这里有大大小小的许多鹦鹉。他看到一只鹦鹉前面标着:此鹦鹉会两种语言,售价200元。他又来到另一只鹦鹉面前,这只鹦鹉前面标着:此鹦鹉会四种语言,售价400元。老人犯难了。买哪一只更好呢?两只鹦鹉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他又在鸟市上溜达,看看还有没有更合適的。最后,他发现了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他想: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