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新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湘江北去》,有幸跻身于全国献礼片,值得庆贺!
从1918年到1921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影片着力描述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杨开慧等热血青年追寻革命真理、筹建共产党的艰苦历程和卓越贡献。这是影视作品的创举,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反映这段历史的影片《湘江北去》,在创作上面临三大题材局限:一、真人真事。艺术虚构的空间非常逼仄。二、旧闻旧事。没有悬念,很难引起观众的欣赏期待。三、散地散事。从地域而言,主要有长沙、北京;从事件而言,主要有新民学会、北大图书馆、驱张运动,赴上海“一大”……或地或事,都较分散,缺乏重点,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很难形成一两个贯穿始终的故事。
对于这段历史,观众,尤其是有些生活阅历的观众,非常熟悉。他们观赏这部影片与观赏其它影片的目的和态度不一样,其侧重点有二:其一,看编导如何演绎这段历史,从而激发对民族历史的深情记忆。其二,看演员如何表演各自角色,从而产生对革命先驱的崇敬心理。
《湘江北去》克服了三大题材局限,既彰显其主旋律的基调,又张扬特色鲜明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在艺术上追求大实小虚,真实再现大的历史事件,合理虚构小的典型细节;在结构上运用“金线吊葫芦”的手法,以接受马克思主义到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根“金线”,吊起一串主要历史事件的“葫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物上定格于青春靓丽的造型设计,遂成偶像,抢人眼球。其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恋情。豆蔻年华的杨开慧,青春、靓丽、时尚、高雅,双目含情,摄人心魄(毛泽东的形象显得有点老气)。也许她超出了现实生活中杨开慧本人的秀美,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都愿意接受电影中的杨开慧形象。片中有三个典型的细节,再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贞爱情。其一,追车送围巾。眼看毛泽东乘坐的列车开始启动,杨开慧突然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在肖子升等人的帮助下,亲自把它送到毛泽东手中,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其二,踏雪拉车。大雪纷飞,杨开慧伫立雪地,目向前方。毛泽东亲手将杨开慧扶上人力车,踏雪拉车远去。车外,天寒地冻;车内,两个青年的热血都在沸腾,驱寒化冻。其三,车抛情书。杨开慧乘坐的列车渐渐远去,一封情书从窗外飞出,飞至毛泽东的手中。这情书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生死之恋。它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它是上个世纪末板仓房屋修缮时从砖墙夹缝中发现的杨开慧的手迹。它又是虚构的情节,因为毛泽东生前并未看到过这封情书。观众会由此联想到1957年毛泽东写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同样,毛泽东这深情怀念杨开慧的词,杨开慧生前也未看到。心心相印,千古绝唱。观众不禁为他们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情故事所敬佩和感染。也许,这恰是《湘江北去》的成功之处。
(作者系《湖南日报》原高级记者)
【責编/九月】
从1918年到1921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影片着力描述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杨开慧等热血青年追寻革命真理、筹建共产党的艰苦历程和卓越贡献。这是影视作品的创举,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反映这段历史的影片《湘江北去》,在创作上面临三大题材局限:一、真人真事。艺术虚构的空间非常逼仄。二、旧闻旧事。没有悬念,很难引起观众的欣赏期待。三、散地散事。从地域而言,主要有长沙、北京;从事件而言,主要有新民学会、北大图书馆、驱张运动,赴上海“一大”……或地或事,都较分散,缺乏重点,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很难形成一两个贯穿始终的故事。
对于这段历史,观众,尤其是有些生活阅历的观众,非常熟悉。他们观赏这部影片与观赏其它影片的目的和态度不一样,其侧重点有二:其一,看编导如何演绎这段历史,从而激发对民族历史的深情记忆。其二,看演员如何表演各自角色,从而产生对革命先驱的崇敬心理。
《湘江北去》克服了三大题材局限,既彰显其主旋律的基调,又张扬特色鲜明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在艺术上追求大实小虚,真实再现大的历史事件,合理虚构小的典型细节;在结构上运用“金线吊葫芦”的手法,以接受马克思主义到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根“金线”,吊起一串主要历史事件的“葫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物上定格于青春靓丽的造型设计,遂成偶像,抢人眼球。其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恋情。豆蔻年华的杨开慧,青春、靓丽、时尚、高雅,双目含情,摄人心魄(毛泽东的形象显得有点老气)。也许她超出了现实生活中杨开慧本人的秀美,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都愿意接受电影中的杨开慧形象。片中有三个典型的细节,再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贞爱情。其一,追车送围巾。眼看毛泽东乘坐的列车开始启动,杨开慧突然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在肖子升等人的帮助下,亲自把它送到毛泽东手中,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其二,踏雪拉车。大雪纷飞,杨开慧伫立雪地,目向前方。毛泽东亲手将杨开慧扶上人力车,踏雪拉车远去。车外,天寒地冻;车内,两个青年的热血都在沸腾,驱寒化冻。其三,车抛情书。杨开慧乘坐的列车渐渐远去,一封情书从窗外飞出,飞至毛泽东的手中。这情书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生死之恋。它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它是上个世纪末板仓房屋修缮时从砖墙夹缝中发现的杨开慧的手迹。它又是虚构的情节,因为毛泽东生前并未看到过这封情书。观众会由此联想到1957年毛泽东写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同样,毛泽东这深情怀念杨开慧的词,杨开慧生前也未看到。心心相印,千古绝唱。观众不禁为他们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情故事所敬佩和感染。也许,这恰是《湘江北去》的成功之处。
(作者系《湖南日报》原高级记者)
【責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