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远离“牛脾气”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最近同一友聊天谈及某领导干部时,说群众反映他“官大脾气长”,总发“牛脾气”。联想我从政过程中的诸多人和事,引发了我对领导干部“脾气”问题的思考。
  (2)
  脾气是人的情绪的一种表达,是人精神活动的组成部分,人都有点儿脾气。有人把人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有本事没脾气;第二种是有本事有脾气;第三种是没本事没脾气;第四种是没本事有脾气。能够令人亲近也最想亲近的是第一种人,这样的人令人敬仰且不会望而生畏;而最不能够亲近的人莫过于第四种,这样的人令人心中生厌,一般人都不愿与之接触。毫无疑问,我们应要求自己努力成为第一种人,决不做第四种人。
  (3)
  “脾气”实质上是自己情绪的反映,远离“牛脾气”关键是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生命中的一种元素,人的生活离不开情绪,它是我们对外面世界正常的心理反映。人的情绪像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又变幻莫测。情绪具有神奇的力量,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点燃才智、引发潜能的火把,也可以成为自我毁灭、断送前程的烈焰;既可以使平庸者创造出惊人之举,也可以使精明的人变成疯子。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练就做情绪的主人的本领,让情绪为自己服务,使之成为焕发精神、增添干劲、激发热情、提高工作效能的利器,而不能成为莽撞行事、影响工作的绊脚石。
  (4)
  在管理自己情绪中,尤其要控制愤怒,避免冲动。愤怒、冲动是一种强烈的、最具破坏性的情绪,它带有毁灭性的力量。俗语说,“冲动是魔鬼”。现实生活中,因沖动触犯刑律、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人不时出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如今在法院审理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冲动犯罪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一,有六成命案、重大伤害案件祸起冲动。在政界,由于冲动而事与愿违、招致失败的也大有人在。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一定要理智控制情绪,不能被愤怒这个“魔鬼”所控制与摆布,不要因一时冲动毁灭自己的成功乃至人生。
  (5)
  在脾气问题上,要理智管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明白凭什么发脾气,弄清楚情绪背后的实质问题。俗话说:“官大脾气长”,这不是必然。官大脾气不一定大,即使脾气大也不见得常发。倒是一些人,官不大脾气很大,大到总发火,发一些不值得发的火,发一些无缘由的火。我觉得,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才老发脾气,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但实际上并非都是别人错,也不是发了脾气就等于真理在手。有人说:“本事大的人脾气也大。”脾气与本事,并不都是正相关。有点儿真才实学的人都懂得:脾气不能当饭吃。倒是一些本事不大水平不高的人,脾气却不小。那是用发脾气来弥补本事不大在“权威”上留下的短板。拿脾气壮胆,凭武断办事,是由于自己内心里空虚。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信号,提示着自己与现实、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这种信号不能漠然视之,而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及时矫正,这样才能确保在从政路上健步前行。
  (6)
  多数的发脾气者,主要还是与“能耐”有关。“能”,就是本事、水平、技能;“耐”,是要受得住、禁得起,如耐烦、耐劳、耐心、耐性、耐力等等。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有做事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做事的耐力。比如,要有耐性,沉得住气,禁得住烦;要有耐心,不急躁,不浮躁;要有耐力,能承受,能持久,有韧劲;要耐劳,能吃苦,能受累等。“能”与“耐”有辩证关系。如果有“能”无“耐”,“能”就无以依附,干事的扎实、稳妥、持久就没有保证;如果有“耐”无“能”,那也干不成什么事,时间一长,牛脾气也会发出来。不过,一些官员容易发“牛脾气”,多不是或者不全是出在“能”上,而是出在“耐”上。有的耐不住寂寞,热衷于权力、地位、名誉,心浮气躁,好大喜功;有的耐不住清苦,热衷于金钱、财富、浮华,甚至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有的守不住气节,生活低级趣味,甚至为所欲为。这种无“耐”之人,一旦“心理不平衡”了,脾气就大起来了。
  (7)
  事实说明,情绪是可以管控的,“牛脾气”是可以少发或不发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修炼,通过“心理瑜伽”,提高自己控制和调适自己内心平衡的能力及水平,做到理性、理智,使自己情绪成熟。有人说,人生下来就有两个肚子,一个装“饭”,一个装“气”。装“饭”的肚子人们天天都在练;而装“气”的肚子不少人修炼得不够。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装“气”的肚子容量大了,对不顺心的事情就能够冷静理智地处理,驾驭不良情绪并加以有效排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牛脾气”,让自己拥有良好形象与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8)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能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单纯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事业成功,因为事业成功还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情商在决定事业成功方面甚至比智商还重要,而情商的核心是情绪控制。成功者都是善于调节情绪的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想清楚再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怎么想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鲍威尔的这一番话,道出了情绪调控的秘诀,也道出了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
  (责编/梁晓娟)
其他文献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个时期以来,在党内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猛药。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
期刊
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领导干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你不强大,问题就会强大。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  (1)  实践告诉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工作是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推进的。要做一名称职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工作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  (2)  
期刊
案件一:郎国章私分国有资产案  郎国章系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其在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任职期间,召开公司办公会研究决定,以单位发放奖金、误餐费、节日福利的名义将国有资产988,304元集体私分给公司全体职工。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被告人郎国章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期刊
身为领导干部,为了动员群众,凝聚力量,引领风气,改造社会,需要经常与群众沟通,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会说“老百姓的话”,即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话,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领导艺术。  习近平同志就特别擅长说“老百姓的话”。他上任后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公开讲话的开场白是:“大家好!让大家久等了”,一句家常话让人耳目一新,备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领导人与在场记者的距离。在谈到干部形象的重要示范意义时,
期刊
巡視工作是2013年中纪委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2013年,中央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巡视,其中第一轮巡视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实践证明,巡视制度是打击腐败卓有成效的重要武器,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都是在巡视期间发现的。人民群众对巡视工作高度关注,对巡视反腐的效果赞誉有加。乘着巡视工作取得巨大
期刊
习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  ——访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韩庆祥  我认为,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执政风格、执政特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还需自身硬”是近平同志在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打铁”,另一是“自身硬”。“打铁”,意味着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和困难是非常“坚硬”的,十八大报告主题词中有
期刊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十回大型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在河北卫视首播之后,这部作品在业内和受众朋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收视率超过同时段诸多综艺类节目,网上点击率连连攀升。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黄金收视时段播出了这部作品。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高度评价:“在当前娱乐、
期刊
决 策  蓝 波/画  忌 讳  刘志永/画  指示精神  蓝 波/画  官场匹诺曹  刘志永/画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广度上全覆盖,深度上有提升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但是,改革历来是且新且旧,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严复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前后两个阶段联系而不是割裂,既知何以为新,又知何以为守,且守且
期刊
2009年11月,广州市番禺区因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而遭到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自发组织的市民分别在多个地点相继签名抗议,近300名市民到市政府门前“散步”请愿,番禺区区委书记谭应华最终不得不表示,“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停建,什么时候70%以上的市民同意了,我们再开工。”这场市民与政府的较量是近年来公共决策与民意博弈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公众对政府决策参与缺失的焦虑和抗议,也反映了民众对公共决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