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二十余年来媒体活动与政治进程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体活动在政治民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媒体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方面促进民主发展,在某些方面限制民主进步。
关键词:台湾 媒体活动 民主
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①,是“某些人通过获取民众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②,这种精英民主理论所阐述的内容,比较符合今天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模式。而台湾媒体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报禁“解严”以来,其活动在台湾的民主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一、“解严”之后台湾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概况
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地区实行了38年的报禁和党禁。在这38年中,国民党、政、军绝对控制着台湾地区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一时期,台湾“政治体制的专制和威权性,形成了‘行政为主,媒介为从’的主从关系,新闻媒介表现了很强的同一性,控制性和政治事功”③。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正式宣布解除报禁和党禁。解严之后,报纸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台湾的报业竞争趋于激烈,国民党的报刊市场出现萎缩,经营也开始变得艰难。“民进党随着权力的膨胀,从无线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广播电台,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自成一个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亟力通过各种机关场所、媒体宣扬‘台独’理念和主张。”④而新党在解严的大好时机也发展了自己的媒体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机关刊物。
▲▲ 二、媒体活动的正向作用力——为民众参与政治竞争提供了平台
在解严之前,我国台湾地区的媒体表达是“墙头草,一边倒”的,媒体的这种困境背后是当时那种不公平的政治竞争机制——实质上的国民党一党独裁。报禁等的解严是台湾政治向民主迈出的一大步。各种党派建设或者控制的媒体,使他们公开拥有了自己的舆论平台和舆论武器。至少,媒体上不再只是释放一种声音,争论甚至是斗争也会显示在媒体的报道之中。
媒体反映着这种积极发展的政治公平竞争,同时也作用着这种政治竞争。对于以前只是被政治影响而从未或者未能影响政治的台湾民众,反映在媒体上的政治竞争使得他们日益关注、了解和理解政治以至于最终投入到政治中去。媒体活动为民众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另一方面,因为媒体对民众有很强的影响力量,所以其也成为政党不可舍弃的尖锐武器。
大选是台湾政治这个大锅中能炒出来的最火爆的菜肴,反映的也是最为赤裸裸的政治竞争。台湾媒体在台湾领导人大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就拿时间最近的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来看,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的副手金浦聪就是一位应对媒体的高手。而陈水扁在媒体上大塑个人形象以及与己相关的弊案的媒体爆料使其一时间灰头土脸的事实都证明了媒体在政治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 三、媒体活动的反向作用——政党钳制下的媒体活动粉饰虚假民主
但我们又要看到,无论“戒严”时期的台湾媒体还是“解严”之后的台湾媒体,都始终无法摆脱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控制。国民党严格限制之下的媒体反映的是国民党“复国”和反攻大陆的理想,民进党控制下的媒体则抓住“台独”“本土”的情结不放。解严之后的媒体,即使可以发表一些对控制其生存的政治党派的不利言论,可以对一些政治领导人进行正当的和不正当的人身攻击,可以披露一些触及政党利益的新闻事实,但是一旦对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击则遭受扼杀在所难免。
民众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便无疑已经被媒体牵引到了服从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的道路之上。媒体活动影响民众,使其投身政治,但是媒体活动又在努力地规划着轨道,促使民众只能沿着这些轨道前行。民众在民主政治的舞台上只能扮演一些指定的角色,而并无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而言,这就是部分的民主,或者说虚假的民主。
▲▲ 四、媒体活动自身的矛盾和契机
大众媒体自诞生以来就无法和政党斗争完全分开,尽管代表大众媒体的诞生和繁荣的美国早期报刊都标榜“绝对独立”,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的市场化媒体也声称政治立场上的“绝对自由”,但是无论是独立还是自由,这两种幸运之神都从未降临媒体头上。
媒体的“社会公器”的身份、商业市场超浪者的身份和作为政治角逐力量的身份,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台湾地区媒体的活跃行动带来了民主建设的曙光,但同时这些媒体背后的推手又为其布置下阻碍民主建设的阴霾,这两种相反的力量,无不应验了以下这样的道理:
“所以,资产阶级有关自由、个人主义和权利等观念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掩饰阶级统治与控制的意识形态,但也包含了批判与解放的契机······”⑤
①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 第2版 第247页
② [美]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337页
③ 陈飞宝 《台湾大众媒体与政党权力之争》 台湾研究·政治 1999年第4期
④ 陈飞宝 《台湾大众媒体与政党权力之争》 台湾研究·政治 1999年第4期
⑤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 商务印书馆 第190页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的引述
(责任编辑:段玉)
关键词:台湾 媒体活动 民主
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①,是“某些人通过获取民众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②,这种精英民主理论所阐述的内容,比较符合今天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模式。而台湾媒体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报禁“解严”以来,其活动在台湾的民主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一、“解严”之后台湾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概况
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地区实行了38年的报禁和党禁。在这38年中,国民党、政、军绝对控制着台湾地区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一时期,台湾“政治体制的专制和威权性,形成了‘行政为主,媒介为从’的主从关系,新闻媒介表现了很强的同一性,控制性和政治事功”③。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正式宣布解除报禁和党禁。解严之后,报纸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台湾的报业竞争趋于激烈,国民党的报刊市场出现萎缩,经营也开始变得艰难。“民进党随着权力的膨胀,从无线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广播电台,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自成一个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亟力通过各种机关场所、媒体宣扬‘台独’理念和主张。”④而新党在解严的大好时机也发展了自己的媒体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机关刊物。
▲▲ 二、媒体活动的正向作用力——为民众参与政治竞争提供了平台
在解严之前,我国台湾地区的媒体表达是“墙头草,一边倒”的,媒体的这种困境背后是当时那种不公平的政治竞争机制——实质上的国民党一党独裁。报禁等的解严是台湾政治向民主迈出的一大步。各种党派建设或者控制的媒体,使他们公开拥有了自己的舆论平台和舆论武器。至少,媒体上不再只是释放一种声音,争论甚至是斗争也会显示在媒体的报道之中。
媒体反映着这种积极发展的政治公平竞争,同时也作用着这种政治竞争。对于以前只是被政治影响而从未或者未能影响政治的台湾民众,反映在媒体上的政治竞争使得他们日益关注、了解和理解政治以至于最终投入到政治中去。媒体活动为民众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另一方面,因为媒体对民众有很强的影响力量,所以其也成为政党不可舍弃的尖锐武器。
大选是台湾政治这个大锅中能炒出来的最火爆的菜肴,反映的也是最为赤裸裸的政治竞争。台湾媒体在台湾领导人大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就拿时间最近的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来看,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的副手金浦聪就是一位应对媒体的高手。而陈水扁在媒体上大塑个人形象以及与己相关的弊案的媒体爆料使其一时间灰头土脸的事实都证明了媒体在政治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 三、媒体活动的反向作用——政党钳制下的媒体活动粉饰虚假民主
但我们又要看到,无论“戒严”时期的台湾媒体还是“解严”之后的台湾媒体,都始终无法摆脱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控制。国民党严格限制之下的媒体反映的是国民党“复国”和反攻大陆的理想,民进党控制下的媒体则抓住“台独”“本土”的情结不放。解严之后的媒体,即使可以发表一些对控制其生存的政治党派的不利言论,可以对一些政治领导人进行正当的和不正当的人身攻击,可以披露一些触及政党利益的新闻事实,但是一旦对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击则遭受扼杀在所难免。
民众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便无疑已经被媒体牵引到了服从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的道路之上。媒体活动影响民众,使其投身政治,但是媒体活动又在努力地规划着轨道,促使民众只能沿着这些轨道前行。民众在民主政治的舞台上只能扮演一些指定的角色,而并无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而言,这就是部分的民主,或者说虚假的民主。
▲▲ 四、媒体活动自身的矛盾和契机
大众媒体自诞生以来就无法和政党斗争完全分开,尽管代表大众媒体的诞生和繁荣的美国早期报刊都标榜“绝对独立”,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的市场化媒体也声称政治立场上的“绝对自由”,但是无论是独立还是自由,这两种幸运之神都从未降临媒体头上。
媒体的“社会公器”的身份、商业市场超浪者的身份和作为政治角逐力量的身份,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台湾地区媒体的活跃行动带来了民主建设的曙光,但同时这些媒体背后的推手又为其布置下阻碍民主建设的阴霾,这两种相反的力量,无不应验了以下这样的道理:
“所以,资产阶级有关自由、个人主义和权利等观念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掩饰阶级统治与控制的意识形态,但也包含了批判与解放的契机······”⑤
①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 第2版 第247页
② [美]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337页
③ 陈飞宝 《台湾大众媒体与政党权力之争》 台湾研究·政治 1999年第4期
④ 陈飞宝 《台湾大众媒体与政党权力之争》 台湾研究·政治 1999年第4期
⑤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 商务印书馆 第190页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的引述
(责任编辑: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