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创造,而创造力又是正常儿童普遍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在创新教育中,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核心。
关键词: 科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理念,是基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对人才观的思考。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造,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的创造力,都要多的创造性人才。在创新教育中,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核心。而创造力又是正常儿童普遍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坚信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儿童拿起小树枝就能给布娃娃打针,把粉笔切成片就可當做孩子吃的西药,能把一块没有颜色的木头当做一匹马,用一团泥捏一捏当成小白兔……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没有意义,但就儿童的心理结构和已知水平而言,多少已包含了创(新)造成分。
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几乎所有的创造活动都少不了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被称为创造力在认知层面上的两大支柱。而在儿童的创造力中,创造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儿童想象的随意性、跳跃性、非现实性也更加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加推动儿童的创造活动。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何使其具有感知敏锐、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以及思维灵活、流畅,不追求唯一正确答案、想象力丰富等创造性人格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首先让幼儿真正地探索起来
幼儿天生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尤其是3—6、7岁的幼儿,由于对任何事物都想探究一番,头脑里充满天真的幻想。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的鼓励、引导,切不可轻率地认为这是“胡闹”。让孩子们真正地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场地,宽裕的时间,以及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发明千千万,在于一个问……”在活动《针管》这一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探究的重要。在和孩子们观察了针管上的刻度、结构之后,我放开手让孩子们玩起来水,随后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一抽推进器,里面就进水。”“有时候能抽进许多空气。”我随意的用手指堵了一个小朋友针管前的小口,这个孩子就叫了起来,“抽不动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试着抽动,“老师,我还发现堵住口,也推不出空气。”“水也推不出来。”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存在。这个课时进行到让幼儿了解油水混合时,孩子不仅探究到了油比水轻,油水不溶,经过孩子们自己剧烈的晃动,还发现油水相溶的假象——乳浊液。(查资料得知)原来科学发明、创造就在孩子们的不经意玩耍中、探究过程中。从此,我更坚信地让孩子们真正地探究每个活动内容,教师只做巧妙的引导,绝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二、让幼儿实实在在地观察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经常谈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孩子观察一下这个物体等之类的话语。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发现。幼儿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以及幼儿生来具有的独特观察力和强烈的敏感性,只要与周围事物发生直接联系,他们就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但限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观察一般不细心、不全面、也不系统。我在认识《火》这个活动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器官参加感受,尤其是提问要不断地深化。如:“火苗的颜色全是黄色吗?”“蓝色的在哪?”“眯起眼睛你还会发现什么?”幼儿说:“我看到一线一线的光。”“我看到了扩散开的七色光(彩虹)。”孩子们真正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了火苗的全部外在特征。当时我就在寻思,有多少人(包括大人)对司空见惯的火苗的观察能比我们小朋友在这一节活动课上所了解得多。解放孩子的头脑、双眼、双手、嘴,以及空间、时间,使幼儿实实在在地观察,就是解放幼儿思维定势,鼓励幼儿发展创造。
三、使幼儿不着边际地遐想
日本著名育儿专家内藤主张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它是怎样的怪诞离奇,本质上都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为幼儿设置各种各样的动人情景,让幼儿置身于其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全身心,动脑筋想办法。于是孩子们很快地投入了角色,想出了各种各样符合客观的、荒诞离奇的办法,这时教师除了肯定、赞赏、理解、参与之外别无他法。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到了极点,跳跃性更大、随意性、非现实性也更加明显,创造力不断地在乐趣中产生。比如在《磁铁》活动中,请孩子们为太钢叔叔们从废弃物中挑出铁制品,孩子们真的相信了太钢叔叔们遇到了困难,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办法。从一开始用手拣出铁制品,用磁铁吸出铁制品、用铲子铲除等方法到制造出机器人专控器专拣铁制品、铁铲与磁铁合作挑选铁制品,最终集体创造出在吊车的头部装上强力磁铁来完成这个工作。孩子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获得成功。
四、使孩子们随机地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增长幼儿的见识,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获得更多的直接、间接经验,丰富想象的内容,并让幼儿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幼儿的生活是丰富的、有规律的,集体活动也是有数的,如何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在吃饭时、在散步时感受自然的美妙、探索自然的奥秘?我认为随机地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知识,积少成多,为幼儿的创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说刚过秋天的落叶吧,秋天,叶子像金色的地毯铺满大地,孩子们喜欢捡东西,收藏东西,收集树叶则是幼儿的一大乐趣,还可剪拼成各种动植物形象。树叶分类时还可利用这个时机,用启发式的提问了解、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按颜色、大小、形状等分类活动进行,使幼儿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接受美的教育。
随机教育还经常发生在事出意外之时。如在准备进行的生熟鸡蛋的辨别时,一个幼儿不小心打破鸡蛋而打乱了计划,既已如此,不如就地取材,让幼儿观察鸡蛋破裂后的状态。触摸蛋液,感受润滑,观察蛋的不同凹陷形状,等等。这种真正以幼儿为主体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不致使鲁莽的幼儿心情沉重,其实包括成人都会有失手之时。
五、高尚品德的培养渗透
幼儿期二、三岁至六、七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做到先入为主,就会在孩子大脑中留下好的痕迹。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早期品德教育,小时不管,溺爱迁就,甚至纵容、护短。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霸道”等恶习。在科学活动中,注重幼儿富有责任感,对同伴友好、同情、团结合作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大多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对亲朋好友的爱心,对自己负责的高尚品德。
创造力是根植于人类自身的一种伟大力量,高超的创造力需要广博的知识,浩瀚的心灵,深邃的智慧,坚韧的毅力,以及使命感。但是犹如任何一株参天大树无不发源于一棵小小的幼芽一样,幼芽受挫,大树安在?让我们每一位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师,都来细心地发现、照料幼儿创造力的幼芽,它萌发于你的平凡工作中,成长于你热爱幼儿的心坎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
关键词: 科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理念,是基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对人才观的思考。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造,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的创造力,都要多的创造性人才。在创新教育中,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核心。而创造力又是正常儿童普遍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坚信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儿童拿起小树枝就能给布娃娃打针,把粉笔切成片就可當做孩子吃的西药,能把一块没有颜色的木头当做一匹马,用一团泥捏一捏当成小白兔……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没有意义,但就儿童的心理结构和已知水平而言,多少已包含了创(新)造成分。
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几乎所有的创造活动都少不了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被称为创造力在认知层面上的两大支柱。而在儿童的创造力中,创造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儿童想象的随意性、跳跃性、非现实性也更加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加推动儿童的创造活动。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何使其具有感知敏锐、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以及思维灵活、流畅,不追求唯一正确答案、想象力丰富等创造性人格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首先让幼儿真正地探索起来
幼儿天生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尤其是3—6、7岁的幼儿,由于对任何事物都想探究一番,头脑里充满天真的幻想。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的鼓励、引导,切不可轻率地认为这是“胡闹”。让孩子们真正地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场地,宽裕的时间,以及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发明千千万,在于一个问……”在活动《针管》这一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探究的重要。在和孩子们观察了针管上的刻度、结构之后,我放开手让孩子们玩起来水,随后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一抽推进器,里面就进水。”“有时候能抽进许多空气。”我随意的用手指堵了一个小朋友针管前的小口,这个孩子就叫了起来,“抽不动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试着抽动,“老师,我还发现堵住口,也推不出空气。”“水也推不出来。”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存在。这个课时进行到让幼儿了解油水混合时,孩子不仅探究到了油比水轻,油水不溶,经过孩子们自己剧烈的晃动,还发现油水相溶的假象——乳浊液。(查资料得知)原来科学发明、创造就在孩子们的不经意玩耍中、探究过程中。从此,我更坚信地让孩子们真正地探究每个活动内容,教师只做巧妙的引导,绝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二、让幼儿实实在在地观察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经常谈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孩子观察一下这个物体等之类的话语。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发现。幼儿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以及幼儿生来具有的独特观察力和强烈的敏感性,只要与周围事物发生直接联系,他们就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但限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观察一般不细心、不全面、也不系统。我在认识《火》这个活动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器官参加感受,尤其是提问要不断地深化。如:“火苗的颜色全是黄色吗?”“蓝色的在哪?”“眯起眼睛你还会发现什么?”幼儿说:“我看到一线一线的光。”“我看到了扩散开的七色光(彩虹)。”孩子们真正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了火苗的全部外在特征。当时我就在寻思,有多少人(包括大人)对司空见惯的火苗的观察能比我们小朋友在这一节活动课上所了解得多。解放孩子的头脑、双眼、双手、嘴,以及空间、时间,使幼儿实实在在地观察,就是解放幼儿思维定势,鼓励幼儿发展创造。
三、使幼儿不着边际地遐想
日本著名育儿专家内藤主张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它是怎样的怪诞离奇,本质上都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为幼儿设置各种各样的动人情景,让幼儿置身于其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全身心,动脑筋想办法。于是孩子们很快地投入了角色,想出了各种各样符合客观的、荒诞离奇的办法,这时教师除了肯定、赞赏、理解、参与之外别无他法。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到了极点,跳跃性更大、随意性、非现实性也更加明显,创造力不断地在乐趣中产生。比如在《磁铁》活动中,请孩子们为太钢叔叔们从废弃物中挑出铁制品,孩子们真的相信了太钢叔叔们遇到了困难,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办法。从一开始用手拣出铁制品,用磁铁吸出铁制品、用铲子铲除等方法到制造出机器人专控器专拣铁制品、铁铲与磁铁合作挑选铁制品,最终集体创造出在吊车的头部装上强力磁铁来完成这个工作。孩子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获得成功。
四、使孩子们随机地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增长幼儿的见识,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获得更多的直接、间接经验,丰富想象的内容,并让幼儿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幼儿的生活是丰富的、有规律的,集体活动也是有数的,如何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在吃饭时、在散步时感受自然的美妙、探索自然的奥秘?我认为随机地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知识,积少成多,为幼儿的创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说刚过秋天的落叶吧,秋天,叶子像金色的地毯铺满大地,孩子们喜欢捡东西,收藏东西,收集树叶则是幼儿的一大乐趣,还可剪拼成各种动植物形象。树叶分类时还可利用这个时机,用启发式的提问了解、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按颜色、大小、形状等分类活动进行,使幼儿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接受美的教育。
随机教育还经常发生在事出意外之时。如在准备进行的生熟鸡蛋的辨别时,一个幼儿不小心打破鸡蛋而打乱了计划,既已如此,不如就地取材,让幼儿观察鸡蛋破裂后的状态。触摸蛋液,感受润滑,观察蛋的不同凹陷形状,等等。这种真正以幼儿为主体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不致使鲁莽的幼儿心情沉重,其实包括成人都会有失手之时。
五、高尚品德的培养渗透
幼儿期二、三岁至六、七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做到先入为主,就会在孩子大脑中留下好的痕迹。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早期品德教育,小时不管,溺爱迁就,甚至纵容、护短。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霸道”等恶习。在科学活动中,注重幼儿富有责任感,对同伴友好、同情、团结合作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大多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对亲朋好友的爱心,对自己负责的高尚品德。
创造力是根植于人类自身的一种伟大力量,高超的创造力需要广博的知识,浩瀚的心灵,深邃的智慧,坚韧的毅力,以及使命感。但是犹如任何一株参天大树无不发源于一棵小小的幼芽一样,幼芽受挫,大树安在?让我们每一位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师,都来细心地发现、照料幼儿创造力的幼芽,它萌发于你的平凡工作中,成长于你热爱幼儿的心坎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