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究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对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直接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好多网络资源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资源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目的。“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太阳光有哪些颜色?通过哪些物体能折射出什么颜色?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太阳光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可以通过水、玻璃等物体折射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在如执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请学生为美丽的颐和园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颐和园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此外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有创新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样,有创新的学习,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利用网络资源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如《牧场之国》,作者运用了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然而只依托课文的描述和一幅插图,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牧场之国”的美,这需要一种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而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无法身临其境,难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笔者设计了“真正的荷兰”热点交流,指导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荷兰的资料,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们纷纷将网上资料与同学共享。通过“留言板”,学生就荷兰的花卉、风车、牧场和运河等风光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样教与学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将网络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学区)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究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对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直接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好多网络资源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资源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目的。“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太阳光有哪些颜色?通过哪些物体能折射出什么颜色?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太阳光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可以通过水、玻璃等物体折射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在如执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请学生为美丽的颐和园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颐和园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此外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有创新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样,有创新的学习,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利用网络资源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如《牧场之国》,作者运用了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然而只依托课文的描述和一幅插图,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牧场之国”的美,这需要一种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而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无法身临其境,难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笔者设计了“真正的荷兰”热点交流,指导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荷兰的资料,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们纷纷将网上资料与同学共享。通过“留言板”,学生就荷兰的花卉、风车、牧场和运河等风光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样教与学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将网络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