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的视觉形象是按照视觉规律发展的一门学科,是靠体、色彩、明暗、形象、结构、空间等来表现物体,是纯粹的视觉层面产物。电影美术的视觉性不仅需要从剧本中得到視觉理念的灵感,而且需要在语言转换方面不断发挥造型艺术的特性,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和激活视觉形象的质量。与游戏设计中的美术师不一样,在影视作品中,从美术师获得剧本的那一刻开始,整个美术部门需要承受来自创作部门的认同压力,大量的文字信息便需要经由设计师转化为视觉形象、调度方式和拍摄数据等。因此,美术指导不是仅仅站在美学角度进行图像创作那么单纯的工作,导演和各部门会检验方案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满足视觉形象、是否满足演员表演、是否产生有效的效果。而摄影师会检验不经的角度是否可能产生有效的结构,摄影是否方便,光线照射的位置是否合適、有没有测光孔等等。总之,美术指导在前期需要具备多种创作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具备导演的预见性,场景需要体验演员表演的动作设计、摄影机的拍摄角度,照明的灯光位置甚至包括制片方的预算问题。这一切都要求美术指导必须站在公共视角对待所有设计细节,学会全方位考察方案的能力,才能有可能避免设计方案存在缺失。在初始化的过程中,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1、美术视觉下的剧本分析
电影美术的文学思考主要是指美术部门从形象设计角度对剧本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思考源自对剧本的分析和把控能力。电影的视觉性必然会影响到剧本的创作,这是电影对材料的特殊认定。当剧本与设计人员互动时,它便会与设计者的审美意识、个人阅历、文化品位和创作风格相混合。同样一个剧本在不同的创作者手里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风格。无论是美术师的制作素质、绘画素质还是文学修养,都会对文字的视觉化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剧本从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可以是以下几个过程:首先,美术指导会根据剧本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着重点放在人物和事件身上,了解事件的背景,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其次,进行视觉上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对各种相关图片的参考,逐渐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动手实际操作,从草图出发,建立初始化的形象,结合镜头画面有效的勾勒出形象的各种角度,在这个过程中,草图并不需要勾勒的非常清楚,中间可能会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会被否定,而整个的流程基本上只需要导演,美术指导和摄影师三个方面协调即可。
2、人物信息的深度思考
剧本到视觉语言的转换,是以人物为坐标逐渐拓展而成的,剧本所描绘的不同空间和故事发展情节,都可以集中在人物身上。所以,是人物的磁场效应干扰和界定了各种样式的环境关系。因此读剧本,分析剧本中的场景和风格都不妨从人物开始,一步步构建影片的视觉层次。
对人物的分析过程中,往往可以确认一下几个因素:
1.对人物形象有着基础性的了解,对基础性的设计和人物本质特征有着更好地把握;
2.当吧角色导入到环境中时,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的走向,达到人与场景交互的目的;
3.对人物与环境深入了解后,可以全面阐释整个事件与人物的发展脉络,明确人物在场景中发生动作的层次关系,这会有助于对场景结构产生整体认识;
4.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研究人物可以获得更多的设计资源;
5.最后,也可以充分思考场面调度元素。
3、换位思考的意识
电影拍摄中的综合性可以突显不同部门的表现优势,所以这些部门都会试图去彰显自己的专业特点。但是在电影制作中,需要一种机制来调节和维系这些部门的能力和才智,并适当加以控制,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创作的有序排列,使得影片符合整体设计的需要。这就需要美术部门在前期转化剧本语言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其他部门的想法。好比,对于场景而言,导演会考虑剧情怎么在这个结构中展开,如何安排演员的调度、镜头从场景中的什么地方拍最合适、这个场景是否接近他的个人意愿等。一般情况下,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美术创作者的思考需要力求站在效果上进行宏观的把控,专业方向可以涉及调度关系、人物走位、演员的表演、机位的角度、运动关系、灯光位置、录音空间等等。因此,美术设计是整个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导演创作核心成员,要像导演那样去统筹全局,避免过分强调个人的创作意识而影响这个电影的艺术效果。如果想要很好的把握导演的创作思路,交流是重要的环节,是达成共识的基础,它更容易使美术设计的方案和导演的意图吻合。可以说,站在其他部门去思考创作,并且及时的沟通交流是成功的重要渠道。
总之,在前期的创作当中,自身的美术创作是一个很宽泛的语言,中间需要考虑到的细节和需要沟通的地方不仅不能被忽略,而且重要性甚于美术创作本身。因为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视觉呈现需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而美术部门需要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协调和帮助呈现这些部门,而不单单是独立存在。
1、美术视觉下的剧本分析
电影美术的文学思考主要是指美术部门从形象设计角度对剧本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思考源自对剧本的分析和把控能力。电影的视觉性必然会影响到剧本的创作,这是电影对材料的特殊认定。当剧本与设计人员互动时,它便会与设计者的审美意识、个人阅历、文化品位和创作风格相混合。同样一个剧本在不同的创作者手里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风格。无论是美术师的制作素质、绘画素质还是文学修养,都会对文字的视觉化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剧本从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可以是以下几个过程:首先,美术指导会根据剧本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着重点放在人物和事件身上,了解事件的背景,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其次,进行视觉上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对各种相关图片的参考,逐渐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动手实际操作,从草图出发,建立初始化的形象,结合镜头画面有效的勾勒出形象的各种角度,在这个过程中,草图并不需要勾勒的非常清楚,中间可能会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会被否定,而整个的流程基本上只需要导演,美术指导和摄影师三个方面协调即可。
2、人物信息的深度思考
剧本到视觉语言的转换,是以人物为坐标逐渐拓展而成的,剧本所描绘的不同空间和故事发展情节,都可以集中在人物身上。所以,是人物的磁场效应干扰和界定了各种样式的环境关系。因此读剧本,分析剧本中的场景和风格都不妨从人物开始,一步步构建影片的视觉层次。
对人物的分析过程中,往往可以确认一下几个因素:
1.对人物形象有着基础性的了解,对基础性的设计和人物本质特征有着更好地把握;
2.当吧角色导入到环境中时,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的走向,达到人与场景交互的目的;
3.对人物与环境深入了解后,可以全面阐释整个事件与人物的发展脉络,明确人物在场景中发生动作的层次关系,这会有助于对场景结构产生整体认识;
4.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研究人物可以获得更多的设计资源;
5.最后,也可以充分思考场面调度元素。
3、换位思考的意识
电影拍摄中的综合性可以突显不同部门的表现优势,所以这些部门都会试图去彰显自己的专业特点。但是在电影制作中,需要一种机制来调节和维系这些部门的能力和才智,并适当加以控制,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创作的有序排列,使得影片符合整体设计的需要。这就需要美术部门在前期转化剧本语言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其他部门的想法。好比,对于场景而言,导演会考虑剧情怎么在这个结构中展开,如何安排演员的调度、镜头从场景中的什么地方拍最合适、这个场景是否接近他的个人意愿等。一般情况下,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美术创作者的思考需要力求站在效果上进行宏观的把控,专业方向可以涉及调度关系、人物走位、演员的表演、机位的角度、运动关系、灯光位置、录音空间等等。因此,美术设计是整个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导演创作核心成员,要像导演那样去统筹全局,避免过分强调个人的创作意识而影响这个电影的艺术效果。如果想要很好的把握导演的创作思路,交流是重要的环节,是达成共识的基础,它更容易使美术设计的方案和导演的意图吻合。可以说,站在其他部门去思考创作,并且及时的沟通交流是成功的重要渠道。
总之,在前期的创作当中,自身的美术创作是一个很宽泛的语言,中间需要考虑到的细节和需要沟通的地方不仅不能被忽略,而且重要性甚于美术创作本身。因为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视觉呈现需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而美术部门需要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协调和帮助呈现这些部门,而不单单是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