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创新是推行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本文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什么是好的技术、技术引进中的学习和转移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对技术创新认识的几个误区。认为在科学和技术中重视技术是技术跟随者的理性选择,技术的好坏应该由市场来检验,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可以是技术引进,但是技术引进后更应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隐性知识;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3
一、引言
技术对一国生产力的影响在过去数百年里已得到了事实的充分证明,作为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技术决定着用什么样的手段去作用于什么样的劳动对象,进而影响着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技术如此重要,自然使得“如何有更好的技术”这一问题的价值彰显无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对一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肯定技术的价值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积极的态度如果缺乏理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令人遗憾和沮丧的结果,在当前中国的技术创新热潮中,固然不乏亮点,但也的确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尤为突出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不清,对研究和开发的分界模糊,对技术的“好”与“坏”缺乏判断的标准,对技术引进和扩散的规律缺乏认识,在“追赶”情绪的支配下,忽视基本国情,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大而全”,研究和开发并重,为了自主创新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忽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结果是大量的创新资源浪费而仍然效率低下。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除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真正经历了从科学知识到技术应用的完整自主创新之外,其他发达国家无一不经历了从“跟随者”到“领导者”的历程。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当“领导者”的能力,而要扮演好“跟随者”的角色,必须对有限的创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当前国家推行驱动战略,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技术创新的误区,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对技术认识的几个误区
(一)技术仅是科学的应用
产生这一错误认识的根源首先在于对科学和技术的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简称科技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但是稍有一点不假思索都会令我们将之或混为一谈或完全割裂。很多时候我们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此时我们往往将二者意会为同一个东西。而实际情况却是,科学和技术二者关系密切,却又所指迥异。麦克金(McGinn)将技术与科学作了如下的区分[1]:技术是一种致力于创造(制作或装配物质产品的)工艺的人类活动形式,其根本作用在于拓展人类的实践领域。科学是一种致力于创造(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论的人类活动形式,其根本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可见,目的性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区别,科学和技术比起来简直是漫无目的,或是仅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自然的本来面目,技术则致力于人造物的生产,而人造物的生产一定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这样一来,科学无疑显得“高大上”,顺理成章的成为主角,而技术则沦为配角,技术仅是科学的应用。这一种观念的实质在于认为新技术总是来自科学的应用。其实未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非三言俩语能说清楚,然而,在许多时候,“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这一观念占着统治地位。
科学技术史表明,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技术引导科学而不是相反。技术的进步会得益于科学的发展,但是二者联系并没有想象中紧密。技术引导科学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蒸汽机原形的发明和技术的持续改进。在卡诺(Carnot)创建热力学一个世纪之前,蒸汽机就已经存在了。瓦特看到被开水顶起的茶壶盖也许就有了发明蒸汽机的最初想法。而热力学分明是卡诺在对蒸汽机效率的实际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为了给皇帝鉴定皇冠的真假一筹莫展,他在洗澡时偶然发现,一坐进澡盆水便会往外溢,同时身体被轻轻托起。由此阿基米德得到了测量金属比重的方法,并进一步地发现了浮力定理。这个定理的发现对造船技术的发展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古者“見窍木浮而为舟”,可见,船的发明和制造技术至少在一开始和这个定理并无多大关系。即便是在高科技领域,如20世纪的航空工业,技术进步或许依然领先于科学进步。文森蒂(Vincenti)指出[2],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年后,大多数机翼仍然选自机型目录。直到1936年,在风洞或飞行中共测试了大约2000种形状的机翼,而这些机翼主要产生于经验法则并没有得到多少流体力学的指导。
揭开“技术只是科学的运用”这一认识误区,并非要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制造一条人为的鸿沟,但是这个认识误区的存在导致人们认为科学知识比技术知识更有价值。实际上现在科学越发技术化而技术越发科学化,科学和技术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技术创新通常并不意味着要先对科学进行投资,科研投资也许非常重要,技术和工业似乎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事实却是相反的例子比比皆是,印度和墨西哥等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国家所属的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却收效甚微。
伴随上一错误认识的是研究和开发的关系,研究和开发简称研发或者叫R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隐性知识;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3
一、引言
技术对一国生产力的影响在过去数百年里已得到了事实的充分证明,作为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技术决定着用什么样的手段去作用于什么样的劳动对象,进而影响着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技术如此重要,自然使得“如何有更好的技术”这一问题的价值彰显无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对一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肯定技术的价值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积极的态度如果缺乏理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令人遗憾和沮丧的结果,在当前中国的技术创新热潮中,固然不乏亮点,但也的确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尤为突出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不清,对研究和开发的分界模糊,对技术的“好”与“坏”缺乏判断的标准,对技术引进和扩散的规律缺乏认识,在“追赶”情绪的支配下,忽视基本国情,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大而全”,研究和开发并重,为了自主创新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忽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结果是大量的创新资源浪费而仍然效率低下。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除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真正经历了从科学知识到技术应用的完整自主创新之外,其他发达国家无一不经历了从“跟随者”到“领导者”的历程。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当“领导者”的能力,而要扮演好“跟随者”的角色,必须对有限的创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当前国家推行驱动战略,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技术创新的误区,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对技术认识的几个误区
(一)技术仅是科学的应用
产生这一错误认识的根源首先在于对科学和技术的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简称科技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但是稍有一点不假思索都会令我们将之或混为一谈或完全割裂。很多时候我们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此时我们往往将二者意会为同一个东西。而实际情况却是,科学和技术二者关系密切,却又所指迥异。麦克金(McGinn)将技术与科学作了如下的区分[1]:技术是一种致力于创造(制作或装配物质产品的)工艺的人类活动形式,其根本作用在于拓展人类的实践领域。科学是一种致力于创造(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论的人类活动形式,其根本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可见,目的性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区别,科学和技术比起来简直是漫无目的,或是仅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自然的本来面目,技术则致力于人造物的生产,而人造物的生产一定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这样一来,科学无疑显得“高大上”,顺理成章的成为主角,而技术则沦为配角,技术仅是科学的应用。这一种观念的实质在于认为新技术总是来自科学的应用。其实未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非三言俩语能说清楚,然而,在许多时候,“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这一观念占着统治地位。
科学技术史表明,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技术引导科学而不是相反。技术的进步会得益于科学的发展,但是二者联系并没有想象中紧密。技术引导科学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蒸汽机原形的发明和技术的持续改进。在卡诺(Carnot)创建热力学一个世纪之前,蒸汽机就已经存在了。瓦特看到被开水顶起的茶壶盖也许就有了发明蒸汽机的最初想法。而热力学分明是卡诺在对蒸汽机效率的实际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为了给皇帝鉴定皇冠的真假一筹莫展,他在洗澡时偶然发现,一坐进澡盆水便会往外溢,同时身体被轻轻托起。由此阿基米德得到了测量金属比重的方法,并进一步地发现了浮力定理。这个定理的发现对造船技术的发展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古者“見窍木浮而为舟”,可见,船的发明和制造技术至少在一开始和这个定理并无多大关系。即便是在高科技领域,如20世纪的航空工业,技术进步或许依然领先于科学进步。文森蒂(Vincenti)指出[2],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年后,大多数机翼仍然选自机型目录。直到1936年,在风洞或飞行中共测试了大约2000种形状的机翼,而这些机翼主要产生于经验法则并没有得到多少流体力学的指导。
揭开“技术只是科学的运用”这一认识误区,并非要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制造一条人为的鸿沟,但是这个认识误区的存在导致人们认为科学知识比技术知识更有价值。实际上现在科学越发技术化而技术越发科学化,科学和技术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技术创新通常并不意味着要先对科学进行投资,科研投资也许非常重要,技术和工业似乎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事实却是相反的例子比比皆是,印度和墨西哥等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国家所属的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却收效甚微。
伴随上一错误认识的是研究和开发的关系,研究和开发简称研发或者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