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历史悠长,曲种众多,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专家称曲艺是离老百姓最近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文化优势之一,如此评价毫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曾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门学问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做支撑,才能更快更好健康发展,才会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科技大学编写的《快板表演艺术》一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无疑是对快板传承和发展的最好诠释。《快板表演艺术》将快板这种板诵类曲种的历史沿革和表演技法及创作方法等艺术理论,完整梳理,归纳成册,为快板艺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过去,诸多曲艺艺术仅仅是靠着口传心授师带徒的教育方式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当然,这有它的长处和弊端。实践,是口传心授的第一课堂。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很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一时百花齐放。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变成系统化的统一教材,问题可能在于,受当时艺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及时用文字记载或无做影音记录的条件,而且这种方式传到今天还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这是我心中的疑惑。那么我们传统的曲艺艺术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呢?
《快板表演艺术》的出版,让我找到了答案。
快板,是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红花,让这朵花开得更大更艳,除了天然的阳光雨露,还需要人为的呵护和管理。这本教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快板”一词的由来、快板的前身——数来宝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曲种溯源这是非常正确且必要的,就好像“修板凳你得了解板凳是什么材料做的”一样。从数来宝的诞生到快板一词的出现,再到1953年“快板书”的定名,以及其他用快板作为伴奏乐器的天津快板、大同数来宝等,此教材都做了详尽说明。包括“高”“王”“李”三大流派开场板的具体打法,详细且非常完整,可见编者用心之深,用情之切。
这本教材中,就竹板如何击打、伴奏以及演员如何演唱和进行快板创作几个大方面,把以前老前辈们口传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利用科学且系统的数字符号和生动详尽的语言进行表述、标识,让读者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快板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文字是跳动的、有活力的、更是有生命力的。如何将绘声绘色的舞台表演转化成“会说话”的理论文字,《快板表演艺术》做到了。
纵观全书,布局合理,内容去繁就简,便于理解,尤其将快板表演和创作中的重点难点条分缕析地进行剖讲,易于读者阅读和接受,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快板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曾与友人商讨过“曲艺有无标准”的问题,友人说,“曲艺这门艺术是没有对错的艺术,只分好坏。”乍一听这句话,好像并没有太大问题。懂曲艺的朋友都了解,同一句台词,甲和乙两个人都唱,各自演唱方式不同,反响也不同,那么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似乎真的没有对错,只是观众更喜欢哪种处理方法,何况每个人的审美观也不一样,俗语说,“有喜欢孙猴儿的就有喜欢八戒的”。但是,我个人拙见,细分析曲艺还是有对错的,没有对错怎么区分好坏呢?那么,就快板而言,什么是对错呢?对与错就是标准与不标准,这本教材就是关于标准的参考书。
单就第五章“快板书艺术技巧”来谈,从“练声”“练情”“练吐字”“练动作”,到快板书的节子伴奏点式、十种基本句式和六种组合句式,以及如何运用气息等几大方面,这都是快板艺术审美的基础和标准。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的理论学习,就无法谈到第七节的“演唱技巧”。技巧,是在技术之上熟能生巧。没有技术,何谈艺术?只有全部掌握基本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做艺术处理。记得《挑战不可能》栏目有这么一幕,有一位工人师傅用铲车开啤酒瓶盖。先不谈这是不是艺术,单从他掌握铲车技术而言,已经诠释了“熟能生巧”的概念。第七节“快板书的演唱技巧”,就是给快板书从业者如何从熟练掌握基本功到一个专业演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书中提到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先生根据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归纳总结的一首“艺诀诗”,正是给标准做了理论的定义和提升,且极具实用性。
如果单看“快板书的创作”和“经典作品学习”两章,这又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就创作而言,此教材中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关于快板书创作的原则。比如,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如何进行性格塑造、人物心理如何刻画、如何安排事件矛盾、如何设置故事情节等,将“有人儿”“有事儿”“有趣儿”“有劲儿”四大原则进行拆解,同时还包括题材的选择、运用辙韵的技巧,详尽无遗,无一不体现了《快板表演艺术》作为曲艺本科教材的分量和艺术价值。
在旧社会,很多艺人苦于奔波挣钱,养家全小,社会地位亦不能与今日比拟,在经济收入只够糊口的情况下,能接受教育识文断字之人更是凤毛麟角。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初步理论(或叫“艺谚”)就成了变相的没有文字的教材,如:“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说玩意儿是假、精气神儿是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些艺谚至今仍在沿用,说明这些理论就是精髓,而且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在当时,这就是艺人们赖以生存的法宝。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像快板这样的传统艺术是在变化中一代一代有序传承,加之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时至今日快板队伍中也有了很多高学历者。这样一支高学历的队伍,我相信会逐步完善老前辈们那些“心授”的理论观点,更加丰富快板艺术的理论宝库,从实践中总结而成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对快板艺术的影响势必是良性的。有了高学历的人才,就要有配套的理论教材,《快板表演艺术》正是承载着这种希望,填补了只有艺术没有教材的空白,让更多高学历者去选擇研究曲艺学科,让传统艺术逐步提升为高学历艺术,这样,我相信传统艺术就不会走进博物馆。
《快板表演艺术》等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的出版发行,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伟大工程,浓缩了老艺人老前辈的表演精华,又使这些精华变成文字永世保存,以启后世。吾辈当将曲艺艺术发扬光大,不负前宗!
(作者: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
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过去,诸多曲艺艺术仅仅是靠着口传心授师带徒的教育方式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当然,这有它的长处和弊端。实践,是口传心授的第一课堂。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很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一时百花齐放。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变成系统化的统一教材,问题可能在于,受当时艺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及时用文字记载或无做影音记录的条件,而且这种方式传到今天还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这是我心中的疑惑。那么我们传统的曲艺艺术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呢?
《快板表演艺术》的出版,让我找到了答案。
快板,是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红花,让这朵花开得更大更艳,除了天然的阳光雨露,还需要人为的呵护和管理。这本教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快板”一词的由来、快板的前身——数来宝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曲种溯源这是非常正确且必要的,就好像“修板凳你得了解板凳是什么材料做的”一样。从数来宝的诞生到快板一词的出现,再到1953年“快板书”的定名,以及其他用快板作为伴奏乐器的天津快板、大同数来宝等,此教材都做了详尽说明。包括“高”“王”“李”三大流派开场板的具体打法,详细且非常完整,可见编者用心之深,用情之切。
这本教材中,就竹板如何击打、伴奏以及演员如何演唱和进行快板创作几个大方面,把以前老前辈们口传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利用科学且系统的数字符号和生动详尽的语言进行表述、标识,让读者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快板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文字是跳动的、有活力的、更是有生命力的。如何将绘声绘色的舞台表演转化成“会说话”的理论文字,《快板表演艺术》做到了。
纵观全书,布局合理,内容去繁就简,便于理解,尤其将快板表演和创作中的重点难点条分缕析地进行剖讲,易于读者阅读和接受,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快板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是参考书更是工具书
曾与友人商讨过“曲艺有无标准”的问题,友人说,“曲艺这门艺术是没有对错的艺术,只分好坏。”乍一听这句话,好像并没有太大问题。懂曲艺的朋友都了解,同一句台词,甲和乙两个人都唱,各自演唱方式不同,反响也不同,那么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似乎真的没有对错,只是观众更喜欢哪种处理方法,何况每个人的审美观也不一样,俗语说,“有喜欢孙猴儿的就有喜欢八戒的”。但是,我个人拙见,细分析曲艺还是有对错的,没有对错怎么区分好坏呢?那么,就快板而言,什么是对错呢?对与错就是标准与不标准,这本教材就是关于标准的参考书。
单就第五章“快板书艺术技巧”来谈,从“练声”“练情”“练吐字”“练动作”,到快板书的节子伴奏点式、十种基本句式和六种组合句式,以及如何运用气息等几大方面,这都是快板艺术审美的基础和标准。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的理论学习,就无法谈到第七节的“演唱技巧”。技巧,是在技术之上熟能生巧。没有技术,何谈艺术?只有全部掌握基本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做艺术处理。记得《挑战不可能》栏目有这么一幕,有一位工人师傅用铲车开啤酒瓶盖。先不谈这是不是艺术,单从他掌握铲车技术而言,已经诠释了“熟能生巧”的概念。第七节“快板书的演唱技巧”,就是给快板书从业者如何从熟练掌握基本功到一个专业演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书中提到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先生根据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归纳总结的一首“艺诀诗”,正是给标准做了理论的定义和提升,且极具实用性。
如果单看“快板书的创作”和“经典作品学习”两章,这又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就创作而言,此教材中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关于快板书创作的原则。比如,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如何进行性格塑造、人物心理如何刻画、如何安排事件矛盾、如何设置故事情节等,将“有人儿”“有事儿”“有趣儿”“有劲儿”四大原则进行拆解,同时还包括题材的选择、运用辙韵的技巧,详尽无遗,无一不体现了《快板表演艺术》作为曲艺本科教材的分量和艺术价值。
做“高学历”的传统艺术
在旧社会,很多艺人苦于奔波挣钱,养家全小,社会地位亦不能与今日比拟,在经济收入只够糊口的情况下,能接受教育识文断字之人更是凤毛麟角。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初步理论(或叫“艺谚”)就成了变相的没有文字的教材,如:“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说玩意儿是假、精气神儿是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些艺谚至今仍在沿用,说明这些理论就是精髓,而且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在当时,这就是艺人们赖以生存的法宝。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像快板这样的传统艺术是在变化中一代一代有序传承,加之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时至今日快板队伍中也有了很多高学历者。这样一支高学历的队伍,我相信会逐步完善老前辈们那些“心授”的理论观点,更加丰富快板艺术的理论宝库,从实践中总结而成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对快板艺术的影响势必是良性的。有了高学历的人才,就要有配套的理论教材,《快板表演艺术》正是承载着这种希望,填补了只有艺术没有教材的空白,让更多高学历者去选擇研究曲艺学科,让传统艺术逐步提升为高学历艺术,这样,我相信传统艺术就不会走进博物馆。
《快板表演艺术》等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的出版发行,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伟大工程,浓缩了老艺人老前辈的表演精华,又使这些精华变成文字永世保存,以启后世。吾辈当将曲艺艺术发扬光大,不负前宗!
(作者: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