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一体化;内外驱动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各国在经济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为了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同时与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很多国家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尊重各民族文化价值、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及动因
  1.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融合
  经济全球化将高等教育纳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放环境中。当前,众多国家及其大学都将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强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此服务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早在1987年,欧盟国家便共同制定了“伊拉斯谟计划”,鼓励欧洲学生走向世界,到其他国家从事研究和深造活动;后来提出的“博洛尼亚进程”,更是在整合欧洲高教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推动欧盟高校间的开放与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2014年1月,欧盟又正式启动“伊拉斯谟 计划”,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交流合作项目,该计划使青年能够通过在国外增加其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极力倡导教育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的教育合作項目,鼓励学生融入到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中,以培养国际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决定一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国家甚至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至国家战略。学生的国际交流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且还加深了青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这对全球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2.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人才、科技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大局。
  目前,我国仍面临着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困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众多高校将“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国际合作,提高办学开放度,广泛搭建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强化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影响因素
  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就高校而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包括境内和境外两个环节。境内在校的国际化培养,主要包括:国际化课程体系(双语课程、引进的国外大学优质课程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海外名师讲堂、外国专家讲学等)、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等;境外的国际化培养,主要是学生的境外经历拓展,有学位类联合培养(“2 2”双学位项目、“3 1 1”本硕连读项目)、短期访学(交换学习、暑期课程)、实践类拓展(海外实验室研修、文化体验、国际竞赛)等多种模式。
  境内与境外两个环节的国际化培养是相生相长、互相促进的关系。境内培养是境外培养的有效延伸,使没有赴外学习机会的学生有机会在校内接触和发展国际化理念,并享受国际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学生的境外学习提供补充和准备。境外培养是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最直接渠道之一,且对于境内环节的教育教学反过来起着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在客观上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要紧跟前沿,与国际接轨,否则如果我们的培养模式跟外方院校的教学、课程等不对称,学生的流动便不易实现;另一方面,赴境外学习的学生在接受国外优质教育后回校,把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信息反馈回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成为提升国际化培养能力有利的内部条件。境内与境外培养环节同为学生国际化培养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和支撑。
  2.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经过长期实践,在归纳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的方法,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所关注的问题、需求和意见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受到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等宏观层面因素影响,还受到学校国际化发展程度、个人条件等微观层面因素的制约,具体因素有:一是世界国际局势和环境是否稳定,各国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二是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政策与合作计划是否积极,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持等是否完善;三是国内外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否深入和广泛,师生的国际流动是否频繁;四是高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是否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丰富,课程设置、保障机制等是否健全;五是学生个人是否具有国际化竞争意识和能力等。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在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制约因素。作为高校来讲,我们应以向社会输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改善微观层面的环境,并逐步影响和促进宏观层面有利因素的形成。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内外双驱”式的培养模式,并通过构建配套的机制体制保障体系,来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1.完善校内国际化培养体系
  学生的“在校”国际化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从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整合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和氛围三个方面着手,以加强校内国际化素质培养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造传统课程与增设新的国际课程相结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同时,及时把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使学生接受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状况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二是整合海外教育资源,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引入海外高校优质师资和课程,推进中外教师联合讲学,通过建设慕课(MOOCs)平台等方式,推动学术资源在线学习与共享。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生资源,推动留学生“进课堂”“入社团”,营造多元互动的文化氛围,加强中外学生的深度融合。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国际化培养能力,构建了国际理解课程、“行知世界”海外教育讲座及海境外交流拓展相结合的“学知行一体化”国际理解教育体系;推进中外教师联合讲学,邀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邓迪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教师为学生主讲课程;建设了“海外专家在线学堂”,推动海外优质学术资源在线学习与共享;实施校园“国际化形象大使”计划,为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实践平台。
  2.加强学生海外经历拓展
  赴海外交流学习是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通过与海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生项目,加大学生海外访学交流力度,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拓展赴海外交流渠道,积极与更多海外知名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寻求新的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在已有项目布局的基础上,着重拓展项目合作模式及合作专业。凝聚合力、多方推进,积极构建“国家—学校—院系—个人”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访学工作体系。二是丰富和完善合作培养模式,构建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校际交换、访学研修、短期实习等各类长短期相结合的海外学习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三是学校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多元化、广覆盖的合作。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数量和赴海外学习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3.构建配套的机制保障体系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制度作为保障。随着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不断推进,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国际交流奖助机制、学分转化政策、质量评价方法等全链条式管理规范和鼓励性政策,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及海外学习项目提供保障,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校内各职能部门联动,建立学院、教务、外事等多部门“职责明确、分工负责、有效沟通、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发挥部门间的协同效应。
  为充分保障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创新和完善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实施以学期为单位的“模块式”学分互认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了“行知世界”资助计划,并增设保研加分和科技创新学分点,鼓励学生参与海境外经历拓展和国际交流活动;执行弹性的“海外转学”制度,学生留学期间可申请转学到其他高校学习。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在打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对学生的追踪管理显示:“内外双驱”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水平得到提升,获得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认可。在对127名参加过境外经历拓展项目的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发现:92.9%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深造,其中不乏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院校,并且这些学生回国工作意愿强烈。总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对高校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制约因素既存在于宏观层面,也存在于微观层面。尽管高校在宏观层面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在完善校内国际化培养体系、加强學生海外经历拓展、构建配套的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可以深入、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这对于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2010.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师德是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必备的人格素养。以北京地区六所高校的党员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党员教师的师德状况,剖析高校党员教师师德机制建设问题。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党员教师师德状况呈基本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师德失范现象,要从宣传教育、综合考评、激励惩戒、自我教育、环境优化等方面多维度推动党员教师的师德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师;师德;机制建设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我国
摘 要: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促进艺术教育进步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课程管理不规范”“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科研工作不重视”
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学,是大势所趋。但做起来却有N多愁绪:首先,大学自身“叶公好龙”,旧习难改,缺乏主动意识,依然习惯于等“皇粮”,靠政府。其次,是社会捐资办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尤其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缺乏相关传统,很多“有钱人”尚未有这种意识和情怀。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营造氛围,让更多成功企业家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在捐资助教中体现自身和企业的价值,是政府、大学和媒体应该共同推进的事情。再次,是大学知
巴图,蒙古族,1965年10月生,内蒙古哲里木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任中国戏曲学院校长。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顾问。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窗
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下设52个党支部,共有995名党员。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以发展为主线,坚持“建设一个好班子、谋划一个好思路、营造一个好氛围、带动一支好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开拓进取,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捷报频传,取得了累累硕果。  团结民主、勤政廉洁,建设带领发展的好班子  学院党委
摘 要:职称评审机制创新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服装学院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围绕大学的五项职能全方位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建立起既注重学术综合水平和工作实绩又切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分类评价机制,实施“岗位聘用制”与“预聘长聘制”相结合的“双轨制”聘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大学职能;预聘长聘制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
摘 要:“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将带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新的时代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传统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变。聚焦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网络和学习体验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并从学习环境、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文化三个角度对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
摘 要:深入考察社工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的专业认同状况,对于认识我国社工专业教育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工硕士在专业认同上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理论认同度一般;二是价值观认同度较好;三是职业认同度偏低。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社工硕士的专业认同状况受到了性别、生源地、选择自主性等个人因素以及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发展空间、国家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
摘 要: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办学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而为驻地社区服务更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首都体育学院与北太平庄社区的合作共建这一特例,勾勒体育院校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成效、基本经验,通过首都体育学院为社区服务所开展的有益实践探索,旨在为其他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启示。  关键词:社区服务;优势资源;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首都体育学院在“十二
摘 要: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专业投入行为,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地方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课程结构、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认同水平。  关键词:地方理工科高校;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高校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其培养质量日趋成为高等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