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俚曲情感表现的多样性

来源 :蒲松龄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俚曲是有故事有人物,容说唱、戏剧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体现一代人文精神的、堪称通俗演唱之最的俚曲。重故事情节、重人物形象刻画是聊斋俚曲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思想基础,而“以情感人”、“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却是其集古代通俗艺术之大成而独树一帜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聊斋俚曲情趣表演多样性特点,探讨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艺术表演形式与途径。
其他文献
形象性与寓意性的统一是叙事文学的根本特性之一。作为承载文学形象塑造和叙事寓意传达的实体之一的叙事修辞,一经形成,就成为叙事寓意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重复叙事修辞是代表
[续2008年第2期]三研究者已经证实,张元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的“通俗俚曲十四种”的排列顺序并非是按照写作时间的早晚。我们发现在俚曲中排在前五位的《墙头记》、《
《聊斋志异》自产生以来就以其塑造的生动的儿童形象成为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被儿童广泛阅读。本文从聊斋人物乖巧懂事、知恩向善、重情重义、勤奋智勇等特点进行分析,反观蒲
宋人邹浩与明人谭贞默都曾经使用过“聊斋”之名,因此《聊斋志异》之“聊斋”并非蒲松龄原创。“聊斋”之“聊”非“闲聊”而是“寄托”之意。“聊斋”不是“书斋”而是“心斋
《磨难曲》是蒲松龄的晚期作品,约成于六十岁之后。《磨难曲》第十二回“闻唱思家”在全剧中最具音乐性。在这一回中,蒲松龄用[玉娥郎]这支抒情曲牌,恰当而深刻地表现了张鸿渐离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俚曲集》中有一指示代词“乜”。这一指示代词不仅在功能上具有兼表近指和远指的独特性,而且在使用范围上也只限于俚曲所反映的鲁中淄川一带的
【正】1991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白话〈聊斋志异〉动物故事精选》,台益燕编选,148页。1991年齐鲁书社,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9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白话〈聊斋〉全本
期刊
淄博市的文化建设总是被一次次机遇所垂青;淄博市的决策者总是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所以,淄博市的文化建设,总是集亮点频现而成为光彩夺目之华章,这是有着高远的政治透视和
本文从音韵、文字、训诂、方言多个视角对聊斋俚曲的部分俗字做了考察,阐明了这些俗字在形、音、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俗字的来源、流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