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驹过隙,只觉得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来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四年,有苦有乐,时悲时喜。仔细回味这四年,是什么留在了生命的刻度上?记忆中最深的是琐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弥漫着一种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
一、磨课
磨课——磨的是课,更是人;不是别人,是自己。
幸福,此时正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或许是下课后同行一句真诚的夸奖,或许是深夜时的字斟句酌,或许是睡前合上教案的一种满足……
磨炼的所得,我想那就是幸福。
所得一:公开课并不可怕。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参加学校的“磨课俱乐部”,上过识字课、古诗课、阅读课三种不同课型的公开课。对我来说,公开课是挑战,更是磨炼;挑战的是自己,磨炼的更是自己。
上学期,执教学校教学开放日《别董大》这一课,我设定了四部曲。
一调查。侦探般地调查董大、高适,以及他们的关系,各自有怎样的经历,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然后,可以开始写教案了。
二动笔。教案是公开课的灵魂,尤其是第一稿。先定大的框架,再填充血肉。《别董大》一课,我按照释题意、读准读通、明诗意、朗读升华、拓展这几个步骤来定好大的框架。要填充的是什么?简单明了的提问,巧妙的过渡语,对于课堂情况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
三试讲。这是公开课的实战环节。在开放日之前我在年级的另外三个班都执教了《别董大》,每一次都邀请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来听课指导。听课教师细致地、实实在在地、细抠每一个环节地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四模拟。公开课前一晚,我仔仔细细地在脑海中模拟公开课场景,从上课第一句话,到下课最后一句话,从打算提问的学生在教室里的站位,到什么时候课件要翻页都一一想清楚了,才觉得胸有成竹,可以安心地去睡了。
调查,动笔,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我对一节课着魔的时候,走路时会想,做梦时会想,有时突然的一个灵感让课堂增色了不少,不禁会欣喜不已。那段日子仿佛生命中的其余事物都静止了,唯有这节课实实在在地活着。
所得二:公开课教案要求。
短短几年时间,在每学期的教研课、开放日中摸爬滚打,我对于自己的公开课教案不断提高要求,力求做到三点。
一细致。上课时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心中有数,包括問题、过渡语、学生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每种情况后的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的最少5条的评价语等等。
二精确。教案中明确标注清楚什么时候是第几张幻灯片,什么时候需要黑屏。每个环节标注清楚具体用几分钟,几点几分内容进行到什么地方等。
三修改。先用电脑写,再用手写,版本最少5个。修改语句时反复读,改到可以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清楚问题,且符合自己的说话习惯,能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为止。
谁说修改教案是痛苦的折磨?近乎完美的教案诞生的那一刻,我像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一样幸福!
磨炼着,幸福着!
二、学艺
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兼兴趣与个性教师,工作的轨迹,同时也是青春的轨迹。
幸福,就沿着这轨迹,细细洒来。可能是读书节诵读会的点点滴滴,可能是和孩子们一起为折纸的乐趣如痴如醉,可能是拓展型课程培训的难解滋味……
经历过痛苦和压抑后的成长,或许就是幸福。
镜头一:诵读会。
任教后我经历了学校三届的读书节,每一届我都负责一个节目:第一届的节目初审都没过,更别提上台的机会了;第二届读书节,我负责的节目叫《依依惜别情》,终于上台了;而第三届的节目《一路绿灯》,备受好评,我幸福得像个孩子。
镜头二:折纸课。
正方形、长方形,花花绿绿,不同材质的一大堆纸片,这几年就没有离开过我的办公桌和课堂。每周五,孩子们兴奋地来到折纸教室,期待着和我一起开始新的一课。先教折纸的基本功——对折、双三角、双正方,训练如何用指甲把纸压平,做出折痕,这是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接着按照校本教材教孩子们折一个作品,鼓励孩子们根据这个作品进行拓展——制作折纸画,将作品变形,让作品融入到生活中,等等。时间长了,孩子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折纸,会自己折出创新作品……而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班里办了折纸作品展、折纸小能手比赛等,折纸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上课时他们灵巧的小手,渴求知识的眼神,兴奋的神情都是我幸福的源泉!
成长着,幸福着。
三、伙伴
伙伴,因为工作结下的超乎工作之上的友谊,使我的成长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幸福。
幸福,曾经是金凤给我的一次课后点评,曾经是美妹的倾力相助,曾经是旭茹赞许的眼神,曾经是黄燕中肯的建议……
珍惜身边的人,并且也被珍惜着,其实是一种幸福。
瞬间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四年前,第一次教一年级,第一次看到教室里面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时,我心虚了。只见数学老师莫美妹优雅地走上讲台,有节奏地击掌,微笑着轻声数“一二三”,孩子们神奇般地安静了下来!原来,让他们安静下来,并不需要大声,也不需要发火。和莫老师一起共事的日子里,“神奇”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她用自己的言行,毫无保留地将她的经验传授给了我。
第二年,我再接一个新的一年级时,同样的场景下,我有条不紊地教孩子们摆桌椅要对齐地砖线,整理抽屉要将书本和文具分开,书包要放进小储物柜,课前的学具要放在桌子一角,听口令要知道何时要安静,做值日如何干净,民主竞选班干部怎样投票……我将莫老师传授的每一条经验在这一年里一一实践,本来有些淘气的一年级小学生格外乖巧懂事,而他们每次遇见莫老师给她的一个个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瞬间二:最享受的评课时间。
黄燕老师和我年纪相仿,同一年工作,也教语文,都有点不服输的劲儿,种种共同点让我们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去年执教《别董大》,我照例邀请她来听我试讲,此时她已身怀六甲,行动有些不便,仍欣然赴约。课后,老规矩,两个人围坐在办公桌旁,我拿着教案,她拿着听课本,认真但不压抑的评课便开始了。
“导入不错,解释题目时要是用董大要告别谁这样的问题引出作者就更好了。读题目是为了读节奏,还是读出离别的感觉来呢?”
“读出告别的感伤更重要。”
“理解诗意时提出的三个问题还不够准确明了。”
“第二个问题换成‘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会不会好一点?”
就这样,黄燕从我的导入到板书,不厌其烦地和我讨论着,而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们乐在其中。她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每次都能让我从“当局者迷”的困境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唯有如此的评课,才有真正的进步!
珍惜着,幸福着!
有磨炼,有成长,有珍惜,一路走来,我幸福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一、磨课
磨课——磨的是课,更是人;不是别人,是自己。
幸福,此时正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或许是下课后同行一句真诚的夸奖,或许是深夜时的字斟句酌,或许是睡前合上教案的一种满足……
磨炼的所得,我想那就是幸福。
所得一:公开课并不可怕。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参加学校的“磨课俱乐部”,上过识字课、古诗课、阅读课三种不同课型的公开课。对我来说,公开课是挑战,更是磨炼;挑战的是自己,磨炼的更是自己。
上学期,执教学校教学开放日《别董大》这一课,我设定了四部曲。
一调查。侦探般地调查董大、高适,以及他们的关系,各自有怎样的经历,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然后,可以开始写教案了。
二动笔。教案是公开课的灵魂,尤其是第一稿。先定大的框架,再填充血肉。《别董大》一课,我按照释题意、读准读通、明诗意、朗读升华、拓展这几个步骤来定好大的框架。要填充的是什么?简单明了的提问,巧妙的过渡语,对于课堂情况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
三试讲。这是公开课的实战环节。在开放日之前我在年级的另外三个班都执教了《别董大》,每一次都邀请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来听课指导。听课教师细致地、实实在在地、细抠每一个环节地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四模拟。公开课前一晚,我仔仔细细地在脑海中模拟公开课场景,从上课第一句话,到下课最后一句话,从打算提问的学生在教室里的站位,到什么时候课件要翻页都一一想清楚了,才觉得胸有成竹,可以安心地去睡了。
调查,动笔,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我对一节课着魔的时候,走路时会想,做梦时会想,有时突然的一个灵感让课堂增色了不少,不禁会欣喜不已。那段日子仿佛生命中的其余事物都静止了,唯有这节课实实在在地活着。
所得二:公开课教案要求。
短短几年时间,在每学期的教研课、开放日中摸爬滚打,我对于自己的公开课教案不断提高要求,力求做到三点。
一细致。上课时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心中有数,包括問题、过渡语、学生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每种情况后的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的最少5条的评价语等等。
二精确。教案中明确标注清楚什么时候是第几张幻灯片,什么时候需要黑屏。每个环节标注清楚具体用几分钟,几点几分内容进行到什么地方等。
三修改。先用电脑写,再用手写,版本最少5个。修改语句时反复读,改到可以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清楚问题,且符合自己的说话习惯,能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为止。
谁说修改教案是痛苦的折磨?近乎完美的教案诞生的那一刻,我像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一样幸福!
磨炼着,幸福着!
二、学艺
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兼兴趣与个性教师,工作的轨迹,同时也是青春的轨迹。
幸福,就沿着这轨迹,细细洒来。可能是读书节诵读会的点点滴滴,可能是和孩子们一起为折纸的乐趣如痴如醉,可能是拓展型课程培训的难解滋味……
经历过痛苦和压抑后的成长,或许就是幸福。
镜头一:诵读会。
任教后我经历了学校三届的读书节,每一届我都负责一个节目:第一届的节目初审都没过,更别提上台的机会了;第二届读书节,我负责的节目叫《依依惜别情》,终于上台了;而第三届的节目《一路绿灯》,备受好评,我幸福得像个孩子。
镜头二:折纸课。
正方形、长方形,花花绿绿,不同材质的一大堆纸片,这几年就没有离开过我的办公桌和课堂。每周五,孩子们兴奋地来到折纸教室,期待着和我一起开始新的一课。先教折纸的基本功——对折、双三角、双正方,训练如何用指甲把纸压平,做出折痕,这是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接着按照校本教材教孩子们折一个作品,鼓励孩子们根据这个作品进行拓展——制作折纸画,将作品变形,让作品融入到生活中,等等。时间长了,孩子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折纸,会自己折出创新作品……而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班里办了折纸作品展、折纸小能手比赛等,折纸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上课时他们灵巧的小手,渴求知识的眼神,兴奋的神情都是我幸福的源泉!
成长着,幸福着。
三、伙伴
伙伴,因为工作结下的超乎工作之上的友谊,使我的成长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幸福。
幸福,曾经是金凤给我的一次课后点评,曾经是美妹的倾力相助,曾经是旭茹赞许的眼神,曾经是黄燕中肯的建议……
珍惜身边的人,并且也被珍惜着,其实是一种幸福。
瞬间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四年前,第一次教一年级,第一次看到教室里面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时,我心虚了。只见数学老师莫美妹优雅地走上讲台,有节奏地击掌,微笑着轻声数“一二三”,孩子们神奇般地安静了下来!原来,让他们安静下来,并不需要大声,也不需要发火。和莫老师一起共事的日子里,“神奇”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她用自己的言行,毫无保留地将她的经验传授给了我。
第二年,我再接一个新的一年级时,同样的场景下,我有条不紊地教孩子们摆桌椅要对齐地砖线,整理抽屉要将书本和文具分开,书包要放进小储物柜,课前的学具要放在桌子一角,听口令要知道何时要安静,做值日如何干净,民主竞选班干部怎样投票……我将莫老师传授的每一条经验在这一年里一一实践,本来有些淘气的一年级小学生格外乖巧懂事,而他们每次遇见莫老师给她的一个个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瞬间二:最享受的评课时间。
黄燕老师和我年纪相仿,同一年工作,也教语文,都有点不服输的劲儿,种种共同点让我们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去年执教《别董大》,我照例邀请她来听我试讲,此时她已身怀六甲,行动有些不便,仍欣然赴约。课后,老规矩,两个人围坐在办公桌旁,我拿着教案,她拿着听课本,认真但不压抑的评课便开始了。
“导入不错,解释题目时要是用董大要告别谁这样的问题引出作者就更好了。读题目是为了读节奏,还是读出离别的感觉来呢?”
“读出告别的感伤更重要。”
“理解诗意时提出的三个问题还不够准确明了。”
“第二个问题换成‘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会不会好一点?”
就这样,黄燕从我的导入到板书,不厌其烦地和我讨论着,而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们乐在其中。她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每次都能让我从“当局者迷”的困境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唯有如此的评课,才有真正的进步!
珍惜着,幸福着!
有磨炼,有成长,有珍惜,一路走来,我幸福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