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目标指向和理论动因,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阐释。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相关重要论述,对于指导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篇章意义重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目标指向;理论动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论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是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理论、阐释理论、创新理论的理论过程。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有两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四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从解释学角度剖析的观点,有从多维视角解读的观点。[2]67-70例如,有学者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解读其内涵[3];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立足于中国实际、带有民族特性、有新的理论创造三个方面的内容[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其在中国具体化、中国实践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层含义[5];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6];也有学者认为它始终与世界的现代化运动相联系,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7]。
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自己的理解。认真研读习近平同志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结合历史与逻辑,可以发现,习近平同志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考虑的是管用不管用,能否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8]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现实逻辑,也是其实践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理论指导实践的逻辑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它自身具有指导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自从它传入中国、进行中国化发展,其理论指导实践的内在要求和价值作用必然体现在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分析。最初,近代中国的现实危机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0]。当时,以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革。而变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矛盾,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生、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国家命运、分析社会主次矛盾、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紧密联系国情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
(二)总结中国实践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规律
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将中国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加以提炼、实现升华,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新理论。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为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因国情实际的特殊性,必然会产生独特的中国实践经验。总结中国实践的独特经验,进而使之提升、实现理论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规律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总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展存在着特殊规律。揭示这种特殊规律并遵循它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揭示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有通过实践甚至是反复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为理性认知,进而最终发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揭示中国实践发展规律,实质上是一个形成新理论、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即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推动了马列主义的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
(三)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意味着表现形式、话语方式、内容风格的中国化。作为一种科学的、彻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要说服少数知识分子、先进分子,更重要的是“掌握群众”,从而形成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群体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理论要掌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其科学指导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个推动实现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即科学理论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必须要考虑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习惯。如果通过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将科学理论灌输于群众,群众必然会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说服群众、教育群众和武装群众了。因而,为了更好地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而见于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论
目标指向是关于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阶段性目标转换过程,即从“俄式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后来由于指导思想发生错误而又转到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15围绕着目标指向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大历史观的视角,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主要目标指向。
(一)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建立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认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是一项重要的目标指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所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的讲话中,阐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1]4是其重要内容。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是为了指引中国实践发展不断取得新胜利。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无数先进分子、仁人志士探索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始终不得其法而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早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先进分子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然而,在当时社会发展落后、农民为最主要构成群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才能团结、动员和领导广大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并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12]在惨痛的失败教训面前,以毛澤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并非马列主义,必须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才能形成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回顾过去、审视历史,可以说在最初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即是为了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后来,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继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和改革新任务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也转变为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具体而言,指引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如今,中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正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那样,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引中国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目标指向。
(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不断谱写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目标指向。对此,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1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境界”指的是什么?从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发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新境界”或“新局面”“新篇章”有两层含义。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5],即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二,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习近平同志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6]。在这里,“新境界”即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语境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党和人民事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繁荣发展。总地来看,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指的既是在理论上也是在实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意味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也会随着认识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而不断地实现创新。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理论的不断创新亦永无止境。
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会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只有实践才是不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本身从实践中发展而来,也会在实践中实现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先后在不同时期、阶段,形成了一系列各具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实现了在理论方面的不断创新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并没有结束,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要求,它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能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会逐渐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效力和价值。因此,作为指导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推进它在理论上的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其科学理论、先进理论正确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价值和巨大魅力。 2.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共产主义遠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终极目标方向。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百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勇拼搏,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创立、捍卫、坚持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然而,即使在短短的近百年里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共产主义目标,的的确确是远大理想。对这一远大理想,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17]。
在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伟大实践的要求下,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分阶段、分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在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实践的发展要求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会不断实现新发展,不断提升到新境界。
总体来讲,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19]。中国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继而指导新的中国实践,使得中国实践在科学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实现新发展。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永无止境,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阶段、不断谱写新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
(三)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提出,要为全球治理、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要为世界发展“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并且倡导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理论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和发展中的、开放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能“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国将继续负责地、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并“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也能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需要得到世界的正确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积极引导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要积极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1]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理论,必然要在全世界得以传播和发展。它是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不断发展的,是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理论,是世界工人阶级、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全世界无产者和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和传播以来,受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世界性内涵,能够得到、同时也需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正确认识、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是科学理论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具体实践下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既继承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包含丰富的世界性内涵。[22]220因此,它能够被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所理解和认同。现实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要、学者和人民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支持、赞同和借鉴、学习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不了解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人因受过去刻板印象或污蔑中国言论的影响而误解中国,还存在一些敌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而刻意地、恶意地攻击中国并试图妖魔化中国。
然而,总地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等“中国声音”在国际上“还比较小”。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9]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强大的宣传网络和话语体系,不断扭曲中国、抹黑中国,以试图“唱衰中国”,妄图达到阻止中国发展、阻止中国崛起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传播和阐释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还任重而道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能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根本上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在继承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理所当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也有为世界发展做贡献、为全球治理献良策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最新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以实际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導下为全球治理、全球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等贡献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力量支持。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意识”的理念。[23]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在外交场合首次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24];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向世界各国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并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核心思想[25];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于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命运走向的重大问题,再次向国际社会呈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并进一步阐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大基本问题。[26]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中国提出的这一主张、这一方案,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优化国际格局,有利于改进世界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有利于实现世界稳定发展,有利于指导解决当前重大国际议题,有利于引领国际社会长期发展方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讨论热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赞赏好评和普遍认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设发展实践、世界发展形势等相结合的产物,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创新发展,又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因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既然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何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1]4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发生逻辑,既有内在的理论依据,即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有实践依据,即实践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互动桥梁的架起(发展主体的推动),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可能走向现实。[22]82-104在影响其发生的各个要素中,习近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根本决定因素。
与时俱进,意为思想观念、行动和时代发展一起进步,体现时代性。它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紧跟发展步伐,始终站在实践发展的前沿;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核心要义是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上。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7],而不是僵化刻板、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它既不是僵死的教条,也不是封闭的最终真理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提升、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是它固有的理论品质,这一宝贵的品质要求并决定着它自身不断实现新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自中国共产党以其为指导思想建党并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在与时俱进、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的决定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然要走向“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这一宝贵理论品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而要不断实现中国化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这种理论品质。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4.
[2]田克勤,李婧,张泽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7-70,115.
[3]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0.
[4]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N].人民日报,1995-07-25(09).
[5]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J].河北学刊,2008(3):20.
[6]林默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5):26.
[7]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8]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区分[J].理论前沿,2003(18):19.
[9]陈其胜.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联系[J].学习与实践,2010(12):62.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12]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01).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01).
[14]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5]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01).
[16]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2).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8]习近平.在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6(02).
[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22]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20,82-104.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21.
[24]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2).
[2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2).
[2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28]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党建,2017(10):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目标指向;理论动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论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是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理论、阐释理论、创新理论的理论过程。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有两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四个方面内涵的观点,有从解释学角度剖析的观点,有从多维视角解读的观点。[2]67-70例如,有学者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解读其内涵[3];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立足于中国实际、带有民族特性、有新的理论创造三个方面的内容[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其在中国具体化、中国实践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层含义[5];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6];也有学者认为它始终与世界的现代化运动相联系,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7]。
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自己的理解。认真研读习近平同志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结合历史与逻辑,可以发现,习近平同志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考虑的是管用不管用,能否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8]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现实逻辑,也是其实践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理论指导实践的逻辑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它自身具有指导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自从它传入中国、进行中国化发展,其理论指导实践的内在要求和价值作用必然体现在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实践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分析。最初,近代中国的现实危机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0]。当时,以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革。而变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矛盾,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生、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国家命运、分析社会主次矛盾、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紧密联系国情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
(二)总结中国实践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规律
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将中国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加以提炼、实现升华,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新理论。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为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因国情实际的特殊性,必然会产生独特的中国实践经验。总结中国实践的独特经验,进而使之提升、实现理论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规律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总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展存在着特殊规律。揭示这种特殊规律并遵循它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揭示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有通过实践甚至是反复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为理性认知,进而最终发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揭示中国实践发展规律,实质上是一个形成新理论、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即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推动了马列主义的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
(三)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意味着表现形式、话语方式、内容风格的中国化。作为一种科学的、彻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要说服少数知识分子、先进分子,更重要的是“掌握群众”,从而形成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群体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理论要掌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其科学指导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个推动实现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即科学理论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必须要考虑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和接受习惯。如果通过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将科学理论灌输于群众,群众必然会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说服群众、教育群众和武装群众了。因而,为了更好地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而见于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论
目标指向是关于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阶段性目标转换过程,即从“俄式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后来由于指导思想发生错误而又转到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15围绕着目标指向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大历史观的视角,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主要目标指向。
(一)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建立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认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是一项重要的目标指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所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的讲话中,阐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1]4是其重要内容。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是为了指引中国实践发展不断取得新胜利。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无数先进分子、仁人志士探索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始终不得其法而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早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先进分子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然而,在当时社会发展落后、农民为最主要构成群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才能团结、动员和领导广大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并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里是没有现成答案的。”[12]在惨痛的失败教训面前,以毛澤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并非马列主义,必须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才能形成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回顾过去、审视历史,可以说在最初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即是为了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后来,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继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和改革新任务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指向也转变为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具体而言,指引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如今,中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正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那样,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引中国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目标指向。
(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不断谱写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目标指向。对此,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1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境界”指的是什么?从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发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新境界”或“新局面”“新篇章”有两层含义。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5],即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二,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习近平同志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6]。在这里,“新境界”即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语境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党和人民事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繁荣发展。总地来看,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指的既是在理论上也是在实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意味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也会随着认识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而不断地实现创新。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理论的不断创新亦永无止境。
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会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只有实践才是不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本身从实践中发展而来,也会在实践中实现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先后在不同时期、阶段,形成了一系列各具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实现了在理论方面的不断创新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并没有结束,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要求,它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能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会逐渐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效力和价值。因此,作为指导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推进它在理论上的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其科学理论、先进理论正确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价值和巨大魅力。 2.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共产主义遠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终极目标方向。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百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勇拼搏,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创立、捍卫、坚持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然而,即使在短短的近百年里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共产主义目标,的的确确是远大理想。对这一远大理想,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17]。
在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伟大实践的要求下,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分阶段、分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在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实践的发展要求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会不断实现新发展,不断提升到新境界。
总体来讲,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19]。中国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继而指导新的中国实践,使得中国实践在科学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实现新发展。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永无止境,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阶段、不断谱写新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
(三)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提出,要为全球治理、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要为世界发展“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并且倡导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理论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和发展中的、开放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能“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国将继续负责地、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并“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也能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需要得到世界的正确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积极引导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要积极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1]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理论,必然要在全世界得以传播和发展。它是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不断发展的,是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理论,是世界工人阶级、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全世界无产者和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和传播以来,受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世界性内涵,能够得到、同时也需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正确认识、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是科学理论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具体实践下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既继承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包含丰富的世界性内涵。[22]220因此,它能够被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所理解和认同。现实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要、学者和人民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支持、赞同和借鉴、学习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不了解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人因受过去刻板印象或污蔑中国言论的影响而误解中国,还存在一些敌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而刻意地、恶意地攻击中国并试图妖魔化中国。
然而,总地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等“中国声音”在国际上“还比较小”。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9]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强大的宣传网络和话语体系,不断扭曲中国、抹黑中国,以试图“唱衰中国”,妄图达到阻止中国发展、阻止中国崛起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传播和阐释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还任重而道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能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根本上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在继承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理所当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也有为世界发展做贡献、为全球治理献良策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最新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以实际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導下为全球治理、全球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等贡献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力量支持。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意识”的理念。[23]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在外交场合首次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24];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向世界各国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并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核心思想[25];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于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命运走向的重大问题,再次向国际社会呈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并进一步阐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大基本问题。[26]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中国提出的这一主张、这一方案,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优化国际格局,有利于改进世界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有利于实现世界稳定发展,有利于指导解决当前重大国际议题,有利于引领国际社会长期发展方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讨论热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赞赏好评和普遍认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设发展实践、世界发展形势等相结合的产物,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创新发展,又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因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既然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何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1]4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发生逻辑,既有内在的理论依据,即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有实践依据,即实践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互动桥梁的架起(发展主体的推动),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可能走向现实。[22]82-104在影响其发生的各个要素中,习近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根本决定因素。
与时俱进,意为思想观念、行动和时代发展一起进步,体现时代性。它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紧跟发展步伐,始终站在实践发展的前沿;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核心要义是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上。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7],而不是僵化刻板、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它既不是僵死的教条,也不是封闭的最终真理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提升、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是它固有的理论品质,这一宝贵的品质要求并决定着它自身不断实现新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自中国共产党以其为指导思想建党并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在与时俱进、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的决定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然要走向“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这一宝贵理论品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而要不断实现中国化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这种理论品质。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4.
[2]田克勤,李婧,张泽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7-70,115.
[3]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0.
[4]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N].人民日报,1995-07-25(09).
[5]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J].河北学刊,2008(3):20.
[6]林默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5):26.
[7]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8]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区分[J].理论前沿,2003(18):19.
[9]陈其胜.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联系[J].学习与实践,2010(12):62.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12]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01).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01).
[14]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5]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01).
[16]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2).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8]习近平.在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6(02).
[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22]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20,82-104.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21.
[24]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2).
[2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2).
[2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28]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党建,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