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企业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佛教文化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探索。
  关键词:佛教文化;企业管理;促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将佛教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会发现,如果把佛教文化借鉴到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建设现代企业文化。
  一、佛教文化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思想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认为诸法待缘而生,缘尽而灭,缘就是诸法存在的原因与条件。缘起论揭示了事物或现象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成的,人生现象互为依存,互为因缘的真实状况。这些因素和条件彼此联系,相互通融,阐释了一种全面圆融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提示我们要客观认识事物,看到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待相因,相辅相成的,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是佛法中的智慧。
  企业文化建设中,圆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和建设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有创造性,要学会适度的灵活和变通。在企业内部,大到组织、部门,小到团队、个人,彼此之间都应该紧密联系,包容各种矛盾,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有凝聚力,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佛教文化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根据缘起论,既然诸法无非是缘聚缘散而已,那么,从根本上说就是无自性的,性“空”的,或者说无主宰的。但“空”的主要意思不是说没有或不存在、或没有意义价值,而是说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长往,即“诸行无常”。《大智度论》云:“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自性无故常空”。[1]佛教强调变化,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不稳定性,才能力图保持稳定,即维持内外条件的和合。
  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时刻变化着,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要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另一方面,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借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在企业内,人是最大的变量,人心的“无常”便是“诸行无常”的最好体现。因此,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不能遵循统一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发展变化,力求维持员工个人条件与企业内部环境的和合。
  三、佛教文化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在佛教的教义“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苦谛是认识佛教的前提。所谓知苦,就是用一种批判而又冷静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审视我们社会的种种缺陷,并探索这种缺陷和苦难的原因。人们由于不了解生命的流转,将个体欲望无限放大,产生种种妄念,受这些妄念的支配,造成错误的行为,并带来相应的后果,最终导致现在痛苦的生命状态。一言以蔽之,佛教所揭示的这个痛苦世界的规律,就是起惑、造业、受苦。为了摆脱痛苦,就要做到“无我”,即能够摆脱从自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产生的偏见,更高更远更客观地看问题。只有进入了“无我”,才能依事物本来面目去认识其内在性质与相互关系。
  从企业文化和管理角度,“诸法无我”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改变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而不能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在企业内部,我们应该以“无我”的精神对待企业、工作和同事,控制自我的欲望,不要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多为别人考虑,才能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的氛围。
  四、佛教文化提倡平等和克己观念
  在佛教的思想中,世界是不存在主宰体的。既然万有中没有主宰体或一切的主体,那么在社会中也不会存在一个永远高于其他种姓的最高种姓。《长阿含经·小缘经》中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2]佛教在这里明显主张一种平等的观念。
  佛教的另外一大主张是克己观念。佛教认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与人总是为“烦恼”所缠绕有关,而诸多烦恼的产生都与对“我”的执著有关。人世中本无“我”,世人由于无知或无明而认为有“我”。这样,人们自然会对有益于“我”的事情贪恋追求,对不利于“我”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憎恨。佛教修行要求消除烦恼,这也就是要“克己”。
  将佛教的平等观念和克己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不难发现,佛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教育企业的领导者放低身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员工,不搞特殊化,使得企业内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佛教的克己观念,对于企业内部的每个人而言都有积极意义。可见,贯彻佛教的平等与克己观念,对企业良好快速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五、佛教文化传达了一种和谐的理念
  佛教文化中的“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其中,“戒、见、利”是和合的本质;“身、口、意”是和合在身口意三业之上的表现。“六和敬”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同的,其中戒和同修体现的是民主管理的律治精神;见和同解追求的是拥有一致的基本伦理价值观念;利和同均实现的是财富的公平处置。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和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和合共存,才能创造宽容、团结、互助、合作的团队,企业才能求得发展。“六和敬”思想中的戒和同修,要求企业领导者在企业内部贯彻民主和法制;见和同解,着重在企业内部树立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利和同均,强调企业盈利的公平分配。只有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有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虽然佛教离我们今日甚远,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我们都是人,所要解决的都是人类生存这一问题。佛陀在此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伟大的解决方法,并已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应做的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多地去认识、去理解他。”[3] 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需要用圆融无碍的辨证观,将企业的社会价值、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成长建设联系在一起,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整体。可见,重新发掘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思考和解决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智度论.卷三十
  [2] 长阿含经.小缘经
  [3] 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喻质昭,西南大学2012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宗教学,研究方向:佛教哲学。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对江阴市2004-2013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类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法对江阴市2004-2013年报告的副溶
期刊
摘要:公民的文化权利作为基本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文化权利的研究既是国家增强“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我国已经加入了文化权利保护的国际条约,就应当履行相应的国际条约义务。通过提升公民的文化权利意识,促使政府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措施,加强国家主流价值观建设,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基本权利;宪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文化中群众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所以必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本文试阐述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旨在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价值;社会功能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
原发表于本刊2015年02月刊(总第24期)第93页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思考的第二作者高君的单位更正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以英语ear这一多义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以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  一、导语  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
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符号,它集合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形象、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形态中的美,归纳、解构的概括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符号,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后,成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吉祥观念;象征寓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被政府提上了日程。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必然途径。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塑造接班人和建设者最重要的工作。青年群体的集体行为往往能够集中广大成员的能力,在扩大影响、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青年团体自身的活动特点和当前时代特征不同等角度,展开对青年团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着5年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曾被称为“衣冠王国”也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先人们善用服饰制度来治理国家,等级森严的国家在服饰规则里秩序井然。然而,时至今日,“衣冠之国”同时也是服装生产和服装消费的大国,却没有设计出一种象征中国特色的“国服”,这也许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对国服的思考和探究让我们引起了对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礼仪;国服;遗憾;思考  服装直接表达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