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这一时期,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法治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更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中充分渗透法律相关知识,是一个正确的培养渠道和方法,体现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另外在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程是直接和法律基础培养挂钩的课程之一,故因思想品德课程和法律基础培养结合极为紧密,必须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排头兵”。本文对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同时给出合理性的建议,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阶段;萌芽阶段;道德与法治
引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也必须加入到其中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以及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一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的身上肩负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关键任务和历史使命。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既能够帮助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又能够帮助国家建设成长治久安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经验不断丰富,已经能够拥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身心发展有限,思维水平不高会导致他们对法律片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1、学习目标
价值观层次上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具有对生活的保障这一意识;能够在生活中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能力层次上的目标:在遵守法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习惯;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知识层次上的目标:
(1)认识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法律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法律的存在。
(2)了解法治社会的发展和规划,体会法治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的作用。
2、道德法治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拓展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
先通过多媒体放映导入新课的PPT,内容相关于学生们在历史课程上熟知的商鞅。战国时期,商鞅辅佐秦孝公,通过实行积极的变法,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富裕个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这些都是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但是关于商鞅有一个趣闻,学生们肯定没有听过。就是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帶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点拨: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和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这样通过一个学生们熟悉的人物的奇闻异事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导入课堂。
(2)学习新知
围绕中国的法治建设为核心,探讨法治中国在路上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
法治建设,人人受益。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这些举措有什么意义呢?修改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虎拍蝇”力度不减,坚持反腐倡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得到纠正,并依法给予赔偿,切实维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执法办法》5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城管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主管部门应当运用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做到依法行政。 “醉驾入刑”,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饭桌上的约定和人们推崇的美德。法治的地位: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的意义: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久安的必由之路。
(3)复习巩固
通过本节课,学生了解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培养了法律意识和法治基础,围绕学生的收获和自主思考,布置相应的问题并进行答疑。.
3、教学反思
结合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法律相关知识,但仍然由一部分的学生却不能够应用到生活中,使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种结果既有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法律知识内容缺乏导致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教师不善于在实际课堂中变通的原因。以往的课堂中各位教师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对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够。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对形成法律意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现阶段小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进会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重视,但是对于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教学中应试教育气息严重,只围绕中考。单一的试卷分数是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宏观应试环境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只看重教材和课本上的死知识和死内容,无法进行法律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能够从根本上对法律知识进行渗透和培养。从对学生核心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试教育有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就是“分本位”思想的学生学习中的形成。这会导致小学的学生其实无论如何掌握相关的知识,都是想在期末考试乃至中考试卷中拿到家长、学生都满意的分数。鉴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法律知识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灌输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生熟记知识点和考试问题的回答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活学活用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难以形成较为全面的法律意识。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和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来看,小学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转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则是由指挥者转变为引导者。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把持着理性看待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法治教育中案例的教学能够尽量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说、去讨论,教师在其中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采用一些较为有争议的案例,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形成竞争。
4、结束语
小学的德育教学就像是引路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让小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内容的调整等,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教育成为关键。
参考文献
[1]范景萍.法治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3):30-32.
[2]赵军红.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59-60.
仁怀市火石小学
关键词:小学阶段;萌芽阶段;道德与法治
引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也必须加入到其中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以及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一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的身上肩负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关键任务和历史使命。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既能够帮助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又能够帮助国家建设成长治久安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经验不断丰富,已经能够拥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身心发展有限,思维水平不高会导致他们对法律片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1、学习目标
价值观层次上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具有对生活的保障这一意识;能够在生活中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能力层次上的目标:在遵守法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习惯;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知识层次上的目标:
(1)认识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法律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法律的存在。
(2)了解法治社会的发展和规划,体会法治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的作用。
2、道德法治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拓展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
先通过多媒体放映导入新课的PPT,内容相关于学生们在历史课程上熟知的商鞅。战国时期,商鞅辅佐秦孝公,通过实行积极的变法,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富裕个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这些都是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但是关于商鞅有一个趣闻,学生们肯定没有听过。就是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帶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点拨: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和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这样通过一个学生们熟悉的人物的奇闻异事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导入课堂。
(2)学习新知
围绕中国的法治建设为核心,探讨法治中国在路上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
法治建设,人人受益。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这些举措有什么意义呢?修改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虎拍蝇”力度不减,坚持反腐倡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得到纠正,并依法给予赔偿,切实维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执法办法》5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城管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主管部门应当运用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做到依法行政。 “醉驾入刑”,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饭桌上的约定和人们推崇的美德。法治的地位: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的意义: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久安的必由之路。
(3)复习巩固
通过本节课,学生了解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培养了法律意识和法治基础,围绕学生的收获和自主思考,布置相应的问题并进行答疑。.
3、教学反思
结合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法律相关知识,但仍然由一部分的学生却不能够应用到生活中,使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种结果既有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法律知识内容缺乏导致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教师不善于在实际课堂中变通的原因。以往的课堂中各位教师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对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够。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对形成法律意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现阶段小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进会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重视,但是对于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教学中应试教育气息严重,只围绕中考。单一的试卷分数是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宏观应试环境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只看重教材和课本上的死知识和死内容,无法进行法律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能够从根本上对法律知识进行渗透和培养。从对学生核心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试教育有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就是“分本位”思想的学生学习中的形成。这会导致小学的学生其实无论如何掌握相关的知识,都是想在期末考试乃至中考试卷中拿到家长、学生都满意的分数。鉴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法律知识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灌输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生熟记知识点和考试问题的回答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活学活用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难以形成较为全面的法律意识。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和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来看,小学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转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则是由指挥者转变为引导者。当前思想品德教师把持着理性看待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法治教育中案例的教学能够尽量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说、去讨论,教师在其中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采用一些较为有争议的案例,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形成竞争。
4、结束语
小学的德育教学就像是引路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让小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内容的调整等,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教育成为关键。
参考文献
[1]范景萍.法治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3):30-32.
[2]赵军红.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59-60.
仁怀市火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