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低迷下行的走势仍在持续,经济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上升,大大增加了投资客对投资前景的担忧。2013年,老外创造的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由此大热,英国投行巴克莱在一份报告中称,“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这注定投资客们需要隐忍。
的确,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多次强调,“长痛不如短痛”,要少管市场多放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坚持放权,停止扩张性政策,回归市场化调控,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问题是,中国经济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短痛到底有多痛?中国经济会否因痛而休克还不得而知。
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陆续发布,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低迷的判断。以财政收入为例,2013年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比全年预算目标低6.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前5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6%,也低于目标增幅。收入锐减,民生等支出需求刚性增长,加之前几年形成的巨额债务,压力可想而知。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我认为长期以来政府企业都已习惯高增长环境,短期难以完全接受增速下滑,需要切实提高对增速下行的容忍度。目前的增速仍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目标,不仅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而且是恰当的增速。如果我们能接受这样的经济增速,就意味着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来拉动需求。我国已进入增速转型期,正从前些年“保八”向“稳七”过渡。现阶段既不要随便“鼓泡沫”,更不能轻易“戳泡沫”,而要千方百计“挤泡沫”,为我国经济迎来下一轮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持续疲弱的经济数据,我们能够下定决心放弃短期刺激,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经济下行,同样也应该容忍经济下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包括投资渠道受限,投资收益欠佳。投资客真正做好这样的准备,尤为重要。
在经济低迷之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能来自企业创新。走出低迷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水养鱼”,创造一切条件鼓励企业创新。这是一个涅槃的艰难过程,需要市场的信心和耐心,繁荣和危机都有其必然周期,黑暗后一定是光明,只有看透这些,投资客才知道在经济低迷期自己该做些什么。
所以,在经济低迷、投资环境不好的时候,投资客们不妨养养花草、喂喂鱼鸟、陪陪家人。如何在逆境中学会隐忍,同样考验投资客的智慧。
的确,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多次强调,“长痛不如短痛”,要少管市场多放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坚持放权,停止扩张性政策,回归市场化调控,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问题是,中国经济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短痛到底有多痛?中国经济会否因痛而休克还不得而知。
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陆续发布,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低迷的判断。以财政收入为例,2013年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比全年预算目标低6.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前5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6%,也低于目标增幅。收入锐减,民生等支出需求刚性增长,加之前几年形成的巨额债务,压力可想而知。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我认为长期以来政府企业都已习惯高增长环境,短期难以完全接受增速下滑,需要切实提高对增速下行的容忍度。目前的增速仍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目标,不仅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而且是恰当的增速。如果我们能接受这样的经济增速,就意味着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来拉动需求。我国已进入增速转型期,正从前些年“保八”向“稳七”过渡。现阶段既不要随便“鼓泡沫”,更不能轻易“戳泡沫”,而要千方百计“挤泡沫”,为我国经济迎来下一轮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持续疲弱的经济数据,我们能够下定决心放弃短期刺激,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经济下行,同样也应该容忍经济下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包括投资渠道受限,投资收益欠佳。投资客真正做好这样的准备,尤为重要。
在经济低迷之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能来自企业创新。走出低迷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水养鱼”,创造一切条件鼓励企业创新。这是一个涅槃的艰难过程,需要市场的信心和耐心,繁荣和危机都有其必然周期,黑暗后一定是光明,只有看透这些,投资客才知道在经济低迷期自己该做些什么。
所以,在经济低迷、投资环境不好的时候,投资客们不妨养养花草、喂喂鱼鸟、陪陪家人。如何在逆境中学会隐忍,同样考验投资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