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进城务工,而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甚至会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出发,结合现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五个方面提出干预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怨恨不满情绪、行为反常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等。
(一)性格缺陷
冷漠孤僻,逆反任性。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孩子的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和替代,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创傷是挥之不去的,这使他们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更容易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冷漠孤僻,缺少同情心的性格。
(二)心理障碍
缺乏信心,忧郁自卑。自卑是与自信相对立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并且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这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感觉什么地方都矮人一等,而且他们也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容易形成性情孤僻,自卑忧郁的性格特点。
(三)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并且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总是感觉被别人轻视和欺负,在与人交流之时常常充满警惕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朋友越来越少。
(四)怨恨不满情绪
怨恨父母,不满社会。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而产生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与之疏远,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无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儿童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不满。
(五)行为反常
恐惧焦虑,行为叛逆。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与教育,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会导致他们道德品质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并且叛逆行为时有发生;而他们又由于这些叛逆行为的发生而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六)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2];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的教养主体,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理应全面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责任。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加上农村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大多数老师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在学习方面困难较多,很难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3];加上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学校里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寄宿制管理方式。因为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是住校,也对留守儿童心理帮助不大。
(三)家庭因素
经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互动,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性格上较为内向、孤僻;行为上表现为独来独往,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常有撒谎、怨恨父母等行为发生。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到位是另一个相对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系统很多是由隔代监护者构成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存在着种种误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监管极不到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患焦虑症、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四)个人因素
以上因素都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内因起作用的。在生活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认为和其他儿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开始自暴自弃。许多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许多消极心理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的人数和比例还会持续上涨,农村留守儿童还将长期存在,而他们的发展将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和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在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要求,这样才符合人民群众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留守网[EB/OL]http://www.lsren.org/.
[2]胡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4(1):71.
[3]黄凌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教育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4]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6]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74-76.
[7]黄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刊,2008,(3).
[8]王菲,余营,李新,乐高源.大同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
[9]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8.
[10]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11]陈艳蓉.农村留守女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29.
[12]闫茂华,陆长梅.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898-900.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怨恨不满情绪、行为反常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等。
(一)性格缺陷
冷漠孤僻,逆反任性。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孩子的纽带,其作用不可忽视和替代,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创傷是挥之不去的,这使他们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更容易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冷漠孤僻,缺少同情心的性格。
(二)心理障碍
缺乏信心,忧郁自卑。自卑是与自信相对立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并且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这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感觉什么地方都矮人一等,而且他们也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容易形成性情孤僻,自卑忧郁的性格特点。
(三)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并且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总是感觉被别人轻视和欺负,在与人交流之时常常充满警惕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朋友越来越少。
(四)怨恨不满情绪
怨恨父母,不满社会。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而产生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与之疏远,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无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儿童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不满。
(五)行为反常
恐惧焦虑,行为叛逆。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与教育,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会导致他们道德品质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并且叛逆行为时有发生;而他们又由于这些叛逆行为的发生而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六)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2];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的教养主体,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理应全面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责任。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加上农村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大多数老师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在学习方面困难较多,很难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3];加上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学校里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寄宿制管理方式。因为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是住校,也对留守儿童心理帮助不大。
(三)家庭因素
经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互动,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性格上较为内向、孤僻;行为上表现为独来独往,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常有撒谎、怨恨父母等行为发生。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到位是另一个相对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系统很多是由隔代监护者构成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存在着种种误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监管极不到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患焦虑症、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四)个人因素
以上因素都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内因起作用的。在生活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认为和其他儿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开始自暴自弃。许多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许多消极心理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的人数和比例还会持续上涨,农村留守儿童还将长期存在,而他们的发展将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和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在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要求,这样才符合人民群众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留守网[EB/OL]http://www.lsren.org/.
[2]胡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4(1):71.
[3]黄凌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教育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4]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6]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74-76.
[7]黄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刊,2008,(3).
[8]王菲,余营,李新,乐高源.大同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
[9]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8.
[10]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11]陈艳蓉.农村留守女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29.
[12]闫茂华,陆长梅.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89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