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日,记者借参加全省中央苏区县创建幸福村居工作会议之机,参观了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梅溪村,所见所闻,印象深刻。该村从规划布局到村容美化,均焕发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幸福村居建设效果显著。
下乡当天,大雨滂沱。出了县城,我们沿着村道向梅溪村进发,村道平坦宽敞,坐在车上,并没有以往下乡进村的那种颠簸感。透过车窗,只见路边的不锈钢护栏犹如巨龙一样向前延伸,直抵大山深处。路边,层林叠翠,溪水潺潺;雨中的群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我们不禁感叹,客家的山区,真美!
半个小时左右,汽车停了下来,走下车才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犹如陶渊明诗句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之中。村道两边,有太阳能路灯、全木建造而成的凉亭以及那焕发着春意的绿化带;村道前方,在小山腰下,坐落着一幢幢清一色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灰色的瓦面、白色的墙,赏心悦目。所有这些,让人慨叹:新农村,就该是这样!我们无法想象,刚刚还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绕行,转眼间便看到这么漂亮的人居环境,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村道不远的“美景”更让人惊叹。梅溪河的两岸,犹如海滨公园一般,清澈见底的河水从上往下潺潺流淌;河的两边,是人工建造而成的沙滩;河岸上,用竹子为材料建造而成的颇具客家特色的亭台楼阁,让河边的风光变得秀丽清雅;河的对面,一座水车正在慢悠悠地转动着,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河水漫过石桥,哗啦啦地往下泻,那声音,那画面,让人顿感恬静惬意……“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画面大概便是这样的吧?
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5年前,也就是在扶贫开发“双到”帮扶之前,还是全丰顺县最破旧的地方。“那时候,房屋基本上是泥坯房,到处是坍塌的危破房,垃圾乱堆放、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生活环境相当恶劣。”说起当时的状况,丰顺县扶贫局局长郭春山记忆犹新。据了解,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梅溪村的老百姓难以筹资建新房,难以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这个离县城只有21公里、仅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总人口才1793人的“小村”,硬是无法脱贫。
2009年以来,丰顺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将客家文化和特色乡村旅游相结合,大手笔、大魄力地着手创建幸福、和谐、美丽新农村。2011年,梅溪村被确定为创建幸福村居示范点,从此,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梅溪村在扶贫“双到”、创建幸福村居前,村集体收入每年仅有480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仅为3156元,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甘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少量花生、鱼藤、仙人草等经济作物维持生活。经过扶贫开发“双到”和创建幸福村居工程这两股春风的洗礼,梅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1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600元。梅溪村党支部书记邱耀亮介绍说,在扶贫“双到”中,在广州市黄埔区和丰顺县共同帮扶下,多项目建设、多渠道投入已让从前贫困落后的梅溪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名村。
“梅溪村的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郭春山说,“把梅溪河改造成为天然浴场便是朱泽君书记的点子。”诚然,一个成功的新农村建设例子,无不体现着决策者和领导者的智慧。
“新农村建设不能好大喜功,生搬硬套,幸福村居并不是建了多少‘炮楼’式的新房,也不单纯是建了多少条硬底化村道。幸福村居,需要科学的规划,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还需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让新村‘活’起来。”郭春山的话,说得透彻、到位,梅溪村完全做到了新时代农村建设和客家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在硬件设施上有了大提升,又丰富和发展了客家传统文化,堪称幸福村居建设的成功范例。
下乡当天,大雨滂沱。出了县城,我们沿着村道向梅溪村进发,村道平坦宽敞,坐在车上,并没有以往下乡进村的那种颠簸感。透过车窗,只见路边的不锈钢护栏犹如巨龙一样向前延伸,直抵大山深处。路边,层林叠翠,溪水潺潺;雨中的群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我们不禁感叹,客家的山区,真美!
半个小时左右,汽车停了下来,走下车才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犹如陶渊明诗句中描述的“世外桃源”之中。村道两边,有太阳能路灯、全木建造而成的凉亭以及那焕发着春意的绿化带;村道前方,在小山腰下,坐落着一幢幢清一色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灰色的瓦面、白色的墙,赏心悦目。所有这些,让人慨叹:新农村,就该是这样!我们无法想象,刚刚还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绕行,转眼间便看到这么漂亮的人居环境,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村道不远的“美景”更让人惊叹。梅溪河的两岸,犹如海滨公园一般,清澈见底的河水从上往下潺潺流淌;河的两边,是人工建造而成的沙滩;河岸上,用竹子为材料建造而成的颇具客家特色的亭台楼阁,让河边的风光变得秀丽清雅;河的对面,一座水车正在慢悠悠地转动着,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河水漫过石桥,哗啦啦地往下泻,那声音,那画面,让人顿感恬静惬意……“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画面大概便是这样的吧?
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5年前,也就是在扶贫开发“双到”帮扶之前,还是全丰顺县最破旧的地方。“那时候,房屋基本上是泥坯房,到处是坍塌的危破房,垃圾乱堆放、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生活环境相当恶劣。”说起当时的状况,丰顺县扶贫局局长郭春山记忆犹新。据了解,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梅溪村的老百姓难以筹资建新房,难以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这个离县城只有21公里、仅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总人口才1793人的“小村”,硬是无法脱贫。
2009年以来,丰顺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将客家文化和特色乡村旅游相结合,大手笔、大魄力地着手创建幸福、和谐、美丽新农村。2011年,梅溪村被确定为创建幸福村居示范点,从此,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梅溪村在扶贫“双到”、创建幸福村居前,村集体收入每年仅有4800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仅为3156元,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甘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少量花生、鱼藤、仙人草等经济作物维持生活。经过扶贫开发“双到”和创建幸福村居工程这两股春风的洗礼,梅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1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600元。梅溪村党支部书记邱耀亮介绍说,在扶贫“双到”中,在广州市黄埔区和丰顺县共同帮扶下,多项目建设、多渠道投入已让从前贫困落后的梅溪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名村。
“梅溪村的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郭春山说,“把梅溪河改造成为天然浴场便是朱泽君书记的点子。”诚然,一个成功的新农村建设例子,无不体现着决策者和领导者的智慧。
“新农村建设不能好大喜功,生搬硬套,幸福村居并不是建了多少‘炮楼’式的新房,也不单纯是建了多少条硬底化村道。幸福村居,需要科学的规划,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还需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让新村‘活’起来。”郭春山的话,说得透彻、到位,梅溪村完全做到了新时代农村建设和客家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在硬件设施上有了大提升,又丰富和发展了客家传统文化,堪称幸福村居建设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