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儿童美术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其年龄层次和受综合教育的程度决定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三方面的特点,同读者一起探讨。
一、感性意识是儿童美术学习的优势
身处启蒙阶段,儿童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世界强烈的感性认识,同时,生活阅历的缺乏也注定了他们缺乏理性思考。学习美术需要感性,特别是启蒙阶段的学习,感性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能对其一生的兴趣都会有影响。对理性认识的缺乏也正是培养他们独立见解,摆脱传统理念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益的,关键是我们做老师的怎样去引导。这么看来,美术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术。想想最简单的一个故事——“达·芬奇的凳子”吧!感性对儿童是多么的重要。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感性。其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传道”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反,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作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可以说,那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二、儿童天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和引导
儿童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带着一万个为什么,他们开始了人生。对于一门“美”的课程,他们普遍都有一种亲近感,一种天生的学习欲望。正应了那句古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明显,美术课有自身的天生优势。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努力将它们的兴趣培养成爱好,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我们在工作中也会发现学生有不喜欢美术课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了。
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和引导,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表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不能心急,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扼杀那些有与众不同感受的学生的创造欲望,要让这些”欲望”在在美术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更加地活跃。
三、美术教学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走入教学误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倍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在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会在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的非理性期待,蜂拥而至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已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的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失去了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一、感性意识是儿童美术学习的优势
身处启蒙阶段,儿童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世界强烈的感性认识,同时,生活阅历的缺乏也注定了他们缺乏理性思考。学习美术需要感性,特别是启蒙阶段的学习,感性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能对其一生的兴趣都会有影响。对理性认识的缺乏也正是培养他们独立见解,摆脱传统理念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益的,关键是我们做老师的怎样去引导。这么看来,美术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术。想想最简单的一个故事——“达·芬奇的凳子”吧!感性对儿童是多么的重要。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感性。其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传道”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反,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作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可以说,那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二、儿童天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和引导
儿童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带着一万个为什么,他们开始了人生。对于一门“美”的课程,他们普遍都有一种亲近感,一种天生的学习欲望。正应了那句古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明显,美术课有自身的天生优势。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努力将它们的兴趣培养成爱好,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我们在工作中也会发现学生有不喜欢美术课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了。
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和引导,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表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不能心急,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扼杀那些有与众不同感受的学生的创造欲望,要让这些”欲望”在在美术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更加地活跃。
三、美术教学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走入教学误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倍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在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会在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的非理性期待,蜂拥而至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已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的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失去了所谓的鲜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