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此句百年断言,道尽了定西之穷之苦。上世纪末,定西通过实干苦干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进入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近几年来,定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经济全面起步,经济社会步入较快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定西,给予了三百万定西人巨大的鼓舞。两会期间,正在利用会议间隙筹备定西扶贫二十年展览的石晶书记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国城市经济》:定西特色经济是在怎样的现实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石晶:特色经济是将定西干旱缺水、高寒阴湿等自然气候的劣势条件,通过市场思维和逆向思维,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同时,凝炼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强基础、优环境、增收入”的经济工作思路。
随着特色经济的发展,如今定西已经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典型的首先就是我们的马铃薯产业,目前的种植面积达320万亩,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第一的,年产量大概45万吨。其中1/3作为鲜薯销售,主要供应到全国六大中转市场,还有就是通过口岸出口到越南、沙特、阿联酋。另外的1/3就地加工成精淀粉,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在10万吨左右,主要是给天津顶新集团供货,国外出口量大概在2~3万吨左右,去年我们还和欧盟打官司获胜,价格由原来4600元/吨增加到了现在5600元/吨。剩下的1/3,在当地市场就消化掉了。马铃薯这个过去被老百姓看不起眼的土蛋蛋,经过市场思维运作已经成为定西脱贫致富、稳定解决温饱的第一支柱产业。这次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定西时指出:过去定西人大干苦干,比别人付出的多,不得以温饱,现在之所以能够脱贫致富,主要就是因为找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去年,定西全市老百姓从马铃薯产业获得的人均利润为460元,在主产区则达到1100元。同时,相关的产业链条正在延长,通过对精淀粉的深加工形成变性淀粉,增值效应已经显现。
第二个产业就是中药材产业。现在我们的产量占甘肃的1/2,全国的1/10,主要品种包括当归、黄芪和党参。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产业的框架搭建起来。现在来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转起来了,但政府的财政收入依然是个问题,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可以培育税源财源,也是定西“工業强市”的重要体现。
《中国城市经济》:除了这两个已经成熟的产业外,有没有发展其它新兴产业?
石晶:有。一个是花卉,带动农民致富效果很好。另一个就是草畜产业,通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定西已经到了生态修复阶段,年降雨量由过去的200毫米增加到了400毫米,人工种植了侧柏、柠条、间作紫花苜蓿、红豆草,以这些作为饲料大力发展畜牧业。
《中国城市经济》:除了产业得到大发展,定西经验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石晶:我认为定西发展最显著的成绩就是把农民都组织起来了。目前,定西有500多个协会,已经有效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去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观念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我们在协会的管理上,原则是政府搭台不唱戏,让老百姓自己做主,让产业大户带头。2004年我就提出“深挖洞、广积薯、均上市、保加工、增收入”,定西年均气温7℃,有利于马铃薯的储藏,等到市价上涨时再鼓励农民出售,价格就会翻一番。这些事情我们只引导,具体操作让农民搞。
《中国城市经济》:主政定西以来您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又有哪些事情让您时时牵挂?
石晶: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探索出“产业富民、工业强市”的新路子,使得定西这个中国贫困地区中的贫困地区,历朝历代都不能解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终于迈开了向小康社会前进的步子。
还有就是在我任上办成了三件事:一是定西撤地设市,二是筹建了定西第一所大学——定西师专,三是为了解决定西干旱少雨、没有水源的现状,争取了引洮工程的批准立项,并于2006年11月22日开始兴建。
比较牵挂的事情,主要是如何把马铃薯的产业链条再能够延长,同时把中药材的产业框架迅速搭建成功,培育新的财源和税源,让农民富裕起来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包括干部、市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得到改善。
《中国城市经济》:定西将如何回报胡锦涛总书记的深切关怀?
石晶:总书记视察定西时的情景,深深印在三百万定西人民的脑海里。目前,全市干部群众群情振奋,决心在贫困地区发展整体推进、工业强市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建树,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