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7日,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下了神秘面纱: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成为最后赢家,捧走了这项万众瞩目的大奖桂冠。
耶利内克是自1901年首次颁奖至今,百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的第10位女性作家,她也是奥地利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学“多面手”
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穆尔祖什拉克镇,在那里长大、上学。她的父亲有捷克犹太血统,是一位化学家,二战期间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生产部门工作,因此在纳粹制造的排犹迫害中幸免于难。她的母亲来自奥地利的一个富裕家庭。
据耶利内克成名后回忆说,父亲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她的童年时代有很深的影响。她在“童年时代就被塑造成一个“艺术人才”,很小便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并进入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她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同时继续她的音乐学习。1971年她通过了管风琴师资格认证考试。
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21岁时出版处女作——文集《利莎的影子》。1970年,她创作了讽刺小说《我们都是诱骗物,宝贝》,语言颇具反叛色彩。20世纪70年代初,她在柏林和罗马呆了几年时间后,与戈特弗瑞德·汉斯伯格结婚,在维也纳和慕尼黑之间两地奔波。耶利内克是70年代以后引起德语文坛注意的,她的小说对很多社会问题能够直率发表自己的看法。令她征服德国文学界的是小说《作为情人的女人们》和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这些小说表现了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上,人们所面对的暴力、屈服、捕食与掠夺,还展现了娱乐产业如何渗透人们的意识,使人们被阶级偏见和性别压抑所麻痹。
自走上文学写作道路后,耶利内克表现得非常勤奋,她用德语、英语和法语创作了多部作品,体裁亦多种多样,从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到影视脚本等,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小说《乐趣》和《遗孤》在德国曾一度成为畅销书。因为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著称,女性读者对她的著作情有独钟。1986年,她因对德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海里希·波尔文学奖;1998年荣获著名的德国毕希纳奖,以表彰她的创作成就。
瑞典皇家文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一个叛逆大胆的女“性”作家
虽然我国不少人对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不熟悉,但提起获得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变态”影片《钢琴教师》,恐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钢琴教师》是匈牙利男导演迈克尔·哈尼克的杰作,此片获得当年的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大赢家。这部由法国、奥地利合拍的130分钟的影片,是由耶利内克1983年半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受性压抑困扰的女钢琴教师与一位学生的情感纠葛。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40岁出头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与她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影片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艾丽卡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如用刀片割伤自己的阴部,在露天电影院偷窥在汽车中做爱的男女等)。后来,一个学生对她的爱慕改变了她的生活,肉体的痛苦暂时覆盖了精神的绝望,但最终艾丽卡还是以自残的方式惩罚了自己,用刀子刺进了自己的心脏,给影片留下一个悲剧的尾巴。
《钢琴教师》描写女性心理非常大胆,从性心理的角度,刻画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扭曲和变态的心理。在奥地利,耶利内克是第一个敢于触碰变态性心理这个禁区的女作家,并大胆出版了这部半自传体小说。正是由于该片使耶利内克赢得了女“性”作家的称号。
耶利内克个人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反叛的。2004年,她获得了莱辛批评奖,在获奖发言中她说:“人类的理性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希望的。”令听众感到愕然。
近年来,德语世界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女作家,耶利内克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她的小说叙事冷静,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压抑和愤怒都隐藏在她冷静的笔触之下。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在宣布耶利内克获奖时说,她的作品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也是为什么耶利内克直到现在才获奖的原因之一。
一个饱受争议的知名人物
耶利内克用文学语言对性别问题,社会中的性与暴力等主题的探讨有很高的声誉。例如,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认为,通过一系列作品,耶利内克展示出了“一个充满暴力与屈从、捕猎与被猎的冷酷无情的世界”。在奥地利,她却因其尖锐和反叛的风格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喜欢用激烈的言辞批评奥地利社会和政治以及她对当代奥地利的社会问题,如对伊拉克问题、对反犹主义等的态度,使她经常招来非议。
在2000年奥地利大选中,她反对约尔克·海德尔的右翼党,而右翼分子曾经打出海报“你要耶利内克还是要文化?”针锋相对的她则说,如果海德尔进入政府,她将拒绝自己的戏剧在奥地利境内上演,以示抗议。2002年,她出版了剧本《告别》,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家的剧本,采取的是独白的形式。
1996年,耶利内克大胆描写性的作品遭到奥地利右翼自由党的抨击,被宣布为“低级、不道德”的艺术。耶利内克从此退出了社交生活。在瑞典文学院10月7日宣布授予耶利内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耶利内克表示自己不能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不是因为身体欠佳,而是心理上受不了众目睽睽”,因为她有“社交恐惧症”。
获奖后,她对上门采访的记者说,得奖的感觉是“失望多于高兴”,原因是,“身而为人,要这么不断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是我的习惯。得奖对我是一种威胁,我希望这不会让我付出太多的代价”。问到她打算如何处置这笔奖金时,她说:“你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就能获得。”当然,耶利内克也承认,“这样一笔丰厚的奖金,一定会使我生活得更加自在”,不过,她表示,不打算用奖金来旅游。由此,人们或许再次见识了耶利内克与众不同的处世风格。
耶利内克是自1901年首次颁奖至今,百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的第10位女性作家,她也是奥地利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学“多面手”
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穆尔祖什拉克镇,在那里长大、上学。她的父亲有捷克犹太血统,是一位化学家,二战期间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生产部门工作,因此在纳粹制造的排犹迫害中幸免于难。她的母亲来自奥地利的一个富裕家庭。
据耶利内克成名后回忆说,父亲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她的童年时代有很深的影响。她在“童年时代就被塑造成一个“艺术人才”,很小便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并进入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她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同时继续她的音乐学习。1971年她通过了管风琴师资格认证考试。
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21岁时出版处女作——文集《利莎的影子》。1970年,她创作了讽刺小说《我们都是诱骗物,宝贝》,语言颇具反叛色彩。20世纪70年代初,她在柏林和罗马呆了几年时间后,与戈特弗瑞德·汉斯伯格结婚,在维也纳和慕尼黑之间两地奔波。耶利内克是70年代以后引起德语文坛注意的,她的小说对很多社会问题能够直率发表自己的看法。令她征服德国文学界的是小说《作为情人的女人们》和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这些小说表现了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上,人们所面对的暴力、屈服、捕食与掠夺,还展现了娱乐产业如何渗透人们的意识,使人们被阶级偏见和性别压抑所麻痹。
自走上文学写作道路后,耶利内克表现得非常勤奋,她用德语、英语和法语创作了多部作品,体裁亦多种多样,从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到影视脚本等,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小说《乐趣》和《遗孤》在德国曾一度成为畅销书。因为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著称,女性读者对她的著作情有独钟。1986年,她因对德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海里希·波尔文学奖;1998年荣获著名的德国毕希纳奖,以表彰她的创作成就。
瑞典皇家文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一个叛逆大胆的女“性”作家
虽然我国不少人对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不熟悉,但提起获得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变态”影片《钢琴教师》,恐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钢琴教师》是匈牙利男导演迈克尔·哈尼克的杰作,此片获得当年的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大赢家。这部由法国、奥地利合拍的130分钟的影片,是由耶利内克1983年半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受性压抑困扰的女钢琴教师与一位学生的情感纠葛。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40岁出头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与她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影片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艾丽卡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如用刀片割伤自己的阴部,在露天电影院偷窥在汽车中做爱的男女等)。后来,一个学生对她的爱慕改变了她的生活,肉体的痛苦暂时覆盖了精神的绝望,但最终艾丽卡还是以自残的方式惩罚了自己,用刀子刺进了自己的心脏,给影片留下一个悲剧的尾巴。
《钢琴教师》描写女性心理非常大胆,从性心理的角度,刻画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扭曲和变态的心理。在奥地利,耶利内克是第一个敢于触碰变态性心理这个禁区的女作家,并大胆出版了这部半自传体小说。正是由于该片使耶利内克赢得了女“性”作家的称号。
耶利内克个人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反叛的。2004年,她获得了莱辛批评奖,在获奖发言中她说:“人类的理性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希望的。”令听众感到愕然。
近年来,德语世界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女作家,耶利内克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她的小说叙事冷静,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压抑和愤怒都隐藏在她冷静的笔触之下。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在宣布耶利内克获奖时说,她的作品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也是为什么耶利内克直到现在才获奖的原因之一。
一个饱受争议的知名人物
耶利内克用文学语言对性别问题,社会中的性与暴力等主题的探讨有很高的声誉。例如,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认为,通过一系列作品,耶利内克展示出了“一个充满暴力与屈从、捕猎与被猎的冷酷无情的世界”。在奥地利,她却因其尖锐和反叛的风格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喜欢用激烈的言辞批评奥地利社会和政治以及她对当代奥地利的社会问题,如对伊拉克问题、对反犹主义等的态度,使她经常招来非议。
在2000年奥地利大选中,她反对约尔克·海德尔的右翼党,而右翼分子曾经打出海报“你要耶利内克还是要文化?”针锋相对的她则说,如果海德尔进入政府,她将拒绝自己的戏剧在奥地利境内上演,以示抗议。2002年,她出版了剧本《告别》,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家的剧本,采取的是独白的形式。
1996年,耶利内克大胆描写性的作品遭到奥地利右翼自由党的抨击,被宣布为“低级、不道德”的艺术。耶利内克从此退出了社交生活。在瑞典文学院10月7日宣布授予耶利内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耶利内克表示自己不能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不是因为身体欠佳,而是心理上受不了众目睽睽”,因为她有“社交恐惧症”。
获奖后,她对上门采访的记者说,得奖的感觉是“失望多于高兴”,原因是,“身而为人,要这么不断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是我的习惯。得奖对我是一种威胁,我希望这不会让我付出太多的代价”。问到她打算如何处置这笔奖金时,她说:“你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就能获得。”当然,耶利内克也承认,“这样一笔丰厚的奖金,一定会使我生活得更加自在”,不过,她表示,不打算用奖金来旅游。由此,人们或许再次见识了耶利内克与众不同的处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