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东去气势恢宏,小桥流水温婉蕴藉,大与小各有其妙,各有所用,它们通常如影随形地出现在我们的作文之中。大义微言,小中见大,它们相互补充,互相映衬,相辅相成。但在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大小之辨。
一、大题小作与小题大作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题的不确定性。如前几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杂”、“忙”等,话题宽得让学生一下不知如何下手。拿来给学生训练时,许多学生望着试卷发呆,半天下不了笔,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个宽大的话题时,不知该写什么。最后往往是因时间紧迫,只好在话题前简单地加上个“论”“说”“谈”等词,凑成一个最省事的文题,然后匆匆下笔,草草了事。结果不言而喻,这种文章往往会因为“大而空”而难入老师的法眼。所以,对于此类的话题作文,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大题小作”,化大为小。
所谓“大题小作”,其实就是给话题添加一系列的限制成分,逐步缩小话题的外延,最终把话题控制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很容易地来组织材料,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主题。正如篮球比赛中,一个中投手是绝不会轻易地在三分线以外出手的,他会千方百计地把球运到理想的位置,然后一投中的。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让学生谈自己对“出”与“入”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一“出”一“入”,其对象何其广泛,大至宇宙人生,小到微观世界,要想把它谈清楚,何其困难!这就要求考生能将这个“大”题“小”作。如何小作呢?添加一些可以起限制作用的成分,使话题的范围缩小。如“谁的出入”“出入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出与入”等等。这样限制之后就可以任选一种思路,并把它和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来,进而构思写作。这样,作文就会显得具体而避免空洞。考试中,有些学生就是因为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而得到了高分。如当年高考中,一位考生写自己对班主任的“恨”,起因是班主任把自己的座位调到了最后,可经过朋友的解释,才明白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然后作者顺理成章地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俗语来阐释“出”与“入”的关系。而另一篇满分作文《出入红楼》,作者更是结合自己三次阅读《红楼梦》的感受来谈自己对“出”与“入”的深刻理解。“入乎其内,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出入红楼,故得待世之技,出入之理”。——作者的感受可谓具体而深刻,怎能不受阅卷者的青睐呢?
如果说“大题小作”会使空洞浮泛变得切实具体,那么“小题大做”就会使琐细低浅变得博大高远。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滴雨露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堂能对学生进行一种人文教育,让学生既要学会去认识自身、关注自我,又要学会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宇宙人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去思考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去理解生命的价值、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等抽象的概念,进而通过文章来传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一般而言,小题的取材多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而格调较高的文章大气深刻,才容易打动阅卷老师,引其共鸣。鲁迅的《一件小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就是小题大作的典范。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作文: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意味的两个词儿。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请以“根”为话题,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的话题相对就狭小一些,如果仅就具体的“根”去写,就难以写出深意,如果我们由具体的“根”引入,再写到具有深意的抽象意义的根,如精神的根、文化的根等,再联系当前的台海时局,点出大陆就是台湾的根的主题,这样的立意就显得高远许多。
二、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来把握话题作文的审题,二是在充分理解话题作文要求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信息,站在一定的认知高度立意。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 提示语 话题 要求。比如这样一个话题作文: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是提示语。
请以“奔跑”为话题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显然是话题和要求。
对这一作文,如果我们不从整个话题作文的“大”处着眼,仅从“奔跑”入手,那么无论我们是渲染猎豹的速度,还是自豪刘翔的飞跃,都背离了出题人的意图,因为我们没有从全局把握,忽视了话题作文的提示语中关于“压力”的信息。话题作文虽然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但也是有限度的,而导向性就体现在话题作文的提示语中。提示语说: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限定我们谈论“奔跑”这一话题时,必须要在“压力”的前提下展开,背离了这一前提去纵横驰骋地渲染“奔跑”本身,都是于事无益的。
一篇文章如果光有宏观的认知和大气的铺排,那就会流于浮泛,要想使文章具体生动,我们还应从小处着手。小处着手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我认为行之有效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拟一个好的标题。行家都说“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一个好的文题先声夺人、吸摄眼球,会给人一种良好的暗示,会向读者彰显你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素养。2、搞好两个回扣。文章的结尾一定要注意回扣开头、回扣话题,这样会在结构上构成首尾呼应,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集中,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谨严、扣题很紧。3、用上三种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会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几种手法的变换使用,会使行文迭宕生姿,异彩纷呈。4、做好四件事情。即搞好文章的起承转合,起——要有一个简洁而有气势的开头,干脆利落且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吸引;承转——做好内容上的上下衔接和结构上的过渡,使全文紧凑,浑然一体;合——注意结尾提升,画龙点睛,使文章凸显高致。将这些小的方面做好了,一篇佳作也大体成形了。
大也好,小也罢,作文的教学,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去欣赏生活、审视生活,如同一道风景,要用恬淡的心情,睿智的目光,清澈的心灵去感受;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打开思路,不要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在身边,只要你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要你善于挖掘生活,发自真情,从大处驾御,小处着手,自有动人之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会生活才是根本。
田玉波,李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一、大题小作与小题大作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题的不确定性。如前几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杂”、“忙”等,话题宽得让学生一下不知如何下手。拿来给学生训练时,许多学生望着试卷发呆,半天下不了笔,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个宽大的话题时,不知该写什么。最后往往是因时间紧迫,只好在话题前简单地加上个“论”“说”“谈”等词,凑成一个最省事的文题,然后匆匆下笔,草草了事。结果不言而喻,这种文章往往会因为“大而空”而难入老师的法眼。所以,对于此类的话题作文,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大题小作”,化大为小。
所谓“大题小作”,其实就是给话题添加一系列的限制成分,逐步缩小话题的外延,最终把话题控制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很容易地来组织材料,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主题。正如篮球比赛中,一个中投手是绝不会轻易地在三分线以外出手的,他会千方百计地把球运到理想的位置,然后一投中的。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让学生谈自己对“出”与“入”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一“出”一“入”,其对象何其广泛,大至宇宙人生,小到微观世界,要想把它谈清楚,何其困难!这就要求考生能将这个“大”题“小”作。如何小作呢?添加一些可以起限制作用的成分,使话题的范围缩小。如“谁的出入”“出入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出与入”等等。这样限制之后就可以任选一种思路,并把它和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来,进而构思写作。这样,作文就会显得具体而避免空洞。考试中,有些学生就是因为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而得到了高分。如当年高考中,一位考生写自己对班主任的“恨”,起因是班主任把自己的座位调到了最后,可经过朋友的解释,才明白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然后作者顺理成章地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俗语来阐释“出”与“入”的关系。而另一篇满分作文《出入红楼》,作者更是结合自己三次阅读《红楼梦》的感受来谈自己对“出”与“入”的深刻理解。“入乎其内,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出入红楼,故得待世之技,出入之理”。——作者的感受可谓具体而深刻,怎能不受阅卷者的青睐呢?
如果说“大题小作”会使空洞浮泛变得切实具体,那么“小题大做”就会使琐细低浅变得博大高远。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滴雨露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堂能对学生进行一种人文教育,让学生既要学会去认识自身、关注自我,又要学会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宇宙人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去思考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去理解生命的价值、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等抽象的概念,进而通过文章来传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一般而言,小题的取材多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而格调较高的文章大气深刻,才容易打动阅卷老师,引其共鸣。鲁迅的《一件小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就是小题大作的典范。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作文: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意味的两个词儿。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请以“根”为话题,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的话题相对就狭小一些,如果仅就具体的“根”去写,就难以写出深意,如果我们由具体的“根”引入,再写到具有深意的抽象意义的根,如精神的根、文化的根等,再联系当前的台海时局,点出大陆就是台湾的根的主题,这样的立意就显得高远许多。
二、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来把握话题作文的审题,二是在充分理解话题作文要求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信息,站在一定的认知高度立意。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 提示语 话题 要求。比如这样一个话题作文: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是提示语。
请以“奔跑”为话题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显然是话题和要求。
对这一作文,如果我们不从整个话题作文的“大”处着眼,仅从“奔跑”入手,那么无论我们是渲染猎豹的速度,还是自豪刘翔的飞跃,都背离了出题人的意图,因为我们没有从全局把握,忽视了话题作文的提示语中关于“压力”的信息。话题作文虽然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但也是有限度的,而导向性就体现在话题作文的提示语中。提示语说: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限定我们谈论“奔跑”这一话题时,必须要在“压力”的前提下展开,背离了这一前提去纵横驰骋地渲染“奔跑”本身,都是于事无益的。
一篇文章如果光有宏观的认知和大气的铺排,那就会流于浮泛,要想使文章具体生动,我们还应从小处着手。小处着手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我认为行之有效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拟一个好的标题。行家都说“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一个好的文题先声夺人、吸摄眼球,会给人一种良好的暗示,会向读者彰显你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素养。2、搞好两个回扣。文章的结尾一定要注意回扣开头、回扣话题,这样会在结构上构成首尾呼应,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集中,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谨严、扣题很紧。3、用上三种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会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几种手法的变换使用,会使行文迭宕生姿,异彩纷呈。4、做好四件事情。即搞好文章的起承转合,起——要有一个简洁而有气势的开头,干脆利落且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吸引;承转——做好内容上的上下衔接和结构上的过渡,使全文紧凑,浑然一体;合——注意结尾提升,画龙点睛,使文章凸显高致。将这些小的方面做好了,一篇佳作也大体成形了。
大也好,小也罢,作文的教学,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去欣赏生活、审视生活,如同一道风景,要用恬淡的心情,睿智的目光,清澈的心灵去感受;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打开思路,不要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在身边,只要你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要你善于挖掘生活,发自真情,从大处驾御,小处着手,自有动人之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会生活才是根本。
田玉波,李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