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清明时节,在江苏泰州溱潼镇里下河地区,有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溱湖会船。
在溱湖会船节的那一天,四乡八镇数百上千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
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
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湖会船也被部分海内外人士盛赞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同仇敌忾 爱国御侮
溱湖会船形成的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清代诗人朱余庭在《海陵竹枝词》云:“包老湖通虾子湾,上溪港口水回环。使船如使马奔放,会看篙工第一班。”里面注解:“里下河各庄会船迎神,四面云集,篙手以争先为胜,俗名篙子会是也。观者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这些资料表明,清代中期会船活动就已盛行在里下河地区。溱湖会船与南宋岳家军抗金和明代溱湖船民抗击倭寇有着很大的历史渊源。
传说因岳飞抗金经过此地,时值清明,青黄不接,溱湖一带的渔民积极支援岳家军,将从湖里打捞上来的湖鲜合炖送给岳家军充做军粮,士兵食过这美味的湖鲜,士氣倍增,很快将金兵打败,当地渔民因这道菜立了大功,为讨个好口彩,而称这道菜叫“一网打尽”。从此每年清明节期间,溱湖一带渔民都延续清明会船、烧“一网打尽”、祭奠阵亡岳家军将士的习俗。
明代万历年间,倭寇从通州港口登陆北犯,烧杀抢掠。溱湖附近时堰、溱东、溱潼、兴泰、俞垛、淤溪、叶甸、港口一带的船民为了保家卫国,聚集了上百条木船,每船三十人左右,手持竹篙,撑船赶往战场,在地方兵丁配合下,对入侵的倭寇进行了阻击。船民们把随船所带的黄豆、豌豆,撒满在倭寇必经之道口,并埋伏在附近,又组织一部分人以鸣锣为号,呐喊助威。果然,倭寇走到船民们早已设置好的豆子阵时,纷纷跌倒。这时,锣声四起,埋伏在路旁的船民一起冲锋,持长篙跃出迎战。竹篙锋利如同梭标,杀得倭寇狼狈逃走,死伤无数,从此不敢再来犯。因船民聚集抗击倭寇也是在清明时节,故而每年这个时节船民们都以会船的形式聚集一起祭奠阵亡的船民,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溱湖会船
千船齐聚 热闹非凡
溱湖会船的主场地设在溱潼古镇的喜鹊湖,因为这里水路通畅,四乡八镇的船民都可以集中到一起,另外这里水面宽阔,便于展开活动。会船节的规模盛大。参赛会船可达500余条,篙手上万,观众十多万人。
会船的船舶主要有贡船、篙船、划船、花船、拐妇船等几种类型。贡船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巡游花车,是活动中最大的船只,底层载人,形同客舱,四周饰有珠帘、布幔、宫灯、流苏;上面两层为表演平台,顶部则装饰如宫殿样式,俨然水上楼台宫殿。每条贡船的船头上排放着供品“六只眼”:猪头、花鱼、雄鸡,用来祭奠英灵。船上的表演平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可表演戏曲、歌舞及各种民俗表演。不过贡船属于巡游形式,所以均不参赛。
参赛的主要是篙船,每船30个,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们打着绑腿,身着整齐的特色服装,站立船上起篙下篙整齐划一,看上去威武雄壮,篙船上插青龙旗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或写“敬香大吉”。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身披红披风传达号令,称为“扬锣”。随着“当!当!”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 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水花飞溅,会船从水面腾起,随着越来越紧的锣声飞驶向前。而划船是以妇女为主,每船9名女划手,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妇女们着装大红大绿,头上插花,身着披风,英姿飒爽。划船亦随妇女们手起桨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飞掠水面。另外还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会船之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并有一官老爷坐堂调解,滑稽逗趣,增添了会船节间的互动逗乐。整个湖面船只攒动,五彩缤纷,场面蔚为壮观。
溱湖会船
选船 试水 铺船
会船节前10天要开始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纵横数百公里的里下河地区村村竖起会船大旗,选用既新又轻的船,打扮得特别鲜艳,有的人家将船刷桐油,有的刷油漆,有的挂红布,还有的干脆买新船以争脸面。撑船的竹篙都是竹厂精选出来的,若试水时损坏,可向竹厂无偿调换。有会船的村子即竖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
试水,即操练,多为18岁以上青壮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段上船练体力、习动作,以达到竹篙下水步调一致,行船快速。凡是参赛篙手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在里下河地区还有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民俗,那就是参赛的选手必须连续参赛3年,若在这三年期间退出,即为不祥,对自己及家人不利。
铺船是在接近清明时各家对自己的船只洗刷,在船上铺稻草、刷跳板,保证篙手站立平稳。划船、贡船也同时搭台及排练,所有费用,均由各人自愿出资,也有由地方商董个人出资的。会船节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点,过去还要在赛前下活水河洗澡净身,以免亵渎神灵。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提前做好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宜。戏台搭建好以后主要表演戏剧、魔术、杂技等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在会船结束的当晚开演。如果这天晚上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没面子,也不好意思到别的庄上去看演出。
节日凌晨,各庄先会船祭扫神灵,船在各个水道游弋,每当船到庄子的小桥下时,村民们自发组织人员在桥两边巡逻,不许游客在桥上逗留,不许小孩在桥上小便,以防冲撞神灵。祭扫完毕,各村的船只随锣声驶进赛区。此时,参加庙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两岸人声鼎沸。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划船、贡船云集,鼓乐声鸣,载歌载舞,盛况空前。近中午时分,随着锣声响过,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收篙的号令,会船的每一条船上都选出一名公认的“头篙”,然后将“头篙”的竹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的人家要鸣放鞭炮迎接,日后若得子,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还愿,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席,宴请全体篙手。一条会船就有一根头篙,整个会船节,又有多少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
“天下会船数溱湖,溱湖会船甲天下”,现在,溱湖会船节已是蜚声海内外,成为恢宏壮观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集中体现了里下河人民爱国御侮、仇敌忾的浩然正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缅怀先烈、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地非常重要与难得一见的民俗风情汇演。
在溱湖会船节的那一天,四乡八镇数百上千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
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
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湖会船也被部分海内外人士盛赞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同仇敌忾 爱国御侮
溱湖会船形成的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清代诗人朱余庭在《海陵竹枝词》云:“包老湖通虾子湾,上溪港口水回环。使船如使马奔放,会看篙工第一班。”里面注解:“里下河各庄会船迎神,四面云集,篙手以争先为胜,俗名篙子会是也。观者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这些资料表明,清代中期会船活动就已盛行在里下河地区。溱湖会船与南宋岳家军抗金和明代溱湖船民抗击倭寇有着很大的历史渊源。
传说因岳飞抗金经过此地,时值清明,青黄不接,溱湖一带的渔民积极支援岳家军,将从湖里打捞上来的湖鲜合炖送给岳家军充做军粮,士兵食过这美味的湖鲜,士氣倍增,很快将金兵打败,当地渔民因这道菜立了大功,为讨个好口彩,而称这道菜叫“一网打尽”。从此每年清明节期间,溱湖一带渔民都延续清明会船、烧“一网打尽”、祭奠阵亡岳家军将士的习俗。
明代万历年间,倭寇从通州港口登陆北犯,烧杀抢掠。溱湖附近时堰、溱东、溱潼、兴泰、俞垛、淤溪、叶甸、港口一带的船民为了保家卫国,聚集了上百条木船,每船三十人左右,手持竹篙,撑船赶往战场,在地方兵丁配合下,对入侵的倭寇进行了阻击。船民们把随船所带的黄豆、豌豆,撒满在倭寇必经之道口,并埋伏在附近,又组织一部分人以鸣锣为号,呐喊助威。果然,倭寇走到船民们早已设置好的豆子阵时,纷纷跌倒。这时,锣声四起,埋伏在路旁的船民一起冲锋,持长篙跃出迎战。竹篙锋利如同梭标,杀得倭寇狼狈逃走,死伤无数,从此不敢再来犯。因船民聚集抗击倭寇也是在清明时节,故而每年这个时节船民们都以会船的形式聚集一起祭奠阵亡的船民,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溱湖会船
千船齐聚 热闹非凡
溱湖会船的主场地设在溱潼古镇的喜鹊湖,因为这里水路通畅,四乡八镇的船民都可以集中到一起,另外这里水面宽阔,便于展开活动。会船节的规模盛大。参赛会船可达500余条,篙手上万,观众十多万人。
会船的船舶主要有贡船、篙船、划船、花船、拐妇船等几种类型。贡船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巡游花车,是活动中最大的船只,底层载人,形同客舱,四周饰有珠帘、布幔、宫灯、流苏;上面两层为表演平台,顶部则装饰如宫殿样式,俨然水上楼台宫殿。每条贡船的船头上排放着供品“六只眼”:猪头、花鱼、雄鸡,用来祭奠英灵。船上的表演平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可表演戏曲、歌舞及各种民俗表演。不过贡船属于巡游形式,所以均不参赛。
参赛的主要是篙船,每船30个,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们打着绑腿,身着整齐的特色服装,站立船上起篙下篙整齐划一,看上去威武雄壮,篙船上插青龙旗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或写“敬香大吉”。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身披红披风传达号令,称为“扬锣”。随着“当!当!”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 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水花飞溅,会船从水面腾起,随着越来越紧的锣声飞驶向前。而划船是以妇女为主,每船9名女划手,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妇女们着装大红大绿,头上插花,身着披风,英姿飒爽。划船亦随妇女们手起桨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飞掠水面。另外还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会船之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并有一官老爷坐堂调解,滑稽逗趣,增添了会船节间的互动逗乐。整个湖面船只攒动,五彩缤纷,场面蔚为壮观。
溱湖会船
选船 试水 铺船
会船节前10天要开始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纵横数百公里的里下河地区村村竖起会船大旗,选用既新又轻的船,打扮得特别鲜艳,有的人家将船刷桐油,有的刷油漆,有的挂红布,还有的干脆买新船以争脸面。撑船的竹篙都是竹厂精选出来的,若试水时损坏,可向竹厂无偿调换。有会船的村子即竖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
试水,即操练,多为18岁以上青壮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段上船练体力、习动作,以达到竹篙下水步调一致,行船快速。凡是参赛篙手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在里下河地区还有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民俗,那就是参赛的选手必须连续参赛3年,若在这三年期间退出,即为不祥,对自己及家人不利。
铺船是在接近清明时各家对自己的船只洗刷,在船上铺稻草、刷跳板,保证篙手站立平稳。划船、贡船也同时搭台及排练,所有费用,均由各人自愿出资,也有由地方商董个人出资的。会船节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点,过去还要在赛前下活水河洗澡净身,以免亵渎神灵。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提前做好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宜。戏台搭建好以后主要表演戏剧、魔术、杂技等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在会船结束的当晚开演。如果这天晚上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没面子,也不好意思到别的庄上去看演出。
节日凌晨,各庄先会船祭扫神灵,船在各个水道游弋,每当船到庄子的小桥下时,村民们自发组织人员在桥两边巡逻,不许游客在桥上逗留,不许小孩在桥上小便,以防冲撞神灵。祭扫完毕,各村的船只随锣声驶进赛区。此时,参加庙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两岸人声鼎沸。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划船、贡船云集,鼓乐声鸣,载歌载舞,盛况空前。近中午时分,随着锣声响过,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收篙的号令,会船的每一条船上都选出一名公认的“头篙”,然后将“头篙”的竹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的人家要鸣放鞭炮迎接,日后若得子,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还愿,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席,宴请全体篙手。一条会船就有一根头篙,整个会船节,又有多少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
“天下会船数溱湖,溱湖会船甲天下”,现在,溱湖会船节已是蜚声海内外,成为恢宏壮观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集中体现了里下河人民爱国御侮、仇敌忾的浩然正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缅怀先烈、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地非常重要与难得一见的民俗风情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