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节选)

来源 :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故事的女主人公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她自幼失去父母,1 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由于酷爱想象以及拥有一颗“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地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下,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作品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表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第二章


  …………
  自从他在女孩身边经过,女孩就一直瞅着他,这时她的目光还没有从他身上移开。马修没有看女孩,即使他瞧她一眼,也不会看清她到底是什么模样,可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却会得到这样的印象: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穿着一件既短小又很脏的泛黄的灰绒布罩衫,头上戴着一顶褪了色的褐色水手帽,浓密的红头发梳成的两条辫子从帽子底下伸出来,拖在背后,那苍白瘦小的脸上长着好些雀斑,嘴巴和眼睛都挺大,眼睛在表示着某些神情和情绪时看起来是绿的,在别的情况下则是灰色的。



  这些是普通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一位非同寻常的观察者却可能已经发现,她的下巴很尖,棱角分明,两只大眼睛里充满了活力,嘴唇线条优美,表情丰富,脑门宽阔饱满。总之,我们那位有眼力的非凡观察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无家可归的女孩身体里存在着非同凡响的灵魂,而羞怯的马修·卡斯伯特却对她怀有荒唐可笑的畏惧心理。
  马修用不着因先开口说话而遭受折磨了,因为当女孩断定他是向自己走来时,就站了起来,一只瘦瘦的棕色小手提着一个破烂的旧手提包,另一只手向他伸来。
  “我想你就是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卡斯伯特先生吧?”女孩用一种异常清脆动听的声音说,“非常高兴见到你,我刚才还担心你不会来接我了。我想象着各种可能发生的使你不能脱身的事情。我已经决定了,如果你今晚不来接我,我就顺着铁轨走到拐弯处的那棵大野樱桃树下,爬上去待它一夜。我是一点也不会害怕的,睡在月光下一棵开满白花的野樱桃树上准是非常愉快的,你不认为是这样吗?如果你今晚不来,我敢肯定明天早上你准会来接我的。”



  马修尴尬地握住这只骨瘦如柴的小手,他当场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他不能对这个眼睛闪闪发光的孩子说事情出了差错,他要带她回家让玛丽拉跟她解释。无论出了什么差错,也不能把她扔在布赖特河车站不管,因此所有的问题和说明都不妨拖到他平安返回绿山墙农舍以后再说。
  “对不起,我来迟了。”他羞赧地说,“来吧,马车停在那边的院子里,把提包给我。”
  …………

第三章


  …………
  马修开门时,玛丽拉便赶紧迎了上来。可是当她的目光落在这个长着一对热切明亮的眼睛,把红彤彤的头发梳成两条长辫,穿着僵硬难看的衣服的古怪瘦小的身影上时,她惊奇地停住了脚步。
  “马修·卡斯伯特,这是谁?”她脱口问道,“那个男孩子呢?”
  “没有什么男孩,”马修可怜巴巴地说,“只有她在那儿。”
  马修朝那女孩点点头,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没有问过她的名字。
  “没有男孩!可是一定要有个男孩才行。”玛丽拉不肯罢休地说。
  “我们托人带信给斯潘塞太太,是请她领一个男孩的。”
  “嗯,她没有。她带了她来,我问过火车站站长了。我不能不带她回家,不管出了什么差错,总不能把她扔在那儿不管。”
  “好啊,这事儿干得妙极了!”玛丽拉突然说道。
  在这场对话中,女孩一直保持沉默,目光在两人身上扫来扫去,脸上兴奋的神情渐渐消逝。突然,她似乎明白了那些话的意思,扔下那“珍贵”的手提包,冲上一步,两手紧紧握住。
  “你们不要我!”女孩嚷道,“你们不要我,因为我不是个男孩!我本来是应该想到这一点的,以往谁也不要我。太美满的事情很快就会消失,谁也不想真的要我。咳,我怎么办呢?我快要哭了!”
  女孩坐在桌子旁邊的一张椅子里,猛然把手臂搁在桌上,将脸埋进臂弯,号啕大哭起来。玛丽拉和马修隔着炉子不满意地相互对视着,谁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摘自《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 0 1 8年第1 1期,周黎 译)
其他文献
游子衿是诗人游文君的笔名,甫一看到这名字,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孟郊那首著名的儿诗,同时又联想起《诗经·郑风》中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青衿指代秀才,感觉这又是一个当代诗人中喜好卖弄古典的个案。可一旦我读了他的一些诗歌,我收起了我的不屑与鄙夷,其诗歌中可圈可点之处不少。  凭直觉,在宏观俯视与微观描述的互渗中展示现代人复杂的情绪活动,是游子衿诗歌创作一个特色。他找到了适应自己诗歌表达的艺术形式
期刊
1  从记事起,村子中央就有一个  白色的大磨盘  盘面平滑像坐久了的板凳  小时候,磨盘  是我们的舞台  夏夜,躺在上面数星星  感受太阳的余温  腊月,磨盘  成为猪羊的断头台  长大后,村子中央盖了房  磨盘不知去向  2  跳过小水沟,迎接我的是蜻蜓  平日无人光顾  小蟹无防备地出动  爬向石头的另一侧晒太阳  无数蚂蚁匆忙地列队成行  原始的杂木林枯枝散乱  落叶铺成地毯  青苔宛如
期刊
电影《四百击》由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 特吕弗执导,是法国新浪潮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人说,它相当于导演的自传性作品。这是一部经典的黑白片,于1 9 5 9年上映,但影片里的许多镜头,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仍然相当熟悉,课堂上,淘气好动的男孩犯了一点错,被老师粗暴地罚站、责骂、赶出教室,被家长训斥……为了逃避这一系列惩罚,他逃学;为了吃饱饭,他偷东西。于是他被家与学校彻底放逐,最终沦为社会弃儿。它让人
期刊
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哪儿也不去!“爸爸就在你的身边,爸爸就在你的身后,爸爸就在你抬眼就能看到、伸手就能拽到、用心就能感受到的地方……”给女儿做饭,陪女儿读书,接送女儿上学放学,连周末加班也带上女儿……女儿快乐的时候,他与女儿击掌同庆;女儿流泪的时候,他及时安慰与鼓励女儿……作为爸爸,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重要节点、关键时刻,他都从不缺席!如何确证爸爸妈妈是不是爱你,什么是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期刊
和你年轻时一样  去女友家见父母,饭桌上聊起了打篮球,我说我很喜欢打篮球,兴致勃勃地谈怎样过人,投篮……未来丈母娘对未来老丈人说:“他和你年轻时一样啊!”我听了心里一喜,问:“叔叔以前也爱打篮球?”未来老丈人說:“我以前和你一样,吃饭时话多。”  讲 故 事  小明要听故事,爸爸问:“要听长的还是短的?”小明说:“长的!”爸爸开始讲:“从前有只苍蝇,嗡嗡嗡……嗡嗡嗡……”小明赶紧打断:“短的吧!”
期刊
汪抒的诗  潮湿的火车  必须要有那样清冷的漫长的眼神  才能看这些铁皮车厢  它们装满煤炭  潮湿的不仅仅是  每一节车厢中煤炭的表层  雨水的手指一直向下  像一截模糊的光  深入这些煤炭黑乎乎的内部  像一部有限的单调的电影  十八节车厢,就是十八个相同的镜头  从我的眼前闪过  从它们奔驰的速度中,我还是看清了  印在每一节车厢外的白漆的数字  (应该是编号吧)  其中有一节上是:15 0
期刊
作为一本民间诗刊,《抵达》是不带有任何地域色彩的。尽管创立之初,其主要成员都落居于安徽合肥,但这本诗刊显然被赋着了更为广阔的诗歌视野。  安徽是诗歌大省,合肥因系其省会,历来优秀诗人辈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本影响全国诗坛的刊物——《诗歌报》。但合肥的诗歌民刊却一向寥落,不成气候。诞生于2008年初的《抵达》诗刊,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当然,就民间诗刊而言,创立很容易,坚持却是一件颇为费劲的事。《抵
期刊
神秘意味着未知、不确定与无能为力。在无限的世界中,人的能力如此有限,这意味着,神秘无处不在。在艺术领域,艺术创作也与神秘紧密相关——在罗丹看来,“神秘好像空气一样,卓越的艺术品好像浴在其中” ;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在《文学、批评与理论引论》中进一步宣称:“神秘是任何文学描写的中心。” 在当代小说中,格非、余华、苏童、马原、孙甘露等先锋作家对于神秘有极度的痴迷,他们竭尽心力地在作品中呈现世
期刊
在读师范学校时,他似乎就已预感到将来生活的面目了,具体是什么样的,并不明晰,那时他怎么猜得到呢。现在,他也不恼,他想过,是不是没有生在一个好些的家庭,可若是怪家庭,妹妹为什么那么好呢,要真生在好的家庭了,他想到自己这个人,这个人身上和心里的种种,他便默叹一声,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的,想来想去,到底,他是连自己也不能怪的了。  他的父亲,是乡中学的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人本分老实,话语少。与这相衬的,他
期刊
你该洗澡了  一个學生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说:“没关系,注射一针就好了。”  医生拿药棉在学生手臂上擦了又擦,如此反复了三四次。  这个学生以为自己病情很严重,担心地问:“医生,我的病情很严重吗?”  医生很严肃地说:“同学,你该洗澡了。”最痛苦的三角恋  世界上最痛苦的三角恋是:我爱食物,脂肪爱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