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首先源于艺术冲动。所谓艺术冲动,是艺术家积聚了长期的生活经验,感受了客观生活的丰富内容,并受到某种事物启发的结果。艺术家感到非一吐为快不可,这只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在特定情况下的迸发,并非一种超自然的现象。由此看来,作文成功的最基本因素至少有两点:一是“源头活水”,积累丰富;二是“玉壶冰心”,真挚感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让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多体验生活,多感悟生活。
学生除了从生活中找“米”,还要从文质兼美的书中汲取营养,多读书,多积累,即常说的“群书万卷常暗诵”。我班的学生都有读书笔记,可积累美词佳句精彩文段,也可写读书的感悟,还可写自己的见解。然后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有一项固定的活动,就是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展示背诵,或是一首诗,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根据检查结果,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一名,再在评比栏中画一面小红旗。一缕缕淡淡而悠远的书香,在学生的心头飘散着,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岁月。当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时候,学生便不会说假话、写空话了。
我们不仅让学生感悟生活,诵读美文,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那一碧如洗的苍穹,那繁星点点的夜空,那涛声阵阵的丛林,那绿浪起伏的田园,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要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汲取养分。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最纯的底片;感受自然,感受心灵深处的绝响……于是,我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大自然。我让学生观察繁星点点的夜空的璀璨,也让他们感受白云悠悠的晴空的亮丽;我让学生留意草长莺飞,也让他们留心鱼潜虫鸣;让他们嗅一嗅小草的清香,也让他们品一品瓜果的甘甜……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感受的大自然的馈赠写到观察日记里。学生写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日记后,竟用“美妙”一词来形容他们的感受。我趁势出了一道作文题“风景这边独好”,要求学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对自然的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风景这边独好”。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高鹗在《老残游记》序言中也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作者真正动情了,然后才能够用实实在在的话,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抒发实实在在的情感。
感人心者在乎真。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用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有的说妈妈太唠叨,有的说爸爸太专制,大有批判一番才心理平衡的味道。而有的学生却低着头不做声,我让这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说要向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因为自己的不懂事,曾使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流过伤心的泪;还有的学生想给爸爸妈妈说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我感谢你们”,因为她的父母为了她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辛苦打工供她在城里上学。作文交上来后,我看着一篇篇从学生心里流淌出来的文章,感动了。正因为他们有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以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作文的生命在于汲取生活的活水,经由灵魂的玉壶,倾注到文字之中,才真正能够破除概念化的空洞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指导过多地让学生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规定文章的形式章法,使学生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挖空心思去套用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学生写作文时,要少些清规戒律,允许有个性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每次写完作文题目,我就给学生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书写认真,二是写出真情实感。由于写作的环境宽松,我们班的不少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譬如,赵林的文章长于语言优美,胡志超的文章长于幽默,谢晓曼的文章长于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情,还有谢殿峰的文章长于说理,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名言”出现,被同学们戏称为“大师”。此外,学生写作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一定写日记,也可写写随笔。写随笔的好处是灵活,如果今天没有灵感,可不写;如果灵感来了,可写多篇。我们班的学生一周至少写三篇随笔,多者不限。所写内容丰富多彩:可写心情,可写天气,可发牢骚,可写委屈,可写感悟,可写反思……不一定写完整的文章,也可写写片段,说不定片段会更精彩。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写出文质兼美的完整文章。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人文合一,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就让我们从教学生写作开始,玉壶冰心,说真话,抒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让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多体验生活,多感悟生活。
学生除了从生活中找“米”,还要从文质兼美的书中汲取营养,多读书,多积累,即常说的“群书万卷常暗诵”。我班的学生都有读书笔记,可积累美词佳句精彩文段,也可写读书的感悟,还可写自己的见解。然后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有一项固定的活动,就是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展示背诵,或是一首诗,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根据检查结果,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一名,再在评比栏中画一面小红旗。一缕缕淡淡而悠远的书香,在学生的心头飘散着,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岁月。当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时候,学生便不会说假话、写空话了。
我们不仅让学生感悟生活,诵读美文,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那一碧如洗的苍穹,那繁星点点的夜空,那涛声阵阵的丛林,那绿浪起伏的田园,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要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汲取养分。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最纯的底片;感受自然,感受心灵深处的绝响……于是,我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大自然。我让学生观察繁星点点的夜空的璀璨,也让他们感受白云悠悠的晴空的亮丽;我让学生留意草长莺飞,也让他们留心鱼潜虫鸣;让他们嗅一嗅小草的清香,也让他们品一品瓜果的甘甜……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感受的大自然的馈赠写到观察日记里。学生写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日记后,竟用“美妙”一词来形容他们的感受。我趁势出了一道作文题“风景这边独好”,要求学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对自然的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风景这边独好”。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高鹗在《老残游记》序言中也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作者真正动情了,然后才能够用实实在在的话,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抒发实实在在的情感。
感人心者在乎真。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用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有的说妈妈太唠叨,有的说爸爸太专制,大有批判一番才心理平衡的味道。而有的学生却低着头不做声,我让这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说要向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因为自己的不懂事,曾使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流过伤心的泪;还有的学生想给爸爸妈妈说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我感谢你们”,因为她的父母为了她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辛苦打工供她在城里上学。作文交上来后,我看着一篇篇从学生心里流淌出来的文章,感动了。正因为他们有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以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作文的生命在于汲取生活的活水,经由灵魂的玉壶,倾注到文字之中,才真正能够破除概念化的空洞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指导过多地让学生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规定文章的形式章法,使学生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挖空心思去套用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学生写作文时,要少些清规戒律,允许有个性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每次写完作文题目,我就给学生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书写认真,二是写出真情实感。由于写作的环境宽松,我们班的不少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譬如,赵林的文章长于语言优美,胡志超的文章长于幽默,谢晓曼的文章长于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情,还有谢殿峰的文章长于说理,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名言”出现,被同学们戏称为“大师”。此外,学生写作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一定写日记,也可写写随笔。写随笔的好处是灵活,如果今天没有灵感,可不写;如果灵感来了,可写多篇。我们班的学生一周至少写三篇随笔,多者不限。所写内容丰富多彩:可写心情,可写天气,可发牢骚,可写委屈,可写感悟,可写反思……不一定写完整的文章,也可写写片段,说不定片段会更精彩。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写出文质兼美的完整文章。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人文合一,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就让我们从教学生写作开始,玉壶冰心,说真话,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