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一词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共计17处提到“素养”一词,其中“语文素养”共14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共计15处提到“素养”,其中“语文素养”共13处。在上述两个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均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词汇,而且分布在各个章节之中,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教学论层面的语文素养研究
教学论层面语文素养的研究是语文素养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厘清语文素养的概念,准确界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基本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针对语文素养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学者充分肯定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认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突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①。
也有学者创设了几条关于语文素养评价的标准,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语文素养的解释方案,探讨语文素养的内涵问题。②还有学者讨论了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追求”,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开放性概念”。③
从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明确写入课程标准之日起,语文界就为此争论不休,语文素养提出的意义、内涵、培养模式和争论根源等是学者们论争的主要话题。④在教学论层面明确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对在实践层面和方法层面准确运用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意义。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必须适应社会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并且把语文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以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描述,进而又分析了语文素养和语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⑤
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来使用,本应该有科学的界定和解释,但是十几年的时间里却鲜有高质量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和解释,而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上的模糊运用,于是造成了研究的混乱局面,各执一词,各出新解,概念迭出。正如有的一线老师所指出的“作为理想,‘语文素养’还没有具体的蓝图描绘,仅停留在语文素养概念和内涵的解释和模型的建构上”⑥。
沈学珺和陆璟通过对PISA测试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的观点。⑦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上位概念,本应该得到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诠释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而在教学论层面上对语文素养进行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还有待学者们的努力。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和关心的主要问题,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而作为课程标准的落实者和执行者,一线教师在语文素养的研究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语文素养应该是指由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所带来的修养,其主渠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⑧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上,一线教师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寻找有效的提高策略。有的老师提出了“借助成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品鉴诗文,提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方法。⑨有的课题组通过具体研究提出了“以学生评价为主体”“评价的内容应以学习实践为重点”“评价以激励学习为目的”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策略”。⑩
有的教师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上,提出了“应该坚守语文教学的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动手的语文实践,真正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观点。也有的研究者侧重于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如在语感中通过吟咏诵读、潜心涵泳、言语实践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有的研究者则是着眼于语文课程本身,提出了利用选修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构想。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朗读背诵”“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勤写多练”“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研究的实践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有的教师提出通过古诗词教学“领略古诗词中的民族文化智慧”“品味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美”“感悟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将新学与已学课文结合起来教学、拓展相关的文章或材料、突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立足于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是被广泛认可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除此之外,还有的教师是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倡导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自主巩固”等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的教师则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从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民主氛围的营造、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作业的精心设计等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张。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和语文课堂的导航员,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引领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程的语文素养目标达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也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开展,语文素养目标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需要对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高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理解和研究,在这一方面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语文素养与“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讨论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施渠道等问题。 综观近十年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更多的是来自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缺少具有理论高度的指导性研究,尤其是缺少能够从上位概念出发的具有理论高度和研究深度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此类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需要研究者的加倍努力。
三、关于语文素养研究的讨论
综观近十年语文素养研究的已有成果,关于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建构,进一步明确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寻找对语文素养进行测量与评价的专业路径,探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等。
“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还原,对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对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数量庞大、众说纷纭的语文素养研究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推动语文素养研究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澄清语文素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价值论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王随仁:《论“语文素养”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②夏家顺:《“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新解及其教育含义》,《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③王萍:《“语文素养”构成论》,《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④雷良启,李重:《关于“语文素养”的论争》,《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5期。
⑤王尚文:《论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⑥周玉凤:《再谈“语文素养”的研究》,《吉林教育》,2013年第23期。
⑦沈学珺,陆璟:《从PISA数据看跨学科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7期。
⑧范远波,刘世清:《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第2期。
⑨张帆:《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第22期。
⑩武汉市五里墩小学课题组:《小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陆云峰:《在语感培养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35期。
欧阳芬,吴子兴:《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冲锋:《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8期。
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徐光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4期。
王芳:《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周刊》,2015年第26期。
江丽:《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论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之鄙見》,《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S2期。
禹旭红:《“语文素养”与“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2009年第5期。
张华,杨晓艳:《“语文素养”的话语祈望与精神诉求——兼论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教学论层面的语文素养研究
教学论层面语文素养的研究是语文素养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厘清语文素养的概念,准确界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基本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针对语文素养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学者充分肯定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认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突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①。
也有学者创设了几条关于语文素养评价的标准,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语文素养的解释方案,探讨语文素养的内涵问题。②还有学者讨论了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追求”,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开放性概念”。③
从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明确写入课程标准之日起,语文界就为此争论不休,语文素养提出的意义、内涵、培养模式和争论根源等是学者们论争的主要话题。④在教学论层面明确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对在实践层面和方法层面准确运用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意义。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必须适应社会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并且把语文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以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描述,进而又分析了语文素养和语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⑤
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来使用,本应该有科学的界定和解释,但是十几年的时间里却鲜有高质量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和解释,而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上的模糊运用,于是造成了研究的混乱局面,各执一词,各出新解,概念迭出。正如有的一线老师所指出的“作为理想,‘语文素养’还没有具体的蓝图描绘,仅停留在语文素养概念和内涵的解释和模型的建构上”⑥。
沈学珺和陆璟通过对PISA测试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的观点。⑦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上位概念,本应该得到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诠释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而在教学论层面上对语文素养进行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还有待学者们的努力。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和关心的主要问题,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而作为课程标准的落实者和执行者,一线教师在语文素养的研究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语文素养应该是指由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所带来的修养,其主渠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⑧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上,一线教师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寻找有效的提高策略。有的老师提出了“借助成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品鉴诗文,提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方法。⑨有的课题组通过具体研究提出了“以学生评价为主体”“评价的内容应以学习实践为重点”“评价以激励学习为目的”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策略”。⑩
有的教师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上,提出了“应该坚守语文教学的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动手的语文实践,真正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观点。也有的研究者侧重于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如在语感中通过吟咏诵读、潜心涵泳、言语实践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有的研究者则是着眼于语文课程本身,提出了利用选修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构想。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朗读背诵”“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勤写多练”“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研究的实践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有的教师提出通过古诗词教学“领略古诗词中的民族文化智慧”“品味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美”“感悟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将新学与已学课文结合起来教学、拓展相关的文章或材料、突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立足于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是被广泛认可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除此之外,还有的教师是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倡导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自主巩固”等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的教师则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从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民主氛围的营造、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作业的精心设计等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张。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和语文课堂的导航员,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引领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是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程的语文素养目标达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也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开展,语文素养目标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需要对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高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理解和研究,在这一方面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语文素养与“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讨论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施渠道等问题。 综观近十年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更多的是来自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缺少具有理论高度的指导性研究,尤其是缺少能够从上位概念出发的具有理论高度和研究深度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此类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需要研究者的加倍努力。
三、关于语文素养研究的讨论
综观近十年语文素养研究的已有成果,关于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建构,进一步明确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寻找对语文素养进行测量与评价的专业路径,探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等。
“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还原,对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对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数量庞大、众说纷纭的语文素养研究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推动语文素养研究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澄清语文素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价值论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王随仁:《论“语文素养”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②夏家顺:《“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新解及其教育含义》,《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③王萍:《“语文素养”构成论》,《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④雷良启,李重:《关于“语文素养”的论争》,《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5期。
⑤王尚文:《论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⑥周玉凤:《再谈“语文素养”的研究》,《吉林教育》,2013年第23期。
⑦沈学珺,陆璟:《从PISA数据看跨学科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7期。
⑧范远波,刘世清:《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第2期。
⑨张帆:《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第22期。
⑩武汉市五里墩小学课题组:《小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陆云峰:《在语感培养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35期。
欧阳芬,吴子兴:《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冲锋:《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8期。
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徐光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4期。
王芳:《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周刊》,2015年第26期。
江丽:《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论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之鄙見》,《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S2期。
禹旭红:《“语文素养”与“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2009年第5期。
张华,杨晓艳:《“语文素养”的话语祈望与精神诉求——兼论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