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散文教学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剖析普高学生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散文本身和学生对散文感知、欣赏、体验的特点,探讨情境教学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据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结构表显示:高中语文教材共36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总共144课。其中明确标有“散文”字样的有11个单元,共42课;科技说明文2单元,8课;杂文1单元,4课;文学评论2单元,8课;哲学论文、随笔1单元,4课;诗歌4单元,16课……该统计显示散文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篇目最多,比重最大。可见,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讲读分析”五步走式的僵化模式
绝大部分教师,面对不同的文学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模式却是一般无二。主旨的概括有一个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本文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抨击了什么。如《我的空中楼阁》一课,先介绍李乐薇,再分析段落大意,文章分两部分,即白天和夜晚的空中楼阁。中心思想为对自然的歌颂,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写作特点为多角度描写景物。在教师的分析之后,留下的都是知识的碎片。学生单纯服从教师支配,机械模仿他人,无暇去阅读、感受和体悟,更谈不上质疑、创新和发挥,完全是一种模式化。教师以程式化的剖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了。
2.散文阅读结果单一化
长期以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文本主题思想的阐释奉为主旨,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思想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阐释文本的主题思想时,虽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文本主题思想阐释预设的框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求同的取向,忽略了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个性和复杂的意蕴。教材一次次的变更,师生一代又一代,惟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是永恒不变的。
3.散文教学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诗轻文”“重文言轻白话”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这些文章学生“一读就懂”,高考又不会考现成课文,教与不教区别不大。然而,被选人教材的这些白话散文,其深厚的哲理、丰厚的情感、缜密的文思和隽永的语言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在阅读中,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意味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但一些教师只是提取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加强积累”,而对文本内容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者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却并不知晓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面对这份感动,以至于让如此生动的教材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散文情境教育方法的运用
1.准确理解散文情感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每篇散文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散文的内容,感知文中蕴含的情感。首先要把握文中的情感,为文章定一个基调,从全面、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故都的秋》为“清、静、悲凉”的情感,《空中楼阁》为轻盈快乐的情感,《荷塘月色》的情感为清幽朦胧,《绿》的情感为热烈明快,《胡同文化》为一种复杂的沉厚情感,有留恋又有与时俱进的豁达。其次,要理清情感层次。再次,要把准动情之点。统览全文,总会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情境,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2.创设情境
在上一节新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蕴含的情感,通过语言描绘情境,展示相关图画,创设问题,也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人物,或美读全文等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营造与课文相关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另外,不同类型的散文可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如写景散文可将文中的图景归纳整理,再呈现图景,通过画面让学生感知情感。
3.理解重点语段
文中的重点语段是最能揭示全文中心,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部分。散文中的重点语段一般指的是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中心句,最能表现中心的关键词、句。
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感知强度,学生才会充分感受、认识,从而激发情绪,激起思维与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因而抓住关键语段和词句,采用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展示、角色的扮演,语言描绘等加强感知,可充分调动情绪,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同时借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已有的情感经历、相似的场景联系起来与已获得的相关表象进行组合、表述,拓展了情境,丰富了文中情境的内容。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讲读分析”五步走式的僵化模式
绝大部分教师,面对不同的文学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模式却是一般无二。主旨的概括有一个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本文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抨击了什么。如《我的空中楼阁》一课,先介绍李乐薇,再分析段落大意,文章分两部分,即白天和夜晚的空中楼阁。中心思想为对自然的歌颂,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写作特点为多角度描写景物。在教师的分析之后,留下的都是知识的碎片。学生单纯服从教师支配,机械模仿他人,无暇去阅读、感受和体悟,更谈不上质疑、创新和发挥,完全是一种模式化。教师以程式化的剖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了。
2.散文阅读结果单一化
长期以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文本主题思想的阐释奉为主旨,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思想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阐释文本的主题思想时,虽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文本主题思想阐释预设的框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求同的取向,忽略了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个性和复杂的意蕴。教材一次次的变更,师生一代又一代,惟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是永恒不变的。
3.散文教学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诗轻文”“重文言轻白话”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这些文章学生“一读就懂”,高考又不会考现成课文,教与不教区别不大。然而,被选人教材的这些白话散文,其深厚的哲理、丰厚的情感、缜密的文思和隽永的语言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在阅读中,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意味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但一些教师只是提取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加强积累”,而对文本内容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者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却并不知晓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面对这份感动,以至于让如此生动的教材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散文情境教育方法的运用
1.准确理解散文情感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每篇散文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散文的内容,感知文中蕴含的情感。首先要把握文中的情感,为文章定一个基调,从全面、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故都的秋》为“清、静、悲凉”的情感,《空中楼阁》为轻盈快乐的情感,《荷塘月色》的情感为清幽朦胧,《绿》的情感为热烈明快,《胡同文化》为一种复杂的沉厚情感,有留恋又有与时俱进的豁达。其次,要理清情感层次。再次,要把准动情之点。统览全文,总会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情境,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2.创设情境
在上一节新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蕴含的情感,通过语言描绘情境,展示相关图画,创设问题,也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人物,或美读全文等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营造与课文相关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另外,不同类型的散文可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如写景散文可将文中的图景归纳整理,再呈现图景,通过画面让学生感知情感。
3.理解重点语段
文中的重点语段是最能揭示全文中心,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部分。散文中的重点语段一般指的是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中心句,最能表现中心的关键词、句。
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感知强度,学生才会充分感受、认识,从而激发情绪,激起思维与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因而抓住关键语段和词句,采用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展示、角色的扮演,语言描绘等加强感知,可充分调动情绪,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同时借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已有的情感经历、相似的场景联系起来与已获得的相关表象进行组合、表述,拓展了情境,丰富了文中情境的内容。